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乡获嘉有一座同盟山,建有一座武王庙,祭祀着周武王。作为身处牧野大地的新乡人,哪能忽略牧野大战的参与人呢?所以,花一天的时间专门去访古,很有必要。于是去年的一个夏日,我们出发了。
从新乡出发去获嘉很方便,一条路向西就行。不过,如果特意绕行一下南环,可以在新乡的西南方向,探究一下获嘉县城的旧址,虽然已经没有什么遗迹,只余下一个地名——固城。
获嘉是在汉武帝时期从汲县区域内分出来的,当时县治就在固城,在这里还有一口深潭——洛丝潭,在明代《新乡县志》中“故城洛丝”是新乡八景之一,现在城已经消失,水潭也变成了村庄。现在的固城也已经分成了张固城等几个村庄,村旁还有赵佗墓作为县城曾经在此的一个证据。之后几经搬迁,获嘉县在1300年前,也就是新乡县快成立的时候,搬到了现址,而这里也曾经做过修武县城,历史更加久远。
走到这儿,顺便说一说赵佗墓,它和获嘉的命名还是很有关系的。赵佗,秦末大将军之一,作为副将,配合任嚣带领大军征伐岭南。在中原大乱之后,他在南方独立,自称南越王,后死于国都——广东番禺。尽管还没有找到他的墓地,但这里的这个墓,肯定不是他的墓。经过考证,有人认为着是他的后人——第五代南越王赵建德的陵墓。当时,汉武帝派大兵征伐南越国,大胜,杀了造反头子南越国相吕嘉和国王赵建德。他们的首级被送到汉武帝面前时,武帝正好巡游到汲县。皇帝大喜,就在这里设立了一个新县,并把赵建德的首级以“术阳候”的级别埋葬于此。这个新县就是获嘉,他的名字就是获得吕嘉首级的意思。获嘉的命名很有典故,与之类似的还有山西闻喜县,是武帝听到击败南越国的喜讯而得,二者真的非常相似。
同盟山其实非常的小,不大的一个小山包,山上一个不大的寺庙,一个正殿,几个配殿。正殿叫武王大殿,供奉的是周武王和姜太公,殿前有一个拜殿,挂了一个匾额,上书“敬胜传心”。配殿有一个文臣殿,一个武臣殿,分别供奉的有散宜生、太颠等文武大臣。之外,就是什么天王殿、三清殿、财神殿,供奉玉皇大帝、太上老君等等。庙里有一棵唐槐,据传是武则天手植。庙旁还有一个园子,里面有饮马池、凉亭,据说是武王休息的地方,现在也是游客休息的好去处。
同盟山不高,那里有碑文说它高7米,南北长250米,东西宽150米。它并不是天然的山,在传说中,它是武王数万大军一人一包土堆起来的。武王在这里会盟八百诸侯,共伐殷纣王,所以命名为同盟山。会盟之后,武王帅大军向东,并在牧野大地摧毁了纣王最后的抵抗,进而占领了商都朝歌,实现了改朝换代。而周代,实施了分封制,诸姬分封四方,促进了华夷大融合,使得中国版图极速扩大。继而治理国家的周公旦,则是中国公认的一代圣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浓墨重彩。可以说,同盟山是这一历史变革的重要见证。
现在同盟山上的寺庙据说很早就有,就是人们纪念武王伐纣的功绩而建。目前的建筑则是明景泰之后历次重修而成,有据可查,大约已经550年以上。每逢初一十五,周围的群众都要到寺庙中上香祈福。于是在古槐上,在殿堂里,各种红布与香火辉映,颇为喜庆。
离开武王庙,向西两公里,就是获嘉县城。在这里,有一样美食,也不能不尝一尝,就是饸饹条。这种美食的来历,传说也与武王伐纣有关。这肯定是有一些夸张了,毕竟小麦磨成粉,并成为中国人的主食,至少是汉代以后的事情了。故事可以姑妄听之,但美食确一定要尝。
食客可以亲眼看着师傅把面从饸饹床中压出来,直接下到锅里煮熟,然后捞到碗里,浇上驴肉做的卤汤,点上一点辣椒,那个劲道,那个美味,那个爽快……
吃饱喝足,就是返程的时候了。离开同盟山,从数千年前商末的马鸣风萧萧中走出来,回味那场历史性的决战和随之而来的文化高峰,怎能不让人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