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见识魔都的人山人海,地铁是个好去处。在摇摇晃晃、挤挤挨挨、吵吵嚷嚷的地铁车厢里,当你打开一本书,你的世界会有什么不同?
这名女子,在看东野圭吾的《放学后》。面容清秀,衣着休闲。
这个小伙,周围人都在看手机,他却捧读一本书。
距离太远,不知书名。
这位长发女子,手持铅笔,在细读卢梭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谁第一个把一块土地圈起来并且想到说‘这是我的’,而且找到了一些足够单纯的人去相信他,谁就是文明社会的真正奠基人。”卢梭的文字里似乎有些反讽的味道,足堪细细琢磨。
读书的女子在“私有制”上画了个圈,不知她有怎样的感悟?
这位女孩在读王小波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地铁上读书,双肩包是标配,方便放置书籍。
这名俄罗斯女孩,在读俄文的《如何写一篇文章》。同样的,胸前背着双肩包,全神贯注读书,全然忘却周围的拥挤人群。
这一位,在读日本学者柄谷行人 的《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眉头紧蹙,若有所思。
在魔都地铁上,看手机的人多,读书的人少。不过还是有那么一些人,会打开书,在日常生活之外,经由书籍走进一个广阔的世界,给自己的精神世界开辟一个独特的天地。
在很多人眼里,读书必须要有一个优雅的环境,比如在午后的阳光里,在闲适的躺椅上,在香茗的陪伴中。
然而曾国藩说了:“苟能发奋自立,则在家塾可以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以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
诚如曾氏理论所言,热闹之场如地铁车厢内,亦可读书。只要心足够沉潜,你仍然能够体味作者的所思所想;只要思维足够活跃,不论是字字精读还是略览大概,你都会有所思有所得。
乔治●格什温的《蓝色狂想曲》,就是他在去波士顿的火车上,于噪音深处听到一段独特的乐声,由此引发灵感而创作的充满爵士味道的交响乐。
能够在各种杂音中寻求心灵的乐声,在如今众声喧哗的时代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能力。
当你回首,读过的书,走过的路,听过的音乐,遇过的人,经历过的事情,这些都在不经意间汇聚成你独特的气质和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