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故乡》:每个人心中都藏着一个无法抵达的地方

上学的时候读鲁迅的《故乡》好像也没有很强烈的感触。唯一觉得印象深刻的是:鲁迅和闰土之间变的陌生了,当时觉得很遗憾。可少年的我终究没有弄明白为什么会这样。

如今再读这些文字却心生悲凉出来,一点一滴竟能十分明白这种感觉。

记忆中的故乡日渐“老去”

“我冒着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我的故乡好得多了。但要我记起他的美丽,说出他的佳处来,却又没有影像,没有言辞了。仿佛也就如此。”

鲁迅先生如此深刻的描写,竟像猜中了每一位游子的心绪。思绪一下子拉回到春节回老家的那一刻,当我们离家乡的小村庄越来越近的:儿时和小伙伴洗澡的那条河,抓泥鳅的小泥塘,那棵令我们眼馋的柿子树..一切都还在。但心里却生出异样的感觉来,整个人徘徊在熟悉与陌生之间,努力切换着记忆急切的想再找回儿时的那种感觉…

来到儿时居住过的小院子。由于多年没人居住院子里长满了杂草,已经没有了当初的生机。还记得小时候我曾在院子里种过各种各样的花,漂亮极了。而眼前的这一切竟让人有点恍然隔世的感觉。

听说隔壁邻居伯伯前几年也去世了,再隔壁的婶婶也去北京带孙子了。曾经喧嚣的小弄堂,吃饭的时候大家都端在一起,善良的婶婶煮了好吃的还会给孩子们分享…大人的谈话声,小孩的吵闹声还伴随着鸡鸣犬吠,那样热气腾腾的场面仿佛还在昨天,可眼前这里只剩下寂静。年轻人出门谋生在城市买了房子,村子里多半剩下老人他们不愿离开居住了几十年的地方,不习惯大城市的生活。他们守在这个村落里等待着归家的儿女们...

儿时的玩伴,长大后的陌生

在村子里转悠碰到了小时候的玩伴小艳,小时候我们整天贴在一起,为了上早自习方便我还经常住到她家里。可如今再见面时竟也如鲁迅和闰土般尴尬,想说什么但最终也只能拿自家孩子寒暄。她说她生了三个女儿都是剖腹产,只为生到一个儿子出来…不由的替她难过起来。二十几年过去了村子已经发生很多变化,可是这一点却始终没有变。

鲁迅在离开故乡的时候是这样描述:

“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那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母亲和宏儿都睡着了。

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我想: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要离开家的时候,内心夹杂着各种感情,看着渐行渐远的故乡:当初泥泞的小路已经变成了沥青大路,砖瓦房也变成了现代化的楼房,可是总觉得缺了点什么,遗憾油然而生。

过完年在外谋生的人们带着无奈与不舍,带着对未来生活的期翼再次出发。每一次迁徙都立志要改变人生,衣锦还乡,让父母过上无忧的生活。可是故乡和父母却渐渐失去了当初的鲜活...

故乡是一种情怀:无法忘记,也无法抵达

大概是有了希望,生活才变得有动力起来,正如鲁迅所说:

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每一个在外漂泊的游子,心中都有一个执着的“故乡”。或许是一颗糖、一碗面、一件儿时的新衣…不管身在何处,它始终是我们魂牵梦绕的地方。

故乡是一种情怀,鲁迅先生用如此质朴的语言,将记忆和现实的故乡刻画的如此深刻。即使穿越时光,仍能在每个人心中泛起涟漪,百年过后仍是值得诵读的经典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