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分:伤痛,期待,评判,纠缠的关系?
伤痛:小时候父母的回应不及时或者不符合自己的需求,形成了内在对父母行为的解读,比如,父母不爱我,所以才没有给我;我做的不好,所以没给我;我不重要,所以没给我。
我的伤痛是:我不是男孩,又是老三,所以我不是父母期待的,我是不重要的,所以,后来我所有的行为(我要比弟弟强、我要让父母以我为傲)都是为了对抗这个伤痛,以证明自己的重要性。
期待:小孩子时候对外在世界的投射,希望外在世界(尤其是父母)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运作,以满足自己的全能自恋。但是有期待就会有伤痛,就会形成未被满足的黑洞,这也是未来跟别人互动时会产生评判和纠缠的能量,以此来填补内在期待未被满足的匮乏。
评判:自己内在没有得到的,或者没有做到的,不愿意去面对,就把这部分能量投射到外边,去发现别人做不到的,把这部分能量透过评判别人释放出来。
纠缠:当内在有需求,对方没有给到时,就会跟对方产生纠缠,但是又没有力量去面对自己内在的匮乏,所以就把能量投射给对方,认为是对方没有给到,是他先错的,我才这样的,不是我的责任,而是他的责任。究其根源还是内在是不愿意面对自己的内在伤痛,而把力量交出去,期待让对方认错来解脱自己,反而会越陷越深。
觉察:关系这面镜子会反映出我们内在的什么?所有的关系互动的模式,都反映了自己和自己的关系,自己不愿意面对的伤痛会在关系中演绎和投射出来,伤人伤己。所以张德芬说:亲爱的,外边没有别人,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没有别人,所有的外在呈现都是自己内在的投射。所以只有疗愈了内在伤痛,自己内在和谐和关系顺畅了,外在的关系才会顺畅。也就是内圣了,才会有外王,这是一体两面。
成长:如何才能做通关系的功课?不断走临在、觉察、疗愈这个三角形。即以临在为基础,叫停自动化反应,觉察自己自动化反应的每一个起心动念,同时去连接内在小孩的伤痛,看见这是那个孩子看待世界的方式,现在的自己已经长大了,可以面对当下的事实真相,不再用自动化的方式去反应这个世界,当停下来,看见这些时,就有了重新选择的能力。当这些疗愈完成之后,临在回应外界关系时,才会看见对方这个人,也才能以此看见对方的模式,跟外在的关系就不再纠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