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天一直在没有完全进入状态下进行书写,都是在早晨抢时间听完小影和一帆的带领后,深夜为了完成而记录。我感觉到,鼓励咨询的过程,不是让你迅速达到蜕变,那不符合自然规律,它需要过程,时间长短因人而异。你或许不是每一天都会有觉察,或许不是每一个点都让你感觉,但经过不断地重复这个“觉察、接纳、行动”的过程,一定会遇到能打开你心门的那个点。
昨天早晨,我随小影的带领也顺路回到了童年,那一刻很有感触,它一直一直刻在我心深处。实际那种感触曾经多次与今日的我去对接、去觉察,但没有系统的去梳理。今天,就来梳理下,怎么会长成了今天的我。
如果你听到为了追忆,可以去编一个故事,一个自己的故事,会觉得有毛病吧,因想不起什么曾经发生而去编自己的故事?有多假多不靠谱?实际上,你编不出别人的故事,即便编出来,这故事中一定有自己的影子,只是如同剧本一样把它合理的升华了。
那好,我来编一个自己的故事吧…
在我两岁半妹妹刚山生时,爸爸就被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我的童年是在奶奶家,妹妹在姥姥家。
在我的印象里,一个12平方米的小屋中间有一个大圆桌,是爸爸画图用的。他每天都会画好多图纸,每晚都熬到半夜一两点钟才睡觉(我怎么那么像他一样的熬,明知不好)。红旗街上的新华书店和省医院是我印象很深,因为是爸爸常去的地方。
妈妈的工作单位地址很远,那时每天早上要6点10分赶班车,她是一个正直、积极向上的女人,在我的心中她是一名事业女性,照顾我们很少。通过做“人生行李箱”发现,我一直活在“期待”中,因为童年时期一直在等妈妈,期待她的假期,期待她能有时间兑现陪我们去公园玩的承诺。几乎都没有实现。她也曾说:“你爸身体不好,为了生活我照顾不上你们太多。”
他们俩的关系总体说还好,爸爸脾气不好,妈妈好。他们可以吵到邻居来劝,也可以聊到一宿的话说不完。家务活都是我妈来做,过年时都会干到近年三十儿。
我常常挨爸爸的打,在他的眼里我需要修正的方面太多,所以我在“女儿经”的教诲下长大,同时也习得了很多的“规矩”。比如说怎么拿筷子、怎么拿饭碗、吃饭时嘴巴不要吧唧嘴、不要在盘子里挑来挑去的夹莱、不要用自己的勺子渴汤、站立时不能依在哪里、走路不要扭来扭去……就这样也不知何时会“触犯”他的戒律,我现在会笑谈,当时我好像生活在“希特勒”的营房中。但是,我心里一点点都没有怨恨他当年怎么对我那么严格,还那么狠的打自己的女儿,反而我永远记得爸爸带我到奶站喝鲜牛奶+芙蓉糕的味道……
先前说我是在奶奶家长大,那里是给我人生注入勇气和正能量的源泉,是我成长的根。
爷爷是省歌舞剧院的一名管乐师,经常是着白衬衫+马夹+眼镜再配戴一顶导演帽的装扮,很有绅士风度。他的话不多,但也会另人敬畏。
记得奶奶当时是在长影,给演员做衣服。她是那般的温柔。此刻的眼睛里浸满了温暖的泪水,因为我的日常都是奶奶来照顾,她给了我父母都没给我的爱。
要说家庭氛围,在我的家里是紧张的、压抑的、缺爱的、不安的…而在奶奶家是安全的、幸福的、有希望的、有爱的 …
现在看爷爷奶奶当年就是以正面管教的态度“和善而坚定”的对待孩子们。平日里,爷爷不是看书、写毛笔字、听音乐,就是在他的房间里摆弄各种乐器。我有四个姑姑三个叔叔,爸爸是老大。姑姑、叔叔在大学毕业后都分别留在当地工作并结婚生子,以至于在很多城市都有我的家人。过年时总会有人回长,一大家子人说啦弹唱的好个热闹。
五岁半的我就要给住院的爸爸送饭,从那时起就背着“懂事”的标签直到现在。这样氛围和环境中长大的我,依然影响着今天。在我的信念里,很多方面都会与道德绑定;学习好才是好孩子,要听话的,懂事的,干净的,漂亮的;要会理解人并去担当…
受爸爸影响我很轻高,看不惯的方面有很多。喜欢用“无知造成的”这句话去总结人与事,虽然我什么也不是。要有学习的能力,这也是如今的我不停的学来找寻价值感和安全感的原因吧。
受妈妈的影响,女人要坚强、独立、有事业、去承担、表面乐观实则悲观、抱怨…
我把这些习得来的“技能”成功地传递给了女儿,她也成了一个很挑剔的人。
通过这些年不断的学习成长、认知觉察,我接纳了许多,知道为什么会成为今天的样子,同时也慢慢学会用另一种心态去面对、接纳别人的样子。凡事没有对错,卸下了很多框框。但对自己,依然会放不下高标准高要求。
我决定,让自己慢慢的变得更柔软些,更包容些,更真实的接纳些,那样,幸福才会更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