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看到译者序里面的留言还是很受触动的
许多人将这本书当成重塑自我的灵丹妙药或是鸡汤文。在阅读的时候一定要避免误读的重灾区,比如奉献、自卑、解梦、早期记忆、后天努力,而不是天生遗传等。以奉献为例,人们往往倾向于无私奉献,将其理解为忽略个人因素,不受任何约束的纯道德。
阿德勒所讲的奉献并非如此,他所讲的奉献是与合作联系起来的奉献,实际上是指社会兴趣也可以理解为和社会合作的能力,融入社会的积极性以及得到社会认可的程度。
他所强调的奉献合作,甚至是契约精神的意思。
这本书今天只看了第一章 生命的意义,作者提出了一个非常宏观的问题,“人生意味着什么?”客观上来说可以提出这种问题的人应该是受到挫折了,一帆风顺的人几乎不会思考这些的。
作者从一个宏观的问题提到个体心理学家的总结,人类的所有问题可以归于三类:职业、交际、两性问题。
书中简单的提出了两种假设
1.一个人完全没有爱情生活或者遭受到挫折,而且工作平庸,不喜欢结交朋友,认为人际交往是一件令人感到痛苦的事,这致使他交往范围十分狭小,从他在现实是生活中的自我定位和约束上。——总结为他个人为活着而活着
2.一个人拥有情迷融洽的爱情生活,工作桌有成绩,朋友很多且交友广阔,无往不利——这类人将活着视为创造的过程。于是他的生活中充满各种机遇,即便是有困难出现,也带给他超凡的勇气,因为在他眼里任何困难都是可以客服的。
摘抄下来就发现有点鸡汤了,不过好像确实是哦,仰望星空的人怎么会被脚下的荆棘阻碍前行的道路呢?在他的面前荆棘丛或许就是他前行的小草坪罢了,因为他的眼中是星辰大海。
还是那句话,这类书籍是不同作者针对不同的现象甚至是观察到的细节进行总结探究本质的观点的总和。但是要这些观点只代表一类人或者说只是作者本人罢了。看待不同的观点还是要坚持自己观点的同时积极向外界学习。
正如书中的这句话没有人知道生活的绝对意义,也正因为如此,任何一种能够有所裨益的解读都不能被判定为绝对的错误。面对当下的问题和科研困境的时候,跳出来冷静的总结一下,或许会有不同的看法。做好自己的同时前行,别人的不认可又算得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