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精典美文诵读
一、破碎的美丽
乔叶
①有时候,我甚至相信:只有破碎的东西才是美丽的。
②我喜欢断树残枝萎叶,也喜欢旧寺锈钟颓墙;喜欢庭院深深一蓬秋草,荒芜石阶点点青苔,也喜欢云冷星陨月缺,柳败花残茎衰。这些破碎的东西是那么平常,那么清淡,那么落魄,甚至那么狼狈。它们从光艳十足无可挑剔的巅峰骤然落地或是慢慢地坠下慢慢地沉淀慢慢地变形,然后破碎,然后走进我的视线中,走到辉煌已让位给别人的今天。
③我不知道它们曾经怎样美丽过,所以我无法想像它们的美丽。因此,我深深沉醉于这种不可想像不可求源的美丽之中,挖掘着它们绚丽的往昔,然后蓦然回首,将这两种生命的形态拉至眼前,黯然泪下。这由圆满而破碎、由繁盛而落寞的生命过程中,蕴含着多少难以诉说的悲欢离合,蕴含着多少永恒的感伤和无限的苍凉啊!
④同样,很残忍的,我相信破碎的人生才最美丽。
⑤我喜欢苍老的人记起发黄的青春,孤傲的人忏悔错过的爱情;我喜欢英雄暮年时的忍痛回首,红颜逝去后的对镜哀思。我喜欢人们在最薄弱最不设防的时候挖出自己最痛最疼的那一部分,然后颤抖,然后哭泣,然后让心灵流出血来。每当这时候,哪怕我对眼前的人一无所知,我也一定会相信:那些辛酸和苦难以及那些难以释怀的心事和情绪,是他生命中最深的印记和最珍爱的储藏。只有等他破碎的时候,他才会露出自己最真实的容颜。
⑥林黛玉的破碎,在于她有刻骨铭心的爱情;三毛的破碎,在于她历尽沧桑后一刹那的明彻和超脱;梵高的破碎,是太阳用金黄的刀子让他在光明中不断剧痛;贝多芬的破碎,则是灵性至极的黑白键撞击生命的悲壮乐章。如果说平凡者的破碎泄露了人性最纯最美的光点,那么优秀灵魂的破碎则如银色的礼花开满了我们头顶的天空,带给我们人生的梦想和启迪。
⑦这些悲哀而持久的美丽,直接触动了我心灵中最柔软的部分,让我随他们流泪欢笑叹息或是沉默——那是一种多么崇高的感动啊!
【赏析】
当芸芸众生都在苦苦追求着所谓的“完美”时,乔叶却在对“美”的定义上标新立异,提出“只有破碎的东西才是美丽的”,继而引出她自己对于“破碎的美丽”的独到见解。跟随作者的笔触,我们看到了生活中的种种“破碎”之象,然后“沉醉于这种不可想像不可求源的美丽之中”,或徜徉那些“优秀灵魂”破碎后“如银色的礼花开满了我们头顶的天空”。一整段的“破碎”描写独到地体现了作者的观察细致,抒发了作者对残酷社会的不满以及对埋藏于心中的伤痛和美好的宣泄。“完美”固然可贵,但“破碎”,又何尝不美丽呢?人们啊,请珍惜现存的美好,勿待到破碎降临时追悔莫及……
1.作者从哪两方面阐述了“破碎的美丽”?
2.品读文章②③段,以我们熟知的“月缺”或“花残”为例,说说作者为什么认为它们是美丽的。
3.如果从下面两句话中选择一句作为文章的结尾,你选择哪一句?说说理由。
①一朵花的美丽,就在于她的绽放;而绽放其实正是花心的破碎啊!
