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一直觉得人生当中很多事情,只有攒够了一定的阅历,或者说只有到达了一定的年龄段,你才会拥有与之匹配的心态去理解。
比如......
中学时代那些循环在mp3里的歌曲,我们会在步入社会后的某个夜晚突然听懂;某部一直欣赏不了的影片,我们会在观看了三五次之后真正地get到它的珍贵;那些接受不了的人情世故,我们会在某一天发自内心地接纳。
其实阅读也是如此。
林海音的《城南旧事》这本书我早年就已经接触过了,但那会儿喜爱的却只是它的名字,“城南、旧事”正符合我少女时代文艺而忧伤的情怀,我读不懂这本书,也欣赏不来这本书。
可是当我褪去少女的稚嫩,过了那个只装满梦的年纪再次翻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发现,我好像读懂了几分关于童年,关于成长的沉重。
童年在我们大多数人的认知里,是让人赞美而怀念的。它天真无邪、单纯、美好,世上一切的好词用来形容那一段人生历程都是不为过的。可林海音这本书里的童年,我读下来更多的是心疼。
02
整部小说以1923年至1929年的北京城南为背景,用儿童的口吻,叙述一个孩子在小学六年成长期间所看见的成人世界里的五个故事:《惠安馆传奇》、《我们看海去》、《兰姨娘》、《驴打滚儿》、《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这五个故事各自独立,每个故事都有自己的主角,唯独“我”作为故事的叙述者和参与者贯穿始终,成为连接各个故事的纽带。
《惠安馆传奇》里的秀贞,被未婚爱人遗弃并产下私生子后,对她离去的爱人和被人捡去的女儿无限痴情,举动反常,被视为疯子而遭人遗弃。她的女儿被卖唱的夫妻收养,也受尽折磨。作为旁观者的英子在得知自己的小伙伴妞妞就是秀贞的女儿以后,她想方设法让母女相认,并且还送她们盘缠去寻觅那个抛弃秀贞的男子。
爸爸的朋友兰姨娘,因为无意间撞见兰姨娘和爸爸的不当行为,再者想起挺着大肚子的妈妈,机灵的英子用小智谋撮合了兰姨娘与同样借住在他们家的德先叔。
《我们看海去》收破烂的小偷,英子在杂草堆里无意与他相识,时不时会在放学后往那个大人们都不允许去的地里找那位衣服破烂的人玩。英子和他聊着课文里学的那首轻快的诗:“我们看海去!我们看海去!蓝色的大海上,扬着白色的帆。金色的太阳,从海上升起,照到海面照到船头。我们看海去!我们看海去!”他和英子聊起那个让他骄傲的弟弟,家境贫困,弟弟却年年考第一,想要出国念书,被迫去偷别人的东西,结果被警察逮捕。
《驴打滚儿》里的宋妈,把自己的丈夫和子女留在乡下,独自进城,为了一个月四块钱,两幅银首饰,四季衣裳,一床新铺盖,在英子家当保姆,拿着本应哺育自己子女的奶汁去哺育英子的弟弟妹妹,致使儿子溺水,女儿下落不明。
最后一个故事是《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故事里的英子成为了一个六年级的大孩子了,当初答应爸爸考第一名,作为毕业生代表上台颁奖,她做到了,可是爸爸却重病在医院无法出席她的毕业典礼。参加完毕业典礼回家没多久,厨师老高说妈妈来电话了,让她去一趟医院,得知那个消息的时候,她异常镇定、安静,她回了句:“老高,我知道是什么事了,我这就去医院。”
03
其实整本书读下来,好像这并不是五个故事,而是英子长大的一份童年记忆,这些都是真实存在着的。人似乎就是在不断地分别中慢慢习惯分别,然后慢慢长大。
或许是由于第一人称的带入感,我读前几个故事,并没有读最后一个故事伤感。我特别心疼英子,感觉就像是看着她长大一般,看着她善良地帮助世人口中的疯子,看着她与兰姨娘分别,看着她和那位善良的哥哥成为朋友,看着她慢慢地懂得宋妈的不易,再看着她因为父亲的离世而成为大人。
人生其实看着很长,但真正长大,也就是瞬间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