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个研友,在报考本校还是报考外校的问题上纠结了很久很久。
对于考不考研的这个问题她倒是很坚定,一开始就说自己一定要考研,一定要读研究生。她家离我们学校就只有大概一个小时的时间,而且是坐公交车,一个地道的本地学生。
她那时候隔三差五就给她爸妈打电话,如果她爸妈建议她考本校,她就会说:“我一直都在家乡读书,都没有出去过,我想趁着考研这个机会出去看看,我怕错过了这次机会以后就出不去了,我怕我会以后会后悔。”
如果她爸妈让她大胆一点考外校, 她会说:“万一考不上怎么办,万一今年这个学校报的人特别多怎么办,我上哪去买后悔药。”
每次打电话都是无疾而终,我们看她纠结得难受,问她想法,她总是会说一句:“我也不知道,我就是怕我自己会后悔。”
我能够理解她这种纠结的心情,但是我不能支持她纠结的原因。在我看来,她的纠结只有一个原因:鱼与熊掌均想得,不愿意取舍。
她想要稳妥一点地考上研究生,又想要借此机会出去看看,她迟迟没有做出选择,不是因为她害怕未来会后悔,只是因为她选择了一个又舍不得另外一个。
最后,在毫无作用地纠结了三个月以后,她最终选择了报考本校,我想这个选择应该早就在她心底了。
她一定要读研究生,考研又不像高考,分高分低的结果只是学校档次的高低之差,考研只要差一分你就基本跟你要考的学校说拜拜了,所以她会为了稳妥而选择本校,既是偶然,也是必然。
不要被别人的经历迷惑
大多数人都会害怕自己某天会后悔当初的选择,这种对后悔的恐惧很多时候都是拜他人所赐。
每个人身边都会围绕着形形色色的人,他们有各种各样的经历,他们会给你讲述他们的过往,他们曾经做出的选择还有他们的结局。
于是我们有幸听到了各种各种的后悔。
有人后悔自己当初没跟喜欢的人表白,没好好早恋一场;有人后悔自己毕业的时候没有去北上广闯一闯;有人后悔当年没好好学习,没有好好听老师的话……
如果给这些人一次机会回到过去,你会发现很多人依旧会做出和过去同样的选择。
为什么?
因为他们这一刻的后悔可能只是来源于突然发现以前喜欢的女生现在变得更好看,很有出息。可能是来源于他们在北上广的某个同学荣归故里,刺激到他们脆弱的小心脏。可能是因为他看到当初班上的第一名现在日子过得风生水起…
但是如果他们看到的是以前喜欢的女生现在穿着邋里邋遢,吃了上顿没下顿呢?如果他们在北上广的同学依旧住着地下出租屋,每天挤两个小时的地铁去上班呢?如果他们班当初的第一名现在只是一名普通的上班族,工资还没有他一半高呢?他们还会觉得后悔吗?
他们的后悔很多时候只是一种感慨的方式,可能一分钟的感慨过后他们依旧觉得自己的小日子过得也不错,自己的人生也挺成功。
但这些无关他们痛痒的感慨却深深埋进了你的心里,在你心底生根发芽,你做事情开始摇摆不定,你的每一个选择都变得异常困难,你从此走上了纠结这条不归路,不能自拔。
当然,在这些后悔当中,肯定有些是发自他内心的,是他人生中最悲痛的回忆,他是真心希望能让你不要重蹈他的覆辙,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你毕竟不是他呀,就算是双胞胎还可能性格不一样,人生境遇不一样,你又为什么要把他的担忧强加到你的选择当中呢?
懂得取舍
生活中很多时候都面临取舍,大多数的取舍不会让我们后悔,它们只会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段经历,让我们能更好地做出选择。
你去超市买卫生纸,你会纠结是买便宜的还是买质量好的。如果你买了便宜的那款发现不好用,你不至于就后悔,就自责,你顶多会想下次不能再买这个牌子了,不能图便宜。
那些各种各样的经历让我们慢慢了解自己,知道自己喜欢紧张的工作还是悠闲的生活,
知道自己喜欢独处还是热闹,
知道自己喜欢质量还是数量,
知道自己穿几件衣服会热,
知道自己感冒的时候吃什么药效果最好…
它让我们知道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最适合的是什么。
就我自己而言,如果不是在学生会呆了三年,可能我还一直觉得自己适合做个女强人,适合穿着恨天高穿梭在林立的高楼大厦。
因为有了这一段经历,我发现自己不适合强度大的工作,不适合生活在无穷的压力中,但我做工作很细致,懂得怎么更好地和别人沟通。
当有一天我要面临就业选择时,如果我的选项是银行、证券和公务员的话,我肯定不会因为银行和证券的工资潜力和公务员的稳定而摇摆或去害怕自己未来会后悔,我肯定会选择公务员,因为我知道我自己适合什么,什么样的生活状态更适合自己,更能让自己快速地成长。
很多路,很多感受,只有走过了,经历了才了解。与其在纠结中惶惶度日,倒不如去大胆地经历,让自己的心告诉自己如何取舍。
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