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原文】
习惯在大脑里的样子
神经通路是大脑里的沟通渠道,这些通路就是习惯在身体里的"长相"。
它的工作机制是这样的:一旦某个习惯指定的神经通路被一个想法或外部信号触发,脑中就会有一个电荷沿着这条通路放电,然后你就会有一股想进行这项习惯行为的强烈欲望。
比如,如果你每天醒来后都要马上洗澡,那就会有一个神经通路和这个行为关联。你一醒来,这个"洗澡神经元"就会放电,然后你就会像僵尸一样走过去洗澡——根本无须思考!这就拥有习惯的神奇或悲惨之处,至于到底神奇还是悲惨就要看习惯是好是坏。
随着习惯根深蒂固,与之关联的神经通路会变得更粗、更牢固。
理解这一点后,我们的目标变得简单明了。如果想要建立并强化特定的神经通路,我们就要不断重复。这说起来容易,但我们必须突破人类与生俱来的限制因素才能做到。
许多现有的传统习惯策略并没有把这些已被证实的限制因素考虑在内,低估了它们的严重程度,或者说一些含糊无益的话,比如"这个过程确实很难,所以你一定要让自己渴望得到它才行",如果没有应对这些限制的可靠计划,即使动力十足,你也会精疲力竭,无法坚持,最终过早放弃。
你有没有发现我有点儿反对动力策略?那是因为我用了它十年,却一无所获,稍后我们再讨论这个问题。
【消化总结】
每个习惯,在我们的大脑里都对应一条神经通路,一旦这条神经通路被一个想法或者外部信号触发,这条通路就会放电,我们就会有强烈的欲望去做这项习惯的行为,就像条件反射一样,根本不需要思考。
根深蒂固的习惯,相应的神经通路是又粗有牢固,想要改变,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想要建立某个习惯,那就要通过不断的重复,建立并强化相应的神经通路。这个过程并不容易,因为我们必须突破与生俱来的限制因素。到底有哪些限制因素呢?
传统的习惯策略,只是一味强调只有你内心足够渴望,足够想要得到,你就会行动,就会养成想要建立的习惯。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如果没有应对那些限制的可靠计划,即使足够渴望,动力十足,也无法最终养成想要建立的习惯。
【关联过往经验】
运动是我的一个间歇性习惯,还没养成一个持续性的习惯,那也就是说,我运动相应的神经通路还不够粗壮,不够牢固。因为没有持续的重复。
为什么我没能把运动养成一个日复一日的习惯呢?是因为我对身体健康,对好身材和优美体态的没有足够的渴望吗?我想那当然不是,偶尔也会有强大的动力。
可因为没有计划地去突破人性的一些限制,所以一直没把运动变成一日三餐那么自然而然的习惯。
比如:忙起来的时候,把运动的那一头半个小时,甚至十几分钟,也不舍得“浪费”。真的就耽误了我的工作了吗?其实那完全不会,下次再出现这样的念头,我可以站在对立面去想,不运动十几分钟,我的工作就能马上完成了吗?运动一下,是不是会对我的工作状态有帮助呢?运动反而能帮助我提神,让我更加聚焦。
还有,人性本来就是贪图舒服,“躺瘦”的商业就是抓住人性的这一点。所以坚持运动的痛苦,运动带来的腰酸背痛、大汗淋漓是反人性的。我有时就是陷入了这一点的人性限制。面对这样的人性弱点,再强大的动力,有时也会以爱自己、听从内心为名,而顺从了人性。
然后,事后又会因为自己的没有坚持运动,而产生自我责备和内疚这样的消极情绪,消极情绪又又打击自己的行动力和自信心,久而久之,不但持续运动的习惯没有养成,还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而且这样的消极情绪和不良影响,还会影响到生活和工作的其他方面。
下次出现这样情况,那我可以尝试从对立面去问自己:“不运动,你的身体和内心真的很舒服吗?”引发自己去感受一下,其实我还是很喜欢那种通过运动出一身汗的爽;我不喜欢不坚持所带给自己的内疚。这岂不简直就是身心伤害呀!
当然,我还可以尝试把运动跟另外一件事相关联,让它变成一种条件反射。就像起床就去刷牙,洗澡去睡觉,关灯睡觉。
【设定目标和计划】
目标:
把运动从间歇性状态,养成持续性习惯,甚至成为每天的条件反馈动作
计划:
1.每天晚上睡觉前,把沙袋放在床边,让自己一起床就看到
2.每天早上起床-刷牙-喝水-戴上沙袋
3.面对人性的限制时,站在对立面去问自己:“不运动十几分钟,你的工作就能马上完成了吗?运动一下,是不是会对你的工作状态有帮助呢?不运动,你的身体和内心真的很舒服吗?”
4.继续拆解《微习惯》,了解人类还有哪些与生俱来的限制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