②其实,人生哪一刻不美好呢?即使是残损;哪一刹那不该感激欢欣呢?即使是破碎。
4.那些“优秀灵魂”通过文学作品和媒体走进我们的心灵。请你选择大家熟知的一个人物,描绘他(她)令你难忘的破碎之美。要求不少于80字。
二、永久的悔
季羡林
小时候,家里日子是怎样过的,我年龄太小,说不清楚。反正吃得极坏,这个我是懂得的。按照当时的标准,吃“白的”(指麦子面)最高,其次是吃小米面或棒子面饼子(黄的),最次是吃红高粱饼子,颜色是红的,像猪肝一样。“白的”与我们家无缘。“黄的”与我们缘分也不大。终日为伍者只有“红的”。这“红的”又苦又涩,真是难以下咽。但不吃又害饿,我真有点谈“红”色变了。
我也偶尔能够吃一点“白的”,这是我自己用劳动换来的。一到夏天麦收季节,我们家根本没有什么麦子可收。对门住的宁家大婶子和大姑——她们家也穷得够呛——就带我到本村或外村富人的地里去“拾麦子”。所谓“拾麦子”就是别家的长工割过麦子,总还会剩下那么一点点麦穗,这些都是不值得一捡的,我们这些穷人就来“拾”。因为剩下的决不会多,我们拾上半天,也不过拾半篮子。然而对我们来说,这已经是如获至宝了。一定是大婶和大姑对我特别照顾。一个四五岁、五六岁的孩子,拾上一个夏天,也能拾上十斤八斤麦粒。这些都是母亲亲手搓出来的。为了对我加以奖励,麦季过后,母亲便把麦子磨成面。蒸成馍馍;或贴成白面饼子,让我解馋。我于是就大快朵颐了。
记得有一年,我拾麦子的成绩也许是有点“超常”。到了中秋节——农民嘴里叫“八月十五”——母亲不知从哪里弄了点月饼,给我掰了一块,我就蹲在一块石头旁边,大吃起来。在当时,对我来说,月饼可真是神奇的好东西,龙肝凤胆也难以比得上的,我难得吃上一次。我当时并没有注意,母亲是否也在吃。现在回想起来,她根本一口也没有吃。不但是月饼,连其他“白的”,母亲从来都没有尝过,都留给我吃了。她大概是毕生就与红色的高粱饼子为伍。到了俭年,连这个也吃不上,那就只有吃野菜了。
至于肉类,吃的回忆似乎是一片空白。我老娘(外婆)家隔壁是一家卖煮牛肉的作坊。给农民劳苦耕耘了一辈子的老黄牛,到了老年,耕不动了,几个农民便以极其低的价钱买来,用极其野蛮的办法杀死,把肉煮烂,然后卖掉。老娘家穷,虽然极其疼爱我这个外孙,也只能用土罐子,花几个制钱。装一罐子牛肉汤,聊胜于无。记得有一次,罐子里多了一块牛肚子。这就成了我的专利。我舍不得一气吃掉,就用生了锈的小铁刀,一块一块地割着吃,慢慢地吃,这一块牛肚真可以同月饼媲美了。
“白的”、月饼和牛肚难得,“黄的”怎样呢?“黄的”,也同样难得。但是尽管我只有几岁,我却也想出了办法。到了春、夏、秋三个季节,庄外的草和庄稼都长起来了。我就到庄外去割草,或者到人家高粱地里去劈高粱叶。劈高粱叶,田主不但不禁止,而且还欢迎;因为叶子一劈,通风情况就能改进,高粱长得就能更好,粮食打得就能更多。草和高粱叶都是喂牛用的。我们家穷,从来没有养过牛。我二大爷家是有地的,经常养着两头大牛。我这草和高粱叶就是给它们准备的。每当我这个不到三块豆腐干高的孩子背着一大捆草或高粱叶走进二大爷的大门,我心里有所恃而不恐,把草放在牛圈里,赖着不走,总能蹭上一顿“黄的”吃,不会被二大娘“卷”(我们那里的土话,意思是“骂”)出来。到了过年的时候,自己心里觉得,在过去的一年里,自己喂牛立了功,又有勇气到二大爷家里赖着吃黄面糕。黄面糕是用黄米面加上枣蒸成的。颜色虽黄,却位列“白的”之上,因为一年只在过年时吃一次,物以稀为贵,于是黄面糕就贵了起来。
我上面讲的全是吃的东西。为什么一讲到母亲就讲起吃的东西来了呢?原因并不复杂。第一,我作为一个孩子容易关心吃的东西。第二,除了“黄的”以外,所有我在上面提到的好吃的东西,几乎都与母亲无缘。我在她身边只待到六岁,以后两次奔丧回家,待的时间也很短。现在回忆起来,连母亲的面影都是迷离模糊的,没有一个清晰的轮廓。①特别有一点,让我难解而又易解:我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她好像是一辈子都没有笑过。家境贫困,儿子远离,她受尽了苦难,笑容从何而来呢?②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的宁大婶子告诉我说:“你娘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放他走的!’”