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长一段时间,面对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都会非常自觉地“反求诸己”。
总想着一定是自己哪里做得不对不够好,所以才会有诸如此类的各种困扰。久而久之,在问题中不断发现自己的问题,能够解决的尚且可以带来个人能力的提升,而那些依靠个人力量无法解决的问题,除了暴露自己的不足之外,不过徒增更多的压力。
我们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中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家人、朋友、同事......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形成了我们的人际交往圈子。生活和事业中你的能力表现有多好,不仅仅取决于你做了什么和怎么做,以及你的技能和本领如何,还取决于谁同你一起做或者谁对你做了什么,这是无可否认的事实。
毫无疑问,他人一定会对我们的生活造成影响,我们别无选择。然而他人到底会对我们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比如,是否影响我们的幸福感,是可控的部分。在《他人的力量》这本书中,作者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幸福感由三个层面构成。
大脑、思维、人际关系,并称为幸福三角形。当我们对这个三角形的每一条边进行强化的时候,我们的幸福感都能提升。换一句话说,如果我们想要抵达更高层次,就需要人际关系,以非常特定的方式,帮助我们同时提升大脑和思维。
一方面,思维方式的转变,其实就是反求诸己的体现。从自身角度出发,寻找变得更好的方法,就是在做事的过程中不断修正和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修炼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好,做事当中遇到的很多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另一方面,人际关系就是我们向外求的部分。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变得更好,但是并不只是“希望有”更好的表现就可以做到的。你要变成拥有更好表现的那个人,除了依靠自己的力量之外,同时也需要依靠他人的力量。只要你继续成长,你不用再强迫自己有更好地表现,一切都会随着你在变化,自然而然的发生。就是我们常说的“吸引力法则”。
前提是首先完成自我的提升和改变,才有可能在人际关系中获得更多帮助和支持。
如果你试图达成一个目标,你是仅仅关注自己的策略,还是关注能够参与进来帮助你达成目标的人?如果你试图改变一个行为,你是制定一个改变的目标,然后开始尽力实现目标,还是寻求能够帮助你完成目标的指导和支持?
无论我们想获得什么,我们的成功都依赖于与他人之间的人际关系。不存在静止的状态。我们要么在充满人际关系能量和成长的作用下蓬勃发展,要么持续退步,只是速度快慢的问题。
《他人的力量》将人际关系分为四类:
1、孤立状态,没有连接关系。孤立的层次,并不意味着你是一个不善于交际的人。恰恰相反,或许在生活中你可以给许多人提供帮助。但是问题在于你一味付出,却没有与外界连接上,在第一层次的人周围,他人感受不到存在的价值,感受不到需要。人际关系交往很疏离,内心缺乏与人深层次的交流和沟通。
很多管理者在与下属的交流沟通中会存在这种高处不胜寒的感觉,无法向下级展示自己脆弱的一面。当然,作为一个管理者,我们并不需要把自己的底牌全部摊开在桌面上,毕竟工作中随时充满竞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行事目的和动机,但是遇到问题,管理者一定要站好自己的位置,绝对不是孤立无援的,而是和你的团队站在一起。过分关注领导地位、耻辱、恐惧、压力或习惯,会把你推向无法获得援助的孤岛。
2、坏的连接状态。在这层人际关系中,你所感受到的就是不舒服,不够好。在这种关系中的互动,会不断消耗我们的能量,让我们产生低人一等或自卑的感受,我们总是试图迎合对方的期望和需求,试图赢得对方的认可。
3、看似美好的连接关系。你感觉非常棒,身边环绕的都是恭维和吹捧的声音,会让人上瘾但是却不会持久。
4、真正的连接关系。是能够让你成为完整的自我、成为真正的自我。在第四层人际关系中,双方之间互相关心、说实话、富有创造性,同时还有信息和学习的流动。也就是孔子说的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与我们建立第四层人际关系的朋友,正直、诚信并且知识渊博。
张德芬在《我们终将遇见爱与孤独》一书中,告诉我们,亲爱的,你的世界只有你自己,没有别人。但同时她也告诉我们,任何被我们所定义为独家苦难的事情,在我们反复与他人倾诉的过程中,我们所感受到的痛苦值会持续下降。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当我们面对无法消化的苦难时,向外寻求他人的力量去解决问题的过程。
然而人生的种种难题,本质上还是需要我们先修炼自己,在我们自身产生正向变化的过程中,才知道如何借助他人的力量,让自己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