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些时候,我开始阅读非虚构类作品,那正是我要走出校园的时候,我告诉自己,我所追求的只有真实,而只有非虚构类作品才能给我提供关于这个世界的真实信息。没有时间再浪费在那些虚构的故事上了。
两年时光,岁月夹杂着经历,我像一张馅饼,在炙热的锅底逐渐硬了外皮,熟了内心,加上一点芝麻,涂上一层辣椒酱,我已经有一种可以上桌的感觉了。
同学推荐这本书,也正巧我那段时间对小说的观点有所改观,小说其实给我们提供了关于人生的可能性,在特定的情境中为我们探讨不同选择会有怎样不同的结果。并且,现在身在行政机关的我,困惑和迷茫也使我非常想知道,那些选择背后究竟是怎样一条人生路。
所以,读《沧浪之水》我的心态是渴望且跳动的,并没有读出黏黏糊糊的感觉,反倒是觉得池大为内心的挣扎如此传神,如此真实,我会是下一个池大为么?我总是这样问自己。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要在路上,休假去了北京,舟车劳顿,东奔西走,遇见了很多人,看到了很多事,我依然向往北京,同时我也看到京城人在生活中的挣扎,可是挣扎归挣扎,那也是一种姿态,一种选择之后的结果。墙里墙外,忽的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因为墙没有决定什么,真的,墙外依然是一样残酷的世界。困扰我的不是墙本身,是这个时代,是这个年纪本身的问题,是我们每个90后都要经历的问题,而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将会决定我们十几年后的人生走向。
阎真老师写《沧浪之水》,就是在写一个知识分子在世俗两大巨型话语“权力”和“金钱”冲击下,逐渐抛弃精神信仰的过程,阎真是批判这种过程的,在B站视频里,有一个《沧浪之水》和《活着之上》的专题讲座里提到过,阎真自己说,失去了精神追求,知识分子便不能再自称为知识分子。
然而,知识分子的清高一文不值,在这个现实的需要解决生存问题的世界里,一文不值的事情都不必考虑,因为它们对生存无用。
池大为的父亲一生潦倒,替人说了一句话被打成右派,一辈子坚守正直最后晚景凄凉,留下一本历史名人绘画册给池大为。年轻的池大为就是我们每个人年轻时的样子,正义、纯洁、美好,是一个理想主义的捍卫者,等待着他的,是他自己根本无法左右的命运和环境的改造。
中医学院研究生毕业,被留在了卫生厅,一次会议上的大胆陈词,被下放到了中医研究院。在悠悠浮生终日闲的日子里,一方面在学术上继续写文章以图发表,另一方面在不被需要和不被理睬中百无聊赖。
池大为的状态,像极了在基层坚守的我们,那种闲愁无计可消除的苦闷有多少人能够感同身受?
不久,婚姻,家庭,房子,孩子,池大为在惊愕中看着自己鄙视的丁小槐成了丁处长,分了房子,孩子在自己的光环下成长,反观自己,空有道德、理想、清高,是不是自己太把自己当回事了?池大为开始挣扎了,他内心的斗争异常激烈,好笑的是,他开始用手指比做枪要杀死自己,战胜自己的良心,他甚至学着狗的样子去叫上两声,告诉自己,你什么都不是,你只有一辈子,你还要生存!
在寺庙里池大为好像终于想透了一切,放下了一切,而不断帮助池大为完成转变的,还有一位晏老师,说起来,晏老师真的是军师一样的存在啊。
池大为的变形充满了无奈,却也有着必然,最后也正是因为变形的完成,池大为才能东山再起,甚至一路顺风,完成了“逆袭”。
这就是这个世界残酷的现实,池大为的选择没有错,因为虚伪和谎言选择之后的结果,我们所有人,在选择之前,都无法知道确切的结果是什么。最后成了厅长的池大为,也曾想着去捍卫什么,找回年轻时候的理想,但是他发现,既得利益集团的强大足以摧毁他的时候,他官本位的思想让他却懦了。最后不得不“息事宁人”。
前面提到那些重要的问题,你会怎么选?金钱和良心只能选一个,你选哪个?是解决问题重要还是死死守住清高?虚的价值观和实在的权与钱,哪个重要?
我们都是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我们都不会在讨论中选择权和钱,却在行动中默契地转身。
看完了《沧浪之水》,我开始理解了很多人,他们可能也挣扎过,也年轻过,他们的选择很无奈,也很可怜,他们清楚自己成了什么样子,他们也开始慢慢接受这个样子,这就是这个社会对知识分子的异化。有几个人能坚守?这种坚守的难度不是精神上的,而是现实意义上的,没有生存,意义无处谈起,抛弃意义,生存没有根基。
选择只在一念之间,背后却饱含了那么多不为人知的辛酸。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渔父》屈原
渔父的意思是,沧浪的水清,可以洗我的帽缨;沧浪的水浊,可以洗我的脚。这仍是“与世推移”的意思。在渔父看来,处世不必过于清高。世道清廉,可以出来为官;世道浑浊,可以与世沉浮。至于“深思高举”,落得个被放逐,则是大可不必。
屈原一生没有做成大事,只是投江告诉了我们一个知识分子的气节,有人说,气节一文不值,但是气节却让古人为之献出生命。
我们这个时代,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崩塌早就开始了,寻找根基的我们,究竟何处是终点呢,我还在思考,我没有放弃希望,但我也只能对着远方长叹一句:此心安处是吾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