简短的一句话里面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③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回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对于这个情况,我最初懵懵懂懂,理解得并不深刻。到了上高中的时候,自己大了几岁,逐渐理解了。但是寄人篱下,经济不能独立,空有雄心壮志,怎奈无法实现。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没有等到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我走了,永远永远地走了。古人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④这话正应到我身上。我不忍想像母亲临终时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我就会心肝俱裂,眼泪盈眶。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待在母亲身边,即使我一个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
这就是我“永久的悔。”
(原文有删节)
【赏析】
季老是国学泰斗,但季老说,在母亲面前,他是个儿子。在他自己心中,他是没尽孝道之人。季老始终没有表露自己的情感,只是心里暗暗地发誓将来要迎养母亲。可是没有机会了!这是揪心的悔啊!“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待在母亲身边,即使我一个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作为子女的我们,报答过母亲吗?生活中的我们不是总觉得时间有的是,机会也是多的吗?季老的“永久的悔”不要成为我们每个人心中的悔,做自己能做的,不要等待!
1.简要概括选文回忆了母亲生前的事情。
2.找出最后一段中说明作者思想历程的语句:
()→( )→“逐渐理解了”→( )→立下誓言→( )
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文中作者“永久的悔”和复杂的感情的一项是( )
A.离开家乡,离开母亲,经济不能独立,无法实现迎养母亲。
B.深切怀念母亲,觉得对不起母亲,无法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
C.母亲的面影都是迷离模糊的,没有一个清晰的轮廓。
D.母亲死后,永远失去了尽孝的机会。
4.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句中作者“难解”是因为自己年幼时不懂事,不理解母亲生活的辛酸悲苦,“易解”是指年长后终于明白了因为家境贫困,儿子远离,母亲受尽苦难,所以无从笑起。
B.②句反映了母亲既希望孩子到远方去开创自己的一片天地,但又牵挂孩子,希望他留在自己身边的矛盾心理,表达了对儿子深深的牵挂和思念。
C.③句表明由于儿子始终不回家,母亲思念过度而含恨离开了人世。
D.④句作者认为回报母亲的爱是至高无上的,表达了作者的悔恨之情以及对母亲的浓厚感情和做儿子未能尽孝的自责心情。
三、我的母亲丰子恺
①母亲生前没有摄取坐像的照片,但这姿态清楚地摄入在我脑海中的底片上:我的母亲坐在我家老屋的西北角里的八仙椅子上,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
②老屋的西北角里的八仙椅子,是母亲的老位子。从我小时候直到她逝世前数月,母亲空下来总是坐在这把椅子上,这是很不舒服的一个座位:我家的八仙椅子是木造的,坐板和靠背成九十度角,靠背只是疏疏的几根木条,其高只及人的肩膀。母亲坐着没处搁头,很不安稳。母亲又防椅子的脚摆在泥土上要霉烂,用二三寸高的木座子衬在椅子脚下,因此这只八仙椅子特别高,母亲坐上去两脚须得挂空,很不便利。这椅子的里面就是通过退堂的门。退堂里就是灶间。母亲坐在椅子上向里面顾,可以看见灶头。风从里面吹出的时候,烟灰和油气都吹在母亲身上,很不卫生。堂前隔着三四尺阔的一条天井便是墙门。外面是染坊店。母亲坐在椅子里向外面望,可以看见杂沓往来的顾客,听到沸反盈天的市井声,很不清静。但我的母亲一向坐在我家老屋西北角里的这样不安稳、不便利、不卫生、不清静的一只八仙椅子上,眼睛发出严肃的光辉,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母亲坐在这位子里可以顾到灶上,又可以顾到店里。母亲为要兼顾内外,便顾不到座位的安稳不安稳、便利不便利、卫生不卫生,和清静不清静了。
