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28 今日思考 想法是碰出来的

在印象中,无论是老师还是父母碰到问题总是让我多想想,以至于我就形成了解决问题的想法应该都是自己想出来的才是有效的。

但工作后,尤其是创业后,才意外的发现,真正有效的想法并不是自己想出来的,而是:

在跟别人的交流中碰撞迭代出来的。

我们通常说这个人有想法,这想法是什么?

其实想法就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当我们自己主动去思考一个解决问题方法的时候,真正要做到“有效”这二字,一定是要建立在更多信息输入的基础上才会让决策更加清。尤其是面对需求方的时候,他的信息输入就是对方法更好的反馈。

或者可以说:

自己的思路+别人的信息碰撞反馈= 一个有效的想法。

我越来越惊喜的发现,自己一天真正有效的收获和产生值得思考的问题,基本都是源自白天跟同事,客户碰撞之后形成的想法。

这不仅就让我思考,为什么碰撞会让想法这么有效,或者让自己的认知成长这么快?

下午跟同事交流客户方案的时候,突然让我开窍了:

最核心的是针对同一个事物或者问题,别人可以帮助自己不同维度的盲区。别人的反馈就是让自己换个角度看想法的更好方式。

同样是一个解决方案,我看到的视角是解决问题的技术实现方式,而同事则看到的是如何讲解才可以更好的让客户认同。而客户则看到的是自己实际情况与自己的想法差异在哪里。这所有的反馈最终就形成了自己对于这件事情更多视角的认知。

毕竟:想法不是独立存在的,一个真正有效的思路或者方案,要检验有效的手段只有一个:

就必须要成为需求方解决自己问题的最佳选。

从这样的角度出发,我们就需要更多维度的了解对方的认知,最佳选的决策模式,才可让自形成更更有效的“想法”,而获取信息最好的方式就是相关的人一起碰撞。

记得从2015年开始,创业圈里特别流行“死磕”这个词,更甚至当时自己还傻乎乎的定了一个口号: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现在想来非常可笑。我自己是认为正确了,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需要的人却不买单,如今想来,这都是自嗨惹的祸。

每当遇到问题,我们总是告诫自己要多想想,但当自己有一点思路的时候,我们就应该学会对想法进行“迭代”,多找相关的人碰碰,帮助自己在思路中看清更多的信息盲点,获得反馈后再迭代想法才会更加有效。更为重要的是:

一个好的碰撞不应该只跟自己认知类似的人沟通,更应该跟不同专业维度的人互动才会更容易看清盲点。跟知识结构相似的人碰撞容易自嗨,因为思维模式太相似,难以换个角度来看想法。

例如:做技术的就应该多跟产品和市场运营都沟通。做方案交流的就应该多跟销售和客户都沟通,总之一点,任何好的想法都应该找更多维度的人来观察,来碰撞,进而形成反馈和迭代。

没错,想法就要多碰撞,单纯靠想,历史的记忆并不能帮助我们看清盲区。

爱因斯坦有一句话:问题不可能由导致这种问题的思维方式来解决。这也就是多角色碰撞的必要价值吧,好的想法碰碰才会更有效。

今日思考,不求绝对,但求养成思考的习惯。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