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稹《连唱宫词》:“初过寒食一百六,店舍无烟宫树绿。”
《荆楚岁时记》:“冬至后一百五日,谓之寒食,禁火三日。”
温庭钧《寒食节日寄楚望》:“时当一百五”。
《琴操》记载,晋文公与介子推一起流亡国外,子推割腕股以食文公。后文公复国,诸人受赏,子推独无所得,于是作龙蛇之歌,隐于山中。文公恳求子推出山,子推不肯出,于是文公烧山,欲逼出子推。怎奈子推坚执不回,竞抱木而死。文公衰悼子推,会百姓五月五日不得举火。
陆湖《邺中记》记载,并州风俗,冬至后百五日,为介子推断火,冷食三日,作于粥。又记载,寒食三日體酪,又煮粳米及麦为酪,揭杏仁煮作粥。又《玉烛宝典》记载,寒食悉为大麦粥,研杏仁为酪,引场饧(xing)沃之。沈佺期《岭表逢寒食》;“岭外逢寒食,春来不见场。洛阳新甲子,何日是清明。
花柳争朝发,轩车满路迎。帝乡遥可念,肠断报亲情。
寒食之后二日为清明,清明用新火。领赐新火,由来已久。宋敏来《泰明退朝录》卷中说:“《周礼》,四时变国火,调春取榆柳文火,夏取枣杏之火,季夏取桑拓之火,秋政非植之火,冬取挖裡之火。而唐时,惟清明取榆柳火以赐近臣戚里,本朝因之。”唐寒食诗中也有言领赐新火的,韩翃《寒食即事》:“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候家。
苏轼«寒食帖》,又 名《黄州寒食诗帖》或《黄州寒食帖»。苏轼贬黄州
第三年的寒食,作五言诗二首,撰诗并书。诗云: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兩,两月秋萧蓝。卧用海宗花,泥污無支雪。脂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漾漾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赛食,但见乌街纸。君门深九重,坟基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清明 就是清明节。古人常常把清明和寒食联系起来。杜牧《清明》
诗:“清明时节雨纷纷。”
补订:
《东京梦华录》卷七:“清明节,寻常京师以冬至后一百五日为大寒食
宋 苏轼《寒食贴》
前一日谓之欢熟,用面造枣锢飞燕,柳条串之,插于门楣,谓之子推燕。子女叉笄者,多以是日上头。寒食第三日,即清明节矣。凡新坟智用此日拜扫。都城人出郊。禁中前半月,发宫人车马朝陵,宗室南班近亲,亦分遣诣诸陵坟享祀。从人昔紫衫,白绢三角子青行缠,皆系官给。节日,亦禁中出车马,诣奉先寺道者院,祀诸宫人坟,莫非金装绀阑,锦额珠帘,绣扇双速,纱笼前导。士庶阗塞,诸门纸马铺,皆于当街,用纸衮叠成楼阁之状。四野如市,住往就苏树之下,或国面之间,岁列杯盘,互相劝酬。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各携枣锢、欢饼、黄胖、掉刀、名花、异果、山亭、戏具。鸭聊、鸡雏,谓之门外土仪。轿子即以杨柳杂花装笑项上,四垂遞映。自此三日,皆出城上坟,但一百五日最盛。节日,坊市卖稠饬、麦糕,乳酪、乳饼之类。缓入都门,斜阳御柳,醉归院落,明月梨花。诸军禁卫,各成队伍,跨马作乐四出,谓之摔脚。其旗旌鲜明,军容雄壮,人马精锐,又别为一景也。”
见《中国古代文学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