③我四岁时,父亲不管家事,这期间家事店事,内外都归母亲一人兼理。我从书堂出来,照例走向坐在西北角里的椅子上的母亲的身边,向她讨点东西吃吃。母亲口角上表出亲爱的笑容,伸手拿起饼饵给我吃;同时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给我几句勉励。
④我九岁的时候,父亲遗下母亲和我们姐弟六人,薄田数亩和染坊店一间而逝世。我家内外一切责任全部归母亲负担。此后她坐在那椅子上的时间愈加多了。工人们常来坐在里面的凳子上,同母亲谈家事;店伙计常来坐在外面的椅子上,同母亲谈店事;父亲的朋友和亲戚邻人常来坐在对面的椅子上,同母亲交涉或应酬。我从学堂里放学回家,又照例走向西北角里的椅子边,同母亲讨个铜板。有时这四班人同时来到,使得母亲招架不住,于是她用了眼睛的严肃的光辉来命令,警戒或交涉;同时又用了口角上的慈爱的笑容来劝勉,抚爱或应酬。当时的我看惯了这种光景,以为母亲是天生成坐在这只椅子上的,而且天生成有四班人向她缠绕不清的。
⑤我十七岁到远方求学。临行时,母亲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告诫我待人接物求学立身的大道□嘴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关照我起居饮食一切的细事□她给我准备学费,她给我置备行李,她给我制一罐猪油炒米粉,放在我的网篮里;她给我做一个小线板,上面插两只引线(【注】缝衣针)放在我的箱子里,然后送我出门。放假归来的时候,我一进店门,就望见母亲坐在西北角里的八仙椅子上。她欢迎我归家,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她探问我的学业,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晚上她亲自上灶,烧些我所爱吃的菜蔬给我吃,灯下她详询我的学校生活,加以勉励,教训,或责备。
⑥我二十二岁毕业后,赴远方服务,唯假期每次归家,依然看见母亲坐在西北角的椅子上,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口角上表现出慈爱的笑容。她像贤主一般招待我,又像良师一般教训我。
⑦我三十岁时,弃职归家,读书著述奉母。母亲还是每天坐在西北角里的八仙椅子上,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只是她的头发已由灰白渐渐转成银白了。⑧我三十三岁时,母亲逝世。我家老屋西北角里的八仙椅子上,从此不再有我母亲坐着了。然而我每逢看见这只椅子的时候,脑际一定浮出母亲的坐像——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她是我的母亲,同时又是我的父亲。她以一身任严父兼慈母之职而训诲我抚养我,从我呱呱坠地的时候直到三十三岁,不,直到现在。陶渊明诗云:“昔闻长者言,掩耳每不喜。”我也犯这个毛病;我曾经全部接受了母亲的慈爱,但不会全部接受她的训诲。所以现在我每次在想像中瞻望母亲的坐像,对于她口角上的慈爱的笑容觉得十分感谢,对于她眼睛里的严肃的光辉,觉得十分恐惧。这光辉每次给我以深刻的警惕和有力的勉励。
【赏析】
这是一篇以情制胜的散文,在形如流水的结构中,“母爱”这一亲情体现在细节地描绘之中。可谓“至美细节,至爱亲情”。尤其是母亲口角上表露出来的微笑,在作者成长的几件事情中都有详细地描写,表现了母爱的慈祥和母爱的宽厚。
1.第⑤段方框内应填入的恰当的一项是()。
A. ;。;。 B. ,;,。 C. ,。,。 D. ,,,。
2.文章第②段详细写了八仙椅子的构造及其在老屋中的位置,这样写有何作用?
