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拱卫京师历史悠。
宛平城壁弹痕留。
卢沟水映心中仇。
墉堞远观浮旧影,
敌楼临瞰赏新秋。
遣怀骇叹绕心头。
(韩偓体)
2025年10月14日
关于宛平城
宛平城是卢沟桥的桥头堡,为防止李自成起义军进京,明崇祯十一年至十三年(1638-1640),由御马监太监武俊主持修建“拱极城”,清朝改称“拱北城”,民国改称“宛平城”。宛平城是明、清时期军事专用的卫城,呈长方形,城墙高7.18米,东西长640米,南北宽320米,面积约20公顷。城墙外侧有垛口、膝望孔、射眼,垛口有盖板。有东、西两座城门,都有瓮城和城楼,东为“顺治门”,西为“威严门” 。宛平城是华北地区唯一保存完整的两开门卫城。城墙上有日军炮击的弹痕,是七七事变的历史见证。城内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宛平城历经多次修葺,复建了宛平县衙、卢沟驿、兴隆寺及拱极营等建筑,增加了戏楼等景观。2025年8月,宛平城历史文化街区焕新开放,9月27日,城墙开放。
“拱极”取《论语》“为政以德,譬如北辰”之意,象征拱卫京师。“拱北”与“拱极”含义相近,均有指向北方(北极星)之意。清后期宛平城逐渐变为行政枢纽,功能从纯军事向民事过渡。“宛平”作为地名最早见于辽代,辽圣宗于开泰元年(1012)将幽都县改称宛平县,取“宛然以平”之意。明迁都北京后,宛平县成为顺天府下辖两县之一(另一为大兴县),县署位于北京城内。民国十七年(1928),宛平县署迁至拱北城内,遂改称宛平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