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1984》

        刚翻开《1984》的时候,感觉读来有些困难、艰涩。借这本书的原因是这本书赫赫有名,我恰巧就喜欢看一些“赫赫有名”的书,哈哈哈。


发自Troyelalamy

        回归正题。《1984》是一部政治预言小说,由英国左翼作家乔治·奥威尔所创作。至于这本书的背后政治意义,我仍然不太清楚,也不太想了解(因为懒)。小说刻画了一个令人感到窒息和恐怖的、以追逐权力为最终目标的假想主义社会。这部小说与其余两部作品并成为反乌托邦三部曲。

        小说主人公从一开始就出现在读者面前,偷偷摸摸开始写日记,在日记中他写道:“

        此日记献给未来或过去。献给思想自由的那一个时代:人人各不相同,不再孤独自守。献给真理存在而发生了的事不用被毁迹的日子。

          我们活于盲从附和,寂寞荒凉岁月的人,活于老大哥和双重思想时代的人——谨向你们敬意。

        这两段话揭示了主人公所处的社会现状:思想禁锢,从趋于相同、麻木、孤独自守、真理不在、真相被破坏的社会之中。

        读这本书,带给我“极权”的概念。所谓“极权”,非古代皇权所能及:人们的一举一动受到监控,被迫成为“老大哥”的狂热追随者,没有过去,未来也不可知。在这样的社会中,生活本身成为了荒凉、灰暗和落寞的代名词。我们的主人公温斯顿被这样的生活逼到了灰暗的角落。他开始写日记,尝试回忆过去,记录现在,企盼未来;与一位迷人女郎约会、做爱;和同事奥布莱恩袒露自己要投向兄弟会反对老大哥的心迹·······一桩桩一件件为当时所不容的事情终于让他被关进狱室接受“思想的矫正”。温斯顿在严刑之下终于爱上了老大哥,接受这个社会的现实,思想上的反叛和斗争不复存在,一切归于平静,融入社会大流。

发自Troyelalamy

        温斯顿在重刑之下,说:“一种文明不可能建立于恐惧、仇恨和残忍上,因为这不会持久”,“因为这样一种文明无活力最后会瓦解,自取灭亡”。然而,最后,温斯顿被迫强制接受了思想上的改造。“2+2=5”说明强权、极权之下已不允许人性作为一个个体存在。结局令人唏嘘。

        最近我正在小学实习,看着天真可爱的同学们,想到《1984》这本书,有时会猛地毛骨悚然。学校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场所,而是政治洗脑的工具。培养出来的人只会像小说中出现的几个小孩一样向组织毫不犹豫举报父母对“老大哥”不够忠诚(记不真切)而将父母送入狱室进行“思想上的矫正”甚至使他们消失在这个世界上。

        看完这部小说,满心希望极权不要到来。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1984》前后两年的时间里看了三遍。第一二遍不过是匢囵吞枣,看得我昏昏欲睡,特别是第一遍时,深觉痛苦万分,好在还...
    是羔羊啦阅读 1,843评论 13 11
  • 今天继续让大脑熟悉快乐与感恩练习,通过21天的习惯养成练习,让大脑习惯快乐与感恩,以后就会更多接收快乐与感恩的信息...
    热爱生活的广佳阅读 155评论 0 0
  • 文/公羽依娜 1、 认识一位湖北的妹子文雨,今年26岁,她的爸妈,在当地的小县城工作。 按照老家的习俗,女孩子到了...
    公羽依娜阅读 379评论 0 0
  • 日近花开走临春 百里芬芳一家茗 心忧已尽念佳人 苦去甘来茶一品 奈何缘尽无归处 生不逢时陌路人 痛不离愁相看去 待...
    龙婷音阅读 216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