3.文中反复出现母亲严肃的目光和慈爱的笑容。其作用是什么?
4.第⑧段 “她以一身任严父兼慈母之职而训诲我抚养我”一句中的画线部分是否改成“任慈母兼严父之职”更为妥当呢?谈谈你的理解。
5.联系文章内容,在第⑦段最后补充一段“我”的心理活动描写,80字左右。
四、送报的少年
万欣兰
放暑假的时候,给我家送报的换成了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我家住六楼,每天清早八点多钟的时候,便有一阵轻捷的脚步声急急地上楼来了。不论晴天、雨天,他都来得很准时。门没开的时候他轻轻地把报纸塞进报筒。门虚掩着的时候,他便会礼貌地喊一声:“万老师,报纸来了!”
我曾与他闲聊过,得知他每天清晨五点就起床,每天要为两百多户人家送报,而且都是楼房住户,他每天要爬一万八千多级台阶。
骄阳似火,送报的少年每天大汗淋漓地骑着车子穿街过巷。一大早,他的短袖衬衣就湿透了一大截,但他的车铃却拨弄得很快活,小圆脸上闪着一双清亮的眼睛,见人就腼腆地笑着。他的日子似乎无忧无虑。
七月下旬的一天,少年来送报时对我说:“今天报上刊登了高考录取分数线!”我说了声谢谢,少年便下楼去了。这时,我那儿子闻声从床上翻起,接过报纸急匆匆地翻阅,高兴地说:“妈,我可以上邮电大学了!”我既高兴,又对儿子的那种少爷做派很不满意。八点多钟了还穿着睡衣,卧室里空调还呼呼作响,每天几乎都是这样,千呼万唤才起来洗漱,然后,打开电视,靠在沙发上一边饮酸牛奶,一边不停地换电视频道……我说:“高考完了可以休整休整,但不能天天这样睡懒觉,一个青年有没有志气抱负,就看他能不能早起床!”
儿子不屑地说:“你那观念早过时了!”
我说:“你看看人家那送报的少年,每天五点就起床了!”
儿子笑得更嚣张:“他是干什么的?我是干什么的?我是新世纪的第一代骄子,我进了大学还要攻读硕士、博士,还要出国留学!”
一个大雨滂沱的日子,送报的少年头一次误点了。上午九点半钟,才出现在我家门口。
他浑身衣服湿透了,像一只落汤鸡,胳膊肘上有一道摔伤的血痕,报纸也打湿了一角。他像一个做了错事的孩子嗫嚅着说:“对不起,我摔了一跤,自行车也不能转了,连报纸也弄湿了。”我刚说了声没关系,儿子却夺过报纸狠狠地一摔:“换份干的来,这份不能看 !”我一边解围,一边把儿子推进房里。
转眼到了八月底,儿子接到邮电大学的入学通知书,高高兴兴地清点行囊准备上学了。
这天八点刚过,送报的少年准时出现在门口了,他把报纸交给我后,笑吟吟地说:“万老师,从明天起,这报纸还是由我爸爸送。”
我随口问:“那你呢?
少年说:“我被北京大学录取了,明天去上学。”
我惊讶地不知说什么好。那少年又补充了道:“我爸是个下岗工人,身体不大好,以后若送迟了,您多包涵!”
少年朝我深深地鞠了一躬,便下楼去了。
【赏析】
文章运用外貌描写和语言描写表现了送报少年的成熟懂事,与儿子的行为形成鲜明对比。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少年,可能家庭条件优越,但要胸怀大志,不能安于享受。
1.细读全文,理解其层次,写出文中表明情节发展的语言标志。
开端:;发展:;
高潮和结局:。
2.请找出文中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的少年说的一句话:
3.文中在写送报少年的同时,也写了“我”儿子的表现,这是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4.章结尾当“我”听到少年被北京大学录取时,“我惊讶地不知说什么好”,请发挥你的想像,写出当时“我”惊讶的心理活动。(50个字左右)
5.以“少年”为题,有什么含义?
