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第一天期末考。考试的时候,旁边的陌生姑娘推一推我,说“借我抄一下”。我拒绝她之后,她开始翻起了书查起了手机,看起来是十分惬意。
交卷的时候,一反头看就是交头接耳对答案的同学。考完试我出来一翻书,发现26个matching起码错了一半,毕竟matching这种题,一错就是一双。然后打开手机,收到选一堂课的同学的微信,考试的时候发的,问我要不要对答案。
顿时想感叹自己太笨,竟没动过作弊的心思。准确的说,不是从没动过,只是这次没动过。
毕竟,我人生中第一次考进年级前三名,就是作弊得来的。
我第一次这么赤裸地承认这件事。
那大概是初三的第一次月考,考场没有安排位置,就在本班考试。我和闺蜜刚好坐在同一排左右桌,具体忘记了,记得的是我们考数学和英语的时候多少都那么互通了一下有无。
结果是,出去小学一二三年级没有意义的那种前几名,整个初中阶段,我拿到第一个前三名。
感觉很奇怪。
刹那间,我成为老师眼里进步最大的好学生,那个洗心革面重新做人的好姑娘。从此,每每谈及努力学习的典范,我总在列。
事实是,我真的洗心革面了。也真的好好学习了。升入初三的那个暑假,早六点起早三点睡的事情也没有少干,买了一摞参考书,一科三本,一本本刷着,预习化学,补习数学英语物理。唯一的娱乐方式是被我爸拉到电视机前看着电视累到睡着。每次打开电视不超过10分钟,立马就会拷问自己,究竟要什么,进入实验班还是看脑残电视剧?然后就会乖乖关掉电视机,回房间研究动滑轮和定滑轮。
我之后的生活里,再没有比那段时间更为刻苦努力,憋着气力争上游的时刻。
我一心要脱离差生的行列,一心要挤进重点班的大门。
我终于似乎成为了上游的鱼,可是我不知道这是因为我的努力,还是因为我的小聪明--那些互相对答案的作弊。
那次月考之后的一个月里,我的生活里没有实现目标的喜悦,只有害怕被揭穿的恐慌和羞愧。
我害怕下一次月考的来临,证明我所获得的所谓好成绩不过是虚妄,不过是不诚实和运气的叠加。
因为这样的心态,这样的恐慌,之后那一次的月考,我发挥得并不好,虽然比起之前已经足够称为巨大的进步,但没有那么耀眼。
可是那一刻我如释重负。因为我明白,这一次,这是我这一整个月加上那一整个暑假的努力真实的反映。
我拿到的全部都是我一个个不眠不休的夜晚交换的礼物。我得到的一切都无愧于其他一样公平地参与这场考试的人。
我害怕考试,却不得不承认,考试有其合理性。它证明了一些人的不懈,它承认了一些人的努力,它表明了一些人的心态。它有意义。它像某种诚实的表现,表现你是不是用心,是不是沉着。
而作弊毁了这一切。
作弊固然能给你带来更光鲜的成绩,诚然能给你带来小聪明得以实现的喜悦。但是作弊也会毁了你所有目标达成的喜悦,因为你分不清,那到底有多大的水分,多重的分量。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欺骗一份试卷不可怕,欺骗老师家长学校也不可怕,可怕的是欺骗了自己。
我曾经不止一次动过作弊的念头。因为作弊的果实实在是太美妙了,更短的准备时间,更靓丽的分数。
谁说不劳而获的感觉不好。不劳而获的感觉实在是太刺激和美妙。
可是我跟我自己说,比分数更为重要的,比得到一个好的分数更难的,大概是诚实面对自己,也公平对待他人。
我不批判作弊的同学,我理解投机取巧的心态和渴望高高分数的心理,我自己曾经也无数次是其中一员。只是,这样的心态和心理,一旦让人产生依赖,误以为每一次作弊都能获得一张绿色的pass卡,都能得到老师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都能幸运地逃脱惩罚。那这个暂时的高分数对你的意义也许就没有那么积极。
依赖心理是很可怕的,他让你不自主地不全力以赴,而总以为留有后路。
害怕自己所获全是投机取巧得来,为了保持而不得不继续投机取巧是更可怕的。就像撒了一个谎,而不得不继续一次次撒谎来圆,这就是个无底洞。
在我们一次次力争上游的努力里,希望我们都能诚实。承担不努力的后果,面对不优秀的事实。
别人不诚实是别人的选择,希望你在有所选择的时候,选择诚实。
我对自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