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秘密》中指出,但成年人鲁莽的打搅童的思维,企图分散儿童的注意力,其实是在阻碍甚至阻止儿童正在进行的心理活动。成年人拉起孩子的小手亲吻他们的脸颊,逗弄他们开心哄他们睡觉,从不考虑这些行为是否给孩子正在发育的心灵带来伤害。孩子的原始意志可能会因为成年人的无知而被抹杀。儿童必须将脑海中的种种映像清晰划分,因为只有这样,智慧的宫殿才会拔地而起。大量的实验表明,在一岁之前,儿童已经对周围的环境具备了清晰的印象,甚至能从图片中辨别分明。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肯定,一旦儿童获得了对于外界的稳定印象,便不再对此抱有强烈兴趣。
从两岁开始,儿童不会再被惹眼的物品和鲜亮的颜色所吸引,他当时表现出的喜悦是敏感肌的特征之一。此时的儿童,着迷于一些细微之物,一些从我们眼皮底下溜走的事物。换句话说,儿童似乎对不起眼的事东西或者处于意识边缘的东西产生了兴趣。
在婴儿出生后的第二年,他们的智力就已经开启,在不断地摸索中,它将对周身的事物获得愈渐全面的认识。
成年人的心灵视角与儿童的大相径庭,一个人心灵发展的过程,并不是由小到大逐渐积累的过程。
强烈的外部刺激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只是一种暂时的现象,与决定儿童成长发育的精神领域没有太大的关系。儿童往往会注意到我们察觉不到的细枝末节,这证明了儿童心理活动的存在。儿童在看到细小的东西时总显得兴奋而专注,这些东西对他而言不再是感官印象,而是情感与智慧的表现。
儿童的心理对成人而言是一个难解之谜。因为我们只能根据儿童的外在表现,而非他们的所思所想去臆测他们的感受。儿童的一切行为背后都有可解的原因。没有某个原因,没有某种动机,他就不会做出这件事情。武断地将儿童难以琢磨的行为推说成“兴之所至”是不可取的行为。这种“兴之所至”应当是摆在我们眼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为此,成人应当放低姿态,展现出成年人应有的气度,让自己成为一个研究者,而不是一意孤行的审判者或是专横无道的暴君。
儿童的心理世界与我们迥异,这不是量变的问题。
儿童总能够捕捉到生活中的点滴细节,而成年人走马观花、粗枝大叶。因为我们有总结提炼的本领,而这种本领是儿童不具备的,儿童对我们的所作所为不屑一顾,他们认为成年人无能无知,盲目愚蠢。在他们的眼里,我们迟钝、麻木,看不到任何有趣的事物,也缺乏细致观察的能力。如果儿童能够表达内心的想法,他们肯定会告诉我们,他们根本不信任我们,就像我们也不信任他们一样,因为彼此的思维方式天差地别。这就是为什么儿童和成人之间总是无法相互理解的原因。
确实是这样,因为儿童和成年人所在的感兴趣的点根本不在同一个频道上, 这就是形成差距的原因,也就是我们说的所谓的代沟吧。当然,这里所谓的代沟与青年人与长辈之间的代沟还是有所不同的,因为儿童所在的兴趣点是成年人根本无法理解的。成年人所在的兴趣点只有名与利,或者眼前的好处有关,儿童根本不是这样,他们会就事论事,或者根据想象或者心中的疑问来设置兴趣点,因此,谁知道他们会想些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