五、我妈和蒋美丽
蒋方舟
我妈对我的失望应该是从我一出生就开始的,我出生之前,她给我选定的诨号是“蒋美丽”,这既寄寓了她对我的隐隐期望,更因为她想被叫做“美丽的妈妈”。结果,我一出生,她就失望地给我改了名,知道我不洁白美丽,就只能鼓励我自强不息。
而一直到现在,她对我的长相还不太习惯。我一个人在外地读高三,我妈一个月来看我一次,站在学校门口等我放学的时候,她总是把我想像得巨美巨脱俗,而一看到我真人出现,远远地觉得诧异,大声哀号道:“你怎么长得这么矮?”“你眼睛怎么这么小?”“你脸上长得那些乱七八糟的是什么啊”感觉很像相亲见面时,才发现对象和介绍得完全不符,大呼上当受骗。只有我妈,能十米之外就判断我多久没洗澡,能一眼就识破,我不是蒋美丽。
我不曾讳言自己开始写作是受了我妈的诱骗,她在我七岁的时候骗我“每个中国小学生在小学毕业之前都必须写一本书,否则就会被警察叔叔抓走……”于是就有了以后的故事,我刚刚成名的时候,听到很多对她义愤填膺掷地有声的诘问:“想成名想疯了……把自己的女儿往火坑里推……”我妈则对我说:“我不想你的一生像我一样,碌碌无为,一事无成。”
我妈不喜欢我对她的人生透露出一点点的欣赏和羡慕。她生活在一个人力三轮两个小时就能穿越的中小城市,教书的学校离家不到二百米,她觉得这样的人生我应该深恶痛疾,巴不得我在桌子上恶狠狠地用木刀刻上“我永远也不要过这样的生活” !因此,她总是把自己形容得很惨,家里吃了羊肉火锅从来不告诉我。今年冬天很冷,我深夜在寝室给我妈打电话,说自己冷得人格分裂。她为我哀号了一阵,就自己泡了一个热水澡,热了一杯黄酒,打开空调,把电热毯开到高档,然后在日记里写道:“这打死也不能跟蒋方舟说,她回来要杀我……”我妈对我的期望,就是我走得越远越好。
的确,我和我妈有相同的星座,相同的懒散和缺乏斗志,连喜欢男生的类型都越来越像,要慢慢地滑向她的生活似乎是一件太容易的事,所以我妈死活也要把我托进一个新的世界。
在我还没有男朋友的年岁里,我妈就临时扮演着男朋友的角色,逢年过节还要嘘寒问暖情话伺候,而我就像个爱吃醋的女朋友,总怀疑她心中还有个梦中完美情人叫蒋美丽,害怕她真的生出并培养出个蒋美丽来。
我的谎言,我故作的乖巧懂事,我对外人们施用迷三倒五催眠大法,我妈是唯一一个破解的人。在我妈夸完我矮胖之后,我总是夸她风韵犹存。有一次开家长会,我们俩在台下道貌岸然地坐着,我给她传纸条“你是全场最漂亮的妈!”她羞涩地写道:“哪有,倒数第二排那个戴帽子的妈妈长得比我漂亮些。”我看了一下,那个妈妈的确年轻时尚,非我妈所能及,想了一下写道:“那个肯定是二妈。”过了好久,我妈才回:“你骗人你骗人,你好假你好虚伪我再也不要相信你啦……”
我一点也不顾及在我妈面前露出我小恶魔的一面,因为最后的结果总是她自己生闷气生到内伤,这就是我和我妈的不同,她只是识破我,我却能看破她。
不知道我妈同不同意,我一直觉得自己在她那里是没有致命软肋的,而我妈则对我命门大开,我知道最令她恐惧和懊恼的是什么。而我欺负她的最损的一招,就是向她高唱“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你费尽心思不想让我变成你,可我为什么还是变成你了呢?”这是不久前,我对我妈说的一句话,这就是我妈对我最大的恐惧吧——变成她。我妈听了,愣了好一会儿,就哭了。我也哭了——我和我妈一辈子也无法摆脱对方,这是无可奈何的悲凉,还是理所当然的幸福?
