近期北京市政府减少土地供应给市场带来房价的上涨,致使我们的生活不亚于一场爆发式恐慌。
我这两年一直没有关注房子,觉得家里够住,孩子还小。且一直本着想太多房子的事只会增加焦虑,不如发展、强大自己,将来再找机会的心态。
而就在近期妈妈群里都在讨论房子和学区房价高、如何难买的时候,我也在想一个可能摆在我面前的、更进一步的问题:买了学区房,接下来的日子,是我能接受的吗?
什么是学区房?在优质小学与初中辖区内的房子,注意,是优质。比如:中关村三小、人大附中等。
那失掉的生活怎么办?
就算如今学区房再贵,依然有夹着钞票排队抢稀缺学区资源的家长,因为你不买,可能明天被别人抢。可以说,哪一个家庭不是齐集两代人的心血,或者预支青年人的时间劳役?去换上一套学区房。毕竟,非富即贵,也不用等现在。而上了学区学校之后呢?
从经济角度讲,一个大房子换到小房子,生活质量必然打折扣。孩子的成长经费、家人的生活品质,更难以想象的是,当一家人为了一个孩子而缩减了生活之后,可能所有视线重心会投注到孩子身上。可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去安排、强迫一个孩子?让他必须好好学习,必须优秀?
同等想想,也许孩子更想父亲成龙母亲成凤呢。而作为一个当妈的,我从孩子早教就能明显感到,现在的孩子方方面面简直不要太讲究。而一个学区妈妈,很可能将来的生活将面临孩子有一天嫌你背的包太次,爹开的车太LOW的的现实;同时你还得像捡了宝的收藏“教你怎么和老师沟通的八大技巧”,甚至挖干脑袋想给老师送个什么礼物最妥当。
甚至到孩子真的上了学,才发现原来一切才刚开始。拼学区有什么?拼爹、拼品质、拼见识、拼社交,似乎最后得拼掉老命。
一个缺乏活力、灵气的孩子是你想要的吗?
去年和前年分别有一部反映当今孩子教育的电视剧播得很火,赵薇和佟大为主演的《虎妈猫爸》和海清、黄磊主演的《小别离》。
《虎妈猫爸》里的小女孩茜茜,因为一家三代人都高度关注且操控着她的学业,出现一系列行为反常,最后医生诊断孩子患上儿童抑郁症。源于过大的精神压力,姥爷和妈妈,对其严格的学习训练与恐吓。
电视剧一定是反应当下生活现实的。《小别离》也是一样,剧中妈妈要女孩朵朵必须考上重点,最后这个处于青春期的女孩连一点小小的叛逆都被误解成不理解家长的辛苦。孩子最终离家出走。
无论是将孩子送出去,还是严母政策,我们看到的,都是这样一个缺乏生机、昏昏沉沉失掉灵气的孩子。当然电视的归电视,但是我想不出上了学区的孩子,会有多少几率比电视里活得更好?
想到一家人的生活与希望被一个孩子的未来困绑在一起,想到孩子除了学习基本课程,还得补习所谓的奥数、法语、英语、跆拳道,着实后怕。
他的童年快乐、他的看世界之心、他在野外欢快的奔跑的快乐,都将被繁重的培训、课业给覆盖。
而更令人绝望的是,长此以往,孩子将不成其为孩子,而是一个学习机器,缺乏对外界的关心,和别人攀比分数,心理脆弱又不得排解。难道我们最终生孩子就是为了让孩子如此?
人际、资源在小学就能发挥效用吗?
人们买学区房,都深谙一个道理,学区房背后,是优质的教育资源。一方面是知识的传授,另一方面是学校的环境基础对孩子的直接影响。尤其是人际交往资源。因为很可能,孩子未来的发展,就会骑在这个人际基础肩膀之上。
作为家长,我们都知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某种程度来说,经济实力就是社交基础。当你攒足三代努力,而别人心里其实看不起的现实里,你真正能有多少实力去给自己、给孩子去塑造这一重面子。
而从小学就建立的人际圈,我想也并不那么可靠。现在的家长一个比一个小心,聊聊天话话家常都你好我好,一旦孩子之间有个什么打闹、影响、孤立的事件发生,家长之间恨不能闹得比孩子还凶也时有发生。
再者,真正有效的人际,是不是要从大学、或者再早一点从高中开始?我们真正拥有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个人的理想与志向的时间,有了自我人生目标的时间,怎么也得是成年以后,才能真正看出并交到质量上乖,志同道合的朋友。
是不是家长自己太焦虑、缺乏满足感?
而学区房之所以白热化,是不是我们的家长都在想方设法拿钱,去买一个自己内心的心安理得,认为这样教育就能有保障?
这些些的以为,会不会成为我们自己的一厢情愿?
有时我们是否太过于在意孩子的成长路程,一方面要为他铺好路避免他遭受本该有的磕磕碰碰,生理、心理的一点伤害一个都不要有。而另一方面,又是对自己人生的缺憾感到恐慌、非赢不可的姿态所左右,将自己种种要赢的观念,如数转嫁到孩子身上。
静观当今中国,我们被生产成为一种机器,在经济大发展下,我们用30余年的时间,赶超西方国家200多年的历史,不更高、更强、更快、不焦虑怎么行?那种焦虑铺天盖地,我们要成功、要晋升、要更快、要赢的感受,那脸上写着的,你在北京CBD、国贸的地铁里,随处可见。我们就是这样,把自己的观念一步步强化给孩子。不然电视剧里横扫职场的母亲为什么要将自己跻身中高层的经验转嫁给孩子呢?
学区房,说白了,还是我们内心对稀缺资源的一种恐惧。
而有时,我们不过是缺少一点空间与能力,去想一想,有个什么特殊的时刻,是生存、生活在这个国家意志之外的?是否有一颗自由的灵魂?我们是否有可能去寻找一种更新的生活方式,而非唯物质的生活。
你有多少时间陪伴孩子?
在早教中心,很多父母花钱送孩子早教,不过是没有时间陪孩子。我发现世上但凡难一点的问题,都不是钱能解决的,比如,孩子的教育。有钱的家长有的是,但能够付出比肩平视、陪伴玩乐的家长,有几个?
我想,最好的教育,还是父母。你的层次决定着孩子的思维广度;你的经济决定着孩子的见识;你的言行,决定孩子的修养;你的引导,决定着孩子将来有没有可能追求自己的兴趣并能吃些苦且坚持下去。
也许即便吃点苦也不见得成功,但是他按照自己的方式在活,可能就是他的快乐。
多点时间真正低下头去陪孩子绘画、跟孩子一起躲猫猫、给一点他自己踩雨水的机会、陪养他看书、阅读的能力、让他更独立自主一点,也许才有可能由他自己去创造一片天,而不是父母给他撑起一个所谓的未来。
成功千千万万种模样,何必非要学区房一种?各式各样的成功,前提是你得承认成功各式各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