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孩子们聚集在一起,就会开始一场关于爱、身份、权力和社交残酷性的试验。这就是《妈妈他们欺负我》一书中提到的群体生活。
他们一直在彼此试探。看看对方能容忍到什么程度,要把他惹到什么程度他才会发脾气或者掉眼泪?如果我发号施令,会不会有人听我的话?孩子们不断试探的目的就是要在群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而在这个过程中必然出现冲突。
所以理解孩子的群体生活准则,有助于我们重新审视我们的孩子,更好的给他们帮助
群体生活准则一,孩子必须和同龄人一样
遵从这条准则的倾向从孩子幼年时期就显现出来。三四岁的孩子总是想和他的朋友们做一样的事儿,拥有一样的玩具。青春期的孩子总想要买和同学相似的衣服鞋子,比如我儿子,上初中之后就开始喜欢穿工装裤,帆布鞋。因为他的同学大部分都是这样的打扮。
作为家长,有时我们很难理解,你给他买的鞋子,他不穿,非要穿着洗的发白的帆布鞋,还美滋滋的。你问他为什么,他会说我和他不同步,落伍了。这听起来很心酸,但是他们只是想表达:他们更需要从同伴那里学习如何被群体接纳。
很明显,每个孩子都会为此做出牺牲。所以,不要因为孩子迫于集体压力而放弃自己的最爱,或者不听从你的安排而过分担忧,他们只是为了更好地融入群体才想要和同伴们一样。
群体生活准则2:孩子必须是某个明确的群体中的一员
作为中学生的家长时常能听到老师说起班级里拉帮结派的现象,他们有的是喜欢同一个明星,有的是有同一爱好,比如打王者荣耀。或者都有着某种兴趣,会轮滑,会跳舞等等。群体之外,孩子们会因为这些特征排斥他人,也被他人排斥。
父母不必为这些小群体的存在而担忧,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所认同的群体特征以及愿意加入的群体也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不断尝试也为他们最终做出正确的选择积累丰富的经验。
群体生活准则3:孩子必须被他选择的群体接纳,成为“圈内人”,避免出局。
对于孩子们来说,被孤身一人抛弃在群体之外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没有组织,就显得举步维艰。因此,我们就能发现,不管是什么样的孩子,都必须选择某个群体成为“圈内人”,并且还会做出一些事情来认可群体的价值观,使自己被群体接纳,进而在群体中获得位置,找到和接受大家给他分配的角色。
对于孩子的群体生活,我们成人并不需要过多干预,因为大部分时候孩子们都能自行解决问题和冲突。
但是,在下面类似情况下,孩子们的社交动态会失控,这时就需要父母的干预和引导了。
一,侮辱性外号集中营
父母可能都知道,冲突和排挤的行为在青春期最为突出,并且总有一些孩子处于社交层级的最底层。不论这些外号是否带有恶意,都体现了这些孩子被他人所排斥的特征。
当孩子被其他人取了外号,并且不被接纳时,父母应该给孩子创设更多的、认识更多群体的机会,总有一个群体符合孩子的想象,或者总有一个群体能够接纳孩子。新的朋友、新的场景总会带来新的契机,使孩子们能够形成群体,并获得地位。
二、不合群的孤独孩子
有些孩子在一个学校无法融入群体后,父母有时会选择让孩子转班或者转学,然而结果并不好,因为孩子自身可能缺乏社交技能,到了新的地方依然可能跟别人不合拍。
这时应该在家庭之外找一个了解孩子的人,寻求他的建议和帮助。父母和孩子往往会在事情中陷得很深,而孩子的指导老师,家中某个亲人、朋友,或者心理治疗师能客观看待问题,以及现在的学校和其他学校的状态,为解决问题增加一种不同的视角。
三、同时处于两个对立群体的孩子
孩子所处的群体并非只有一个,例如他可能既是数学竞赛小组的成员,也是TFboys后援团的成员,此时孩子可能会经常遇到左右为难的事情,再或者,孩子的两个朋友分属于两个对立的群体,那么他就可能会经常遭遇你到底跟谁一起吃饭这样左右为难的事。
当孩子像我们抱怨这些时,他们只是想发泄一下心中的郁闷,并不需要我们帮他们做出决定。他们希望我们欣赏他们为寻求解决方案付出的努力,并且他们需要有人倾听和陪伴他们度过找不到解决方案时的无力感。
友谊对于孩子来说是非常珍贵的,有时会珍贵到具有独占性,我们会看到孩子总喜欢跟某一个好朋友坐在一起,一起吃饭,一起午睡,并且不愿意自己的这个好朋友表现出跟别人更要好。
然而随着孩子的成长,友谊也会改变。这是因为孩子在不断发展新的能力和兴趣。这是一个自然的、不可避免的发展过程。
这就和我们一样,有些从前无话不谈的朋友,现在却找不到共同语言,我们之间并不一定有什么矛盾发生,只是自然而然的疏远。然后我们又各自拥有新的朋友。
面对孩子友谊的变化。不要因为自己的担心而直接干涉孩子的友谊,这本身就是对孩子成长的肯定和支持。
同时父母也要看到,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联合起来打破规则、突破限制、做所谓的“坏事”的情况,比如打架、偷东西、逃学等,父母要放下成人世界的评判,不要如临大敌一般去要求孩子断绝和朋友的往来,而是要看到这背后隐藏着孩子想要彰显自己独立性成长的力量,给予接纳,这样才能将孩子的行为引导到更积极正面的方向,比如参加体育比赛、为班级组织活动等。
一晃我们怀里那个粉粉嫩嫩的小娃娃,就长成了小大人,作为父母我们不可能保护孩子一辈子,也不可能一直跟在后面,告诉他怎么做。,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全面了解孩子的群体社交,从而更好的教孩子学会独立思考,独立解决人际冲突。
【我是八零后,全职宝妈,一个具有吃货体质的版主,笔下写人间百态,手中色香味俱全。关注我每天带给你不一样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