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禅宗中有一则小故事,有人问高僧得道前在做什么,高僧回答在打柴、挑水、做饭。再问得道后在做什么,高僧回答在打柴、挑水、做饭。对方就好奇,这前后的区别是什么?高僧就说,得道前是打柴的时候心里想着挑水,挑水的时候心里想着做饭,做饭的时候心里想着打柴,得道后则是打柴的时候心里想的是打柴,挑水的时候心里想的是挑水,做饭的时候心里想的是做饭。
这就是一个非常让人有启发的小故事。释迦摩尼说,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执着妄想不能证得。如果要完全的清除执着妄想是不容易的,哪怕是实证也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但是我们可以在当下的生活中去修行,也就是如这个禅宗小故事一样,当我们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只去做这一件事情,不要让自己的心有杂念想着其他的事情。这样也就是一种对“心”的锻炼。
比如自己每天要去做不同的事情,比如要解读经典,要读资治通鉴,要读经济学原理,要修行,要工作,要聊天,要做调研,那么我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就可以只去做这些事情,而不要让自己的心去想其他杂七杂八的东西。当然这个过程仍然要保持内心的开放,可能会有关于主要事情的其他的灵感想法等,这也是和主要的事情相关的,也没问题。
这样锻炼的结果,也就是我们内心可以更加好的保持专一的状态,而不会被其他的杂念妄想干扰。应用在生活工作中,这种状态叫做致心一处。如果再把这种“致心一处”应用在实证上面,可以把它称作是“致心无处”。因为生活工作心总要放在某些事物上面,而在打坐的过程中心不应该放在任何事物上,持续的保持心无所住也就可以认知到实相了。
所以当我悟到致心一处这个点的时候,修行也就是生活工作中时时刻刻可以去做的了,在生活工作中去修行,也在修行中去过好自己的生活,做好自己的工作。致心一处,比较好的状态也就是专注在目标事情上,不容易受到外界的打扰,同时也不太会有内心的杂念妄想,就是一种全然的专注感。
我想当自己能够保持专注沉浸在自己所做的事情,应该会有一些特别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