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赎与被救赎

    今天,高中同学群里发生了一件事情。让我想到了一个词“救赎”。

    一个女同学A从事教育工作十年了,可能最近有些感触,前几天在群里发了自己的一段录像。大概意思就是感谢自己这十年的从教之路,让她觉得每个孩子都是天使;感谢曾经教过自己的教师。本来是一段让大家都欣然接受的一件事情,不少同学纷纷点赞。然而,今天,她又开始在群里迫切找人,找一个曾经他们班“倒数第一”的另一个女同学B,注意,这里她特意强调了曾经班里的“倒数第一”。找人的目的呢,是她在其他公众平台发了前面发过的那段视频,然后被他们曾经的班主任看到有所感触想找这位B同学。(至于当年发生了什么我也无从知晓)。

    其实,纵观全局,都是一个很美好的事情,A想帮助自己的老师找到曾经伤害过的同学B,A在救赎老师,老师在救赎当年的自己。其实在班级群里发动大家找一个同学,不是一件让人反感的事情,然而是一件美好的回忆;但是,让我觉得不舒服的是,为什么要强调“当年x年x班的倒数第一名”呢?为什么要再次给B同学加上“倒数第一”这个标签呢?

    大家都知道,青少年的孩子是自尊心最强的孩子,包括我那现在仅有5岁的儿子,自尊心强到觉得自己数字写不好,边写边擦边哭的境界。“倒数第一”也许是事实,但是不是标签。可能对于普通人来说,它只是个曾经的代称,但是对于当事人来说,可能,我只说可能是自己当年内心最深处的痛,也许是不愿提起的伤疤。这个老师也许现在回忆起当初,自己对当年的那位同学有不妥的表现,但是都过去了。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每个人都会犯错误,我们也会把老师这个职业标签为完美的人,毕竟“为人师表”。但是老师脱离这个职业,也是普通人,也有七情六欲,也要做情绪管理。曾经工作中的不妥之处,时隔数十年,不需要去找寻原谅与被救赎而填补自己内心的伤痕。因为弥补自身伤痕的同时,可能揭开的是别人的伤口。

    江湖事,江湖毕,有缘我们相视一笑,如果B成长为一名爽朗的女子,可以相约一场夺命大乌苏,举杯畅饮,化解一切往事。倒是完美的完成了“被救赎”。

(本来想说的东西给忘了,我那叽叽喳喳的儿子在我旁边跟个勤劳的小蜜蜂一样嗡嗡嗡的边玩边跟我唠嗑)

    这个伤痕也可能是老师的一厢情愿,对于一名初中生来说,也可能自己后面的幸福生活早已掩盖了过去的一切不如意,也许曾经的经历也给了她更加坚定的动力,让自己完美的超越和逆袭。不管怎么样,我们还是衷心的祝福那位姑娘(同学B)生活如意,万事顺遂。愿将来,胜过往。

(完)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