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起的源起
年初,又拿出一本崭新的笔记本。扉页上,写着:遇到最大的可能性。果然,这一年发生很多突破、新奇的事,遇到一些难忘、真诚的人。因为决策时,没有按照惯性,而是追踪那个最大的可能性。我看到生活的惯性很大,就像如来的手掌,怎么跳,自己还是被按倒在那个固有的圈子里,但是自己力争跳到看到圈子外,去探寻没有看到的风景、美丽和可能。
先是一时兴起,微信感恩一些生命中的有缘人,其中有推荐《重塑心灵》这本书的同事姜月。她早几年离开公司,成为一名企业教练。很久没联系,一接上头,受她邀请,就参加她组织的领导力成长团队,每月一次聚会,在陌生人团体的互动中慢慢看见自己的模式。当她群里推荐《亚洲存在主义团体初级组》课程时,果断出手。
课程已经结束一个月,培训的后劲还在扰动,认真翻看课程推介:李舒老师首先是受益的学员,自身的改变,推动她发心把课程引入广州。感恩美丽的心灵,得以遇见仑哥(业内对李仑老师的尊重)的“团体治疗”,在体味他的名言“人使人受伤,人使人疗愈”时,我发觉今年与团体治疗频繁艳遇,始于去年亚隆的微课。
去年3月28日,晚上十点到凌晨,心里程心理组织微课《“生命”与“死亡”的讨论》,三位嘉宾分别是欧文·亚隆、张海音、童俊。亚隆的坦诚、对死亡的洞见和对尼采的崇拜给我留下深刻的影响。八十六岁高龄的亚隆承认自己对死亡一步步逼近的焦虑,写作成为他化解焦虑的一种手段。欧文·亚隆说:“我觉得一个人对生命中懊悔的部分越少,你对死亡的焦虑也就越少。 ......尼采的一句话,我非常喜欢的。‘这是死亡吗?再一次的死亡’,纠正一下,应该是,那是生命吗?所以得出,这是生命吗?如果你这辈子活的不像你想象那样,不是按照你自己的愿景来活,你接下来在临终之前的死亡焦虑就会越来越大。 ......我们要学会如何生,直到他临死前他才敢对那些人说出他想说的话,才敢展示出自己的本真。我相信我的很多病人在临终前能够获得这种觉察、关照的话,使他们能够在临终前解放自己。”
临死,才能解放自己。多么悲哀,可能还有人至死不醒。今年某一天,当我在一件事情忙完,又着手忙另一件事情的时候,有位朋友棒喝我:你急着干什么?
我停了下来,开始安静......
亚隆带给我的启示:不要等到得了绝症,才能领悟这些,尽早,让死亡的智慧照进自己的生命,尽可能活得更舒坦、舒展,别活小了自己宝贵的here-and-now。
团队治疗有效吗?
在课前一天的十五分钟访谈中,仑哥给我十足的信心,说让我困惑的问题其实是一种力量,名字叫金刚,让我确信他有解药。
其实,在亚隆的奠定江湖地位的扛鼎之作《团队心理治疗---理论与实践》一书中,他开篇就告诉读者,事实证明,团体治疗完全可以帮助来访者。
培训后,我开始翻来覆去在这本书里找,什么是存在主义团体治疗?没有找到答案,阅读邱赤宏博士的学位论文《欧文.亚隆的存在心理治疗研究》,才知道这本书是1970年作为教科书出版的,业界当作圣经,三年后亚隆先生升任教授。在获得体制内的教职后,亚隆才开始构思和写作《存在心理治疗》。
邱赤宏博士的论文中,找到我满意的答案:“对于焦虑的根本原因,弗洛伊德认为,性压抑、童年创伤或是早年未完成的事件。而亚隆认为,焦虑根植于个体的存在本身,源于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我们存在的既存事实:即死亡、自由、孤独和无意义。......在弗洛伊德"驱力一焦虑一防御机制"的心理功能的动力性模型的基础上,亚隆提出了《终极关怀的觉察一焦虑一防御机制"这一存在心理动力学公式。他认为,对于这四项终极关怀的探讨和研究,才是对存在的既存事实的直接面对,才是内部冲突力量的性质。......在当代日趋复杂的社会背景之下,亚隆把研究的核心放在了人的内在性世界和主观性世界之中,以人生问题的解决为突破口去获得本学科的发展。他继承了存在哲学家重视主观性的思想,以更宏观的视野把心理学拓展到了新的高度。他挣脱出以往精神分析的强烈的心理主义和机能主义的理论,把人视为具有完整人格的选择主体,是发展的、有价值需求的统一体,并强调自由和责任承担的重要性。”
