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思共学营”线上读书活动打卡内容:
听书《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活出生命的意义》、《思考,快与慢》
#三思共学营
#听书《思考,快与慢》
日期: 2021年3月8日
姓名: 陈培南
心得:
每一本书都可以解决一个问题,而这本书刚好也解决了平时生活中遇到的很多奇怪的问题。书中讲到人的大脑分为两个系统,这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个概念,原来快与慢主要讲的是系统一和系统二,理性和非理性原来是由于左脑和右脑的不同。
不同的思考方式会导致不同的结果,系统一是用来思考一些简单的问题,而是系统二是要经过仔细的分析思考才能得出结论。当系统一向系统二求救的时候,身体就有些明显的特征,比如你的瞳孔会变大,比如你跑步的时候有时候会停下来思考,这都是系统一转化为系统二的体现。
有些事情就需要此再三的思考,而有些事情下意识的反应就知道了结果。如何把慢思考的决定锻炼成为一种下意识的反应,这就就需要我们去不断的锻炼自己的大脑。
这本书确实有些难懂,但只要理解他的两个大脑在不同区域工作,也并不一定就能肯定哪一种思考对我们有利,因为经验会给我们带来很多评判标准。比如有个奇怪的概念叫封终定律,终点时刻的感受,反而会影响到我们最终的判断。
还有一个定义叫曝光效应,是说看的人多了,他对你熟悉了,他就会对你放心。樊登老师举的是《肖申克救赎》里面写信的那个环节,而我想起的是我们去拜访客户的时候,其实就是用这种曝光效率,比如说你去见客户的次数多了,慢慢熟悉了,他自然而然就会信任你了,那下次就会找你合作了。所以说我们去走访客户,或者我们交朋友的时候,要经常用这种曝光效率,在对方的面前多出现。
书中还讲到了一个概念叫做锚定效应,现在终于知道超市打折为什么要写一个限购多少数量。其实就是在我们心里指定锚定一个数量,然后让我们认为要参考这个数量来做选择,其实这就是锚定效应。
了解了思考快与慢,也就知道了我们有时候为什么会出现非理性的决策,而想要在下一次把不理性变成理性,就该知道我们的问题出在哪里,该如何进行调整,这就有更大的进步。
#三思共学营
#听书《 活出生命的意义》
日期: 2021年3月6日
姓名: 陈培南
心得:
刚听完樊登老师讲的《活出生命的意义》,虽然音质不是很好,但是通过樊老师和杨霞老师的详细讲解,真正的了解了什么叫做生命的意义和真正的意义疗法。
记得第一次听这本书的时候就深深地受到了感动,弗兰克尔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依然能够找到生命的意义,而我们平时却总是会认为生命没有意义,甚至以前经常会说人生无乐趣等负面的思想和想法。
然而,意义究竟指什么呢?如何才能找到生活当中的意义呢?
其实意义存在于生活中的每时每刻,只要你去寻找,一定都会有意义,人生最终极的自由就是每一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都可以选择自己对待生命的态度和行为,弗兰克尔认为这是我们生命的意义。
弗兰克尔在如此艰难的挑战下,依然选择乐观的面对生活,寻找生活中的各种意义,包括对待生活的态度,比如挺直腰板面对他人,这样在别人看来他比较有精神,就不至于被带到毒气室,还有每天坚持刮胡须,保持自己的形象的这种细节,都可以说明他对生命的尊重。
真正经历过痛苦的人,才知道生命的意义和时间的宝贵,所以作者在67岁时还会去学习驾驶飞机,80岁依然能登上阿尔卑斯山,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并且创造了意义疗法,去教别人怎么样面对困难,怎样去寻找意义。
有一个老人家对他说,太太去世了,感到生活没意义,而他的回答是,如果太太看到你先离去,那么她同样也会很难受,所以你代替他难受,这个本身就是一种意义,任何事情都可以找到它的意义和价值。
关于意义,悲观主义者叔本华说人生没有意义,因为当我们的欲望没有得到满足时,会感到痛苦,如果欲望满足了,又会觉得很无聊。而且他说人生的痛苦总量是不变的,当你实现一件欲望的时候,又有新的欲望使你痛苦。
然而《感受爱》中说,如果痛苦无法避免,那就与痛苦共存,面对它,感受它,甚至与它对话,痛苦慢慢就会消失。尼采也说过,如果人生没有意义,就可以去创造一种意义,而创造意义的本身就是一种意义。
所以,不管是弗洛伊德说的人生需要欲望,还是马斯洛的人生需求理论,其实都说明一个观点,就是人生是有需求同时也有欲望,而需求和欲望本身也是一种意义的追求。每个人追求的东西不一样。对待意义的看法也不一样,任何事情并没有对与错,事情真正的结果如何,只在乎我们对它的解读和看法。
#三思共学营
#听书《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日期: 2021年3月4日
姓名: 陈培南
心得: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自从第一次听完这本书之后,就迫不及待的把纸质书买回来看了。至今对每一个习惯都已牢记于心,并且不断的去践行,最终在工作和生活中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感谢遇见这本书。
斯蒂芬科维在书的开篇讲到了什么是习惯的养成,用一张老太太和年轻女性的图片引出,原来我们常常遵从自己的思维定式生活,而改变习惯是从改变思维方式开始。这就要结合另外一本书叫《终身成长》一起来学习,只有从固定型思维转变为成长型思维的时候,我们才会成长,而七个习惯的前提就是思维的转换。
改变习惯需要同时具备知识、技巧和意愿,七个习惯的前三个:积极主动、以终为始、要事第一,属于个人领域的成功,是告诉我们要从依赖型人格转变成独立型人格。接下来三个习惯:双赢思维、知彼解己、统合综效,是属于公众领域范畴,教我们从独立型人格转变为互赖型人格,最后一个习惯是不断更新,意思是需要不断调整,从而达到螺旋式上升。
而在人际交往中,从独立到互赖的过程中,双方需要有一个情感账户,只有不断的存入足够的尊重和信任,才会得到他人对你给与同样的尊重和信任,收支平衡才是自然法则。
七个习惯当中,印象最深刻的是主动积极,每一个人都独立的个体,都具有独立的人格,人类终极的自由就是每个人都有自己选择的权利。不禁让人想起《活出生命意义》中的弗兰克尔,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依然拥有自己选择的权利,因为他具有独立完整的自尊体系,因此他的人生是自由的。关于积极,我们要把自己的精力放在自己影响圈以内,而不是关注圈,孔子说过,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只有我们自己才能为自己的选择和行为负责。
做每一件事情都需要有一个目标,只有关注目标,以终为始,才能准确的衡量人生。人生最重要的是时间,时间管理十分关键,只有做好重要不紧急的事情,始终坚持要事第一,才不至于凌乱,才能顺利搞定我们的时间。
遇到问题,除了你死或者我活之外,还有更好的第三选择,就是可以协同创造出另一种对双方都有利的选择。知彼解己首先表现在需要多倾听和了解对方,从对方身上找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在共情的基础上进行深入了解,要尊重相互之间的差异,把差异化拉平,达到双赢,同时这也需要我们具备统合综效的能力。
最后一个习惯也尤为重要,爱因斯坦说,如果我们用同一种方法,做同样的事情,却希望得到不同的结果,那么这就叫荒谬。用旧的方法做旧的事情只能带来旧的结果,所以当我们知道了这一套方法和工具之后,还需要不断的去调整,不断更新,才能有更好的创造,才能实现螺旋式的上升,才会给我们带来更好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