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医院照了一下x片,悬着的一颗心终于放下来了。不再担心自己骨折或者其他,成为一名医学生,不代表拥有完备的临床思维。
在学医的过程中,大概是学什么的时候就会觉得自己得了什么病。腿受伤的时候,我会去《外科学》骨骼系统那一章,看了看半月板损伤的病因和临床表现,以及诊断依据;也看了看前后交叉韧带的关节连接;也看了看髌骨骨折的病因、临床表现和诊断依据。
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我们学校和医院是紧邻着的,并且是我们学校的附属医院。每当老师教学人体的哪一个系统的时候,那一个星期内,对应的科室都会人变得多了起来,就诊的患者都是我们这些学习的医学生。大多数时候,我们学习的对象是我们自己,那些症状通过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暗示,或许就会觉得自己得病了。当然医学生活得也格外珍惜自己。
发现整体骨折的关键就在于x线和CT、磁共振(更多的是看韧带损伤和肌组织),而在价格上:X线(120左右)<CT<磁共振(500-600)之间。一般情况下,X线基本可以确诊。今天就诊的时候,医生并没有问我疼了多久,想当然的以为是刚摔就诊,我觉得这个是他的问诊失误。当我用专业术语“屈伸受限”时,他感慨了一下我的表达,然后就知道了我是医学生。开始说他上年刚规培回来,然后说自己胖了很多。然后医生在我临走的时候让我记下他的手机号,并且告诉我微信同号~
就突然觉得这个医生,多少有点学长的感觉。我加了微信,但是并没有沟通什么。有了医学生的身份,和医生之间的沟通,对于我和这位医生来说,有一点点变成了师兄与学妹的沟通,而非病人与医生之间的沟通;今年母亲住院,稍微年长一些的医生和我沟通母亲的病情,以及术中的操作,当我爸在旁边补充道,我是医学生之后,医生从“切除后变得平整”变成了开始告诉我各个结构,以及沟通起来了治疗的过程中,采用的什么激素和不用什么激素。从大白话变成专业术语的解释,我的身份也从病人家属变成了(医)学生。
昨天看书的时候,看着病因和临床症状,就很笃定自己一定是髌骨骨折,病因是滑倒时跪地,临床症状屈伸受限,然后看了看治疗方法,打石膏4-6周。然后内心在想,
1、学业方面:现在自己是处于见习阶段,一旦打石膏了,那么接下来可能会请假一月左右,正好去医院开生病的证明。考研什么的其实也不会耽误太多,毕竟自己在床上也可以学习。
2、吃饭方面呢,除了不能下楼之外,跳着走路在楼上也是可行的。让父母去打工出去。那我可以在这半个月内点美团,送到我家门口,这样我就不用下楼了。
3、心理方面,需要自我调适,去适应这恢复缓慢的过程。
整体思考过后,好像心情并没有恢复多少。自己已经把最坏情况想到了,并且想好了对应措施。但是整体心情也很抑郁,其实也算是想的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