邱博士的文章中,借用蒂利希对存在主义哲学家们分析的一句话好经典:他们认为,在认识的过程中的对象并非是完全的现实化的存在(being),而是“存有”(existence),更加注重于体验的内在真实性。
这句话让我想起,在第二届中国心理专家峰会上,国内音乐治疗第一人高天老师分享过的一个治疗个案:一个来访者成年后,对自己的母亲依然充满仇恨,互不往来。源于中学时期的被母亲痛打留下的创伤。中学时期,来访者周末约好一位心仪的男同学给自己打电话,借口可以出去玩。没想到恰恰在那个时间点,在客厅打扫卫生的妈妈接起了电话。男同学没有听出来她妈妈的声音,以为是来访者,泄露天机。她妈妈撂下电话,一边质问她是不是谈恋爱了?一边揪着她,拉到小房间,关上门,拿着苕帚狠狠地打她。她咬着牙,忍住一声不吭,内心深处却期待唯一的希望---爸爸来阻止妈妈,没想到爸爸在门外说,小点声!别让邻居们听到!她听到后,彻底绝望,放声大哭。她的妈妈打得更加起劲,她回头一看,她妈妈“狰狞”的面目让她终身难忘。
高天老师介绍他的治疗手法,就是回到那时那地,开始放一些悲凉的音乐,慢慢替换成温暖的音乐。在来访者疗愈创伤之后,她的体验开始改变,松动,能够回忆起妈妈对她的好。最后原谅了妈妈。
音乐疗法的原理:“过去的事情一旦发生就不能改变,但是对于这些事件的体验却是能够改变的”。其他的心理疗法的背后原理,我想也是一样的道理。
课程中的三个收获
课上,李仑老师利用半天多的时间,介绍相关的理论和他的经验,然后把十八个人分成两组,一组九个人,熟悉的人尽可能分在不同的组。每个组团体对话90分钟,另外一组在旁边观摩。两个小组一轮体验以后,会有30分钟的讨论。此时,听着培训结束时放的歌曲“我们都是好孩子”,回味三天的团体对话,感觉回到小学的时光,好像仑哥带着小朋友们在玩游戏。他在用自己鲜活的、诗意的、感性的言语,激发成员间的野性、冲突;也在用穿越的、沉默的、理性的词语,百搭成员间的体验、智慧。
仑哥专业方面是杠杠滴:团中央首批赴汶川心理专家团成员;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特邀赴绵竹、舟曲等地开展灾后心理救援工作;天津812事件心理危机干预特邀团体治疗专家;美国团体治疗学会会员......他不喜欢开药治病,喜欢通过谈话来活人。个体咨询一万多小时,团体带领超过三万小时的经验积累,下面是他的经典语录:
“来,请允许我为你松绑,我看到绳子上写满了太多的禁忌、标语和道理;绳子里揉满了太多惩罚、无助和悲伤。你得不到什么就意味着你恨什么,不说出这种恨,也许你会永远也得不到。
没有化解不了的恨,唯有来不及的爱。
我愿和你们在一起,在内心最深处,勇敢的活这一生!----李仑”
按照推广机构的介绍,初级组的目的是——深入的了解自己的内在工作模式(情感模式、认知模式、原生家庭予你的雕刻),感受如何在团体里成长真自体,与他人建设深刻的人际关系,领悟自身的强迫性重复并在崭新的关系模式里得以修通。
通过三天的团体培训和训后一个月的扰动,我在三个点上有觉察:
模式重复
