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存储体系模型:需求-输出-内化-输出
一,需求:是我们期望积累的经验能帮我们解决什么问题,实现什么价值
二,输入:我们要往自己的经验存储系统中存些什么?关键:对什么类别的文件夹存放什么内容要了如指掌。
在规划自己需要存什么,怎么存的时候,需要用文档存储,分类与命名原则。
三,内化:主动对输入的经验进行整理,消化,以此更好地理解经验的内涵,加深印象。如果没有内化这一步,我们就无法输出。
输入和内化往往同时发生,在输入时就在内化,比如边阅读边思考,记上笔记,存储起来。
四,输出:难将存储的经验,进行反思总结之后写成的文档。输出的内容可以直接指导你得工作实践,协助你完成任务。
如何利用高效便捷的存储工作:印象笔记,石墨文档,为知笔记,ONENOTE
一般优秀的存储工具都具备几个关键功能,这几个功能会大大促进经验存储的便利性。
一,是手机,电脑,平板同步功能。不易丢失
二,是多种文件兼容。视频,音频,图片,网页等都可以进行存储进一份资料当中,让你的存储更加自由。
三,具备父 子 孙 三层文件夹
不需要自己设置层级,不易混乱。
四,搜索功能。只要在工具中输入关键词或文件名,就能调取出资料。
五,支持markdown语法写作。
输出端是我的笔记,笔记里面装的全是原材料。然后机器开动,生产就开始了,生产分为两个阶段:我的行动和我的产出。
对我的笔记,我的行动和我的产出做一简单的界定:
内化这一步骤没必要存在于经验存储体重中,但我哦的必须要有这样一个思考的过程。
在搭建上述的经验存储体重中,我不仅运用了经验存储的模型。而且也运用了经验存储的分类分法,分类层级没有变过三层(卡片除外)
一般文件命名前的归档标签由一级文件夹,二级文件夹,三级文件夹的关键词构成。
除以上几个关键要素之外。还需要根据文件特点和需求增加其他元素,如版本号。
可根据自己的需求改造或新增类别,不限定只能是这三大类,最好不要超过五个类别。
这三个类别之间相互独立,没有重叠。
知识素材:指搜集到的各种对目前工作或未来工作中需要的资料。往往会存储大量的文件,因此命名和定期追踪整理很重要。
命名按照存储类别,文件名称,文件来源和存储日期。
知识素材一般具有时效性,很多人每天,每周都会存储一些素材,久而久之,素材库就会变的很庞大。
读书笔记是最佳信息获取方式之一优质书籍,专业论文,行业报告书,有一定深度能提升个人素质的资料。
我的行动中存储的是所有的阶段性成果,或者正在进行的,需要持续更新的东西。
时间日志不仅仅是一种日常记录,更是一种对日常工作的重要分析,是一种重要的输出。
在输出文档时,时间日志就像一条明晰的线索,让我们的复盘更加精准和真实。
时间日志不仅可以帮我们管理时间,从长远来看,在记录日程的过程中,我们知道自己做过什么,做的怎么样,这些都能成为我的产出中,工作复盘的素材。
第二个子类别:阶段性文档
指我们在工作过程中产出的是有里程碑性质的重要文件,但它们都不属于最终稿。
为什么把阶段性文档和最终文档区分开?
一方面是因为阶段性文档属于半成品,而最终文档属于产成品。
另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在遇到相同的工作时,一般会直接用最终文档,把最终文档和阶段性文档混在一起,不方便查找。
思维卡侧重于认知,对你的思维有帮助或有提升的东西,你都可以提炼成思维卡。
灵感卡侧重于工作,你对工作的思考,产生的想法或点子,你都特意提炼成灵感卡。
卡片不需要复杂的分类命名,只需要包含关键词即可,卡片的使用便捷高效。
我的产出是用来存储最终成果的,包含四个类别,最终文档,工作复盘,工作模板,工作流程。
最终文档:所有文件的最终版都应该存放在最终文档里面。
我的产出第二个子类别是工作复盘
通过复盘,再次把工作过程推演了一次,又将存储的经验进行了深入思考。
复盘最能提升职业能力圈中的核心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复杂问题解决能力。
第三个子类别是工作模板,提升工作效率的神器。是根据最终文档,经过多次验证,总结提炼出的用于指导工作的标准性文档。
从输出频次上来讲,卡片和时间日志可以天天输出,阶段性文档和工作复盘一般以工作节点,时间节点为周期。
而最终文档,工作流程的输出需要更长的时间,它们的输出频次较低,从内容容量上来讲,卡片,时间日志是最轻量级,阶段性文档,工作复盘是中量级,最终文档,工作流程是重量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