自己总是在重复,强迫性的模式里兜兜转转,自己可能看不到自己身上的绳子。在陌生人群中,被成员直接反馈的信息,在镜子里看见不同以往的样子?自动化的评价和行为方式,在阻止自己更好的观察和了解真相。比如讲话习惯上,以后要节制,非说不可,停一停再说;可说可不说,不要说。
冲突是药
当我尝试去攻击一个人,感受到冲突是很好的释放情绪的管道。往常,总是尝试去平息和化解人际间的冲突。当冲突不够的时候,仑哥一边双手前三个手指搓,一边说:“我这个人有点“坏”,让我们之间的冲突再猛烈一些。”哈哈,女人们都喜欢坏坏的男人,可是不喜欢长得坏的男人。什么是坏?其实怼怼更健康。有一个朋友实在忍受不了老公了,正式提出离婚。老公以为她又再发牢骚,意识到这会是真的,死活不离。这位朋友是“铁”了心要离,最后达成共识,一年后,无论谁提出离婚,对方都要无条件同意。在这一年里,老公减重50斤。所以说冲突也是一种药,不要只用一个老掉牙的眼光和模式去把握世界,尤其是不能自洽的阶段。
关系为大
仑哥说:“做心理医生这么多年,不知道什么是爱了,重要地是如何相处?”,这句话在告诉我们一切的痛,都源于关系没有处好。也许是与配偶的关系、父母的关系、同事的关系、领导的关系中的一个或几个没有相处融洽,归根结底都是自己与自己内在的关系。亚隆非常重视自己与病人的关系。“对我来说,没有任何关系能够凌驾于我和病人之间关系的维持,我会非常仔细地注意任何一个表现我们对彼此看法的细节。”难怪,亚隆受到病人们的欢迎。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就是关系修炼的功课。亚隆会告诉你,这叫“准确的共情”。
转眼,培训结束一个月,重新回味,还能感受到仑哥听人说话的形象,给人反馈的滋味。还能想起成员间的刀枪剑戟和静静聆听的画面。说话真得不仅仅是说话,它还是能量的流动、信息的传递和情绪的转移。看见别人的痛苦和自己的烦恼,我想到宗萨钦哲仁波切说的一句话:“小时候,玩具坏了会哭,长大就不会了,因为知道那是玩具。同样,所有世间价值,比如名声、称赞、批评、关注、忽略、快乐、得到、失去,就像玩具一样。当我们智慧和慈悲成熟后,他们全部是玩具。”
这是一个与亚隆一样真诚的仁波切。他说成人应该雇佣一个人来戳穿自我。听听他的讲座有助于认知升级,成长真自体,感兴趣的可以看看易立竞采访宗萨钦哲的视频《易时间》 。(http://www.iqiyi.com/v_19rrdyhtn4.html)
宗萨仁波切的观点与彼得.圣吉的看法是一致的。早上,反复观看公众号《此念》(推荐觉者系列)梁冬访谈彼得.圣吉的视频,彼得.圣吉说:修练的传统核心都是希望你能接近最初的自然本性。真正的修炼过程就是不断地放下,就像一件件脱下自己的衣服,你越来越接近本真的自己。而有些人跑到另外一个方向上,不断穿上袍子,大的、华丽的、昂贵的。真正的危险,是当你修行的不错的时候,用佛教的语言,就是体会到一些三摩地的境界,这个时候看别人不行的时候。所有的一切傲慢的根源,都是对自我的执着。
不知道仑哥,怎么看?
希望有缘,继续坐着仑哥的筏子,在人生的长河中,与有趣的灵魂一起再飘几天,看见不一样的自己和风景。
《我们都是好孩子》的歌词:
推开窗看天边白色的鸟
想起你薄荷味的笑
那时你在操场上奔跑
大声喊 我爱你你知不知道
那时我们什么都不怕
看咖啡色夕阳又要落下
你说要 一直爱一直好
就这样 永远不分开
我们都是好孩子
异想天开的孩子
相信爱 可以永远啊
我们都是好孩子
最最善良的孩子
怀念着 伤害我们的
大声喊.(我爱你)
那时我们什么都不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