我妈刚刚给我打电话,说她做了一个梦,梦到她新生了一个小孩儿,那个小孩儿很漂亮很聪明,三个月就会说拉丁语。我问她:“那个小孩是不是叫蒋美丽?”
【赏析】
文章以风趣幽默的语言,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展示了母女深情。作者没有美化自己的妈妈。而是真实地刻画了一个真实鲜活、有血有肉的形象:关心女儿,希望女儿比自己生活得更好,有点小虚荣。这样的妈妈更贴近我们的生活,也更让人喜欢。
1.“我”选定的诨号是什么?为什么选这个名字呢?
2.你能说出“妈妈对我最大的恐惧”是什么吗?作者在这里到底想表达自己怎样的想法呢?
3.你喜欢文中展示的母女交往的形式吗?为什么?
六、人生马拉松
村上春树
我33岁那年秋天决定以写小说为生。为了保持健康,我开始跑步,每天凌晨4点起床,写作4小时,跑10千米。我是那种容易发胖的体质。我妻子却无论怎么吃也胖不起来。这让我时常陷入沉思:“人生真是不公平啊!一些人无需认真就能得到的东西,另一些人却需要付出很多才能换来。”不过转念一想,那些不费吹灰之力就能保持苗条的人,不会像我这样重视饮食和运动,也许老化得更快。什么才是公平,还得从长计议。
几年之后,我终于步入小说家的行列,还成功减掉了多余的体重并戒掉了烟瘾。说起坚持跑步,总有人向我表示钦佩:“你真是意志超人啊!”说老实话,我觉得跑步这东西和意志没多大关联。能坚持跑步,恐怕还是因为这项运动合乎我的要求:不需要伙伴或对手,也不需要特别的器械和场所。人生本来如此:喜欢的事自然可以坚持,不喜欢的怎么也长久不了。
在这期间,我坚持每年都参加一次马拉松比赛,不过100千米长的“超级马拉松”只跑过一次。那次经历真是终身难忘。
那是1996年6月23日, 我报名参加了在日本北海道佐吕间湖畔举行的超级马拉松大赛,全程100千米。清晨5点,我踌躇满志地站在了起跑线上。比赛的前半段是从起点到55千米休息站间的路程。没什么好说的,我只是安静地向前跑、跑、跑,感觉和每周例行的锻炼一样。到达55千米休息站后,我换了身干净衣服,吃了些妻子准备的点心。这时我发现双脚有些肿胀,于是赶紧换上一双大半号的跑鞋,又继续上路了。
从55千米到75千米的路程变得极其痛苦。此时的我心里念叨着向前冲,但身子却不听使唤。我拼命摆动手臂,觉得自己像块在绞肉机里艰难移动的牛肉,累得几乎要瘫倒在地。一会工夫,就有选手接二连三超过了我。最让人心焦的是,一位70多岁的老奶奶超过我时大喊:“坚持下去!”“怎么办?还有一半路,如何挺过去?”这时,我想起一本书上介绍的窍门。于是我开始默念:“我不是人!我是一架机器。我没有感觉。我只会前进!”这句咒语反复在脑子里转圈。我不再看远方,只把目标放在前面3米远处。天空和风、草地、观众、喝彩声、现实、过去——所有这些都被我排除在外。
神奇的是,不知从哪一秒开始,我浑身的痛楚突然消失。整个人仿佛进入自动运行状态。我开始不断超越他人。接近最后一段赛程时,已经将200多人甩在身后。
下午4点42分,我终于到达终点,成绩是11小时42分。这次经历让我意识到:终点线只是一个记号而已,其实并没有什么意义,关键是这一路你是如何跑的,人生也是如此。
当时的我只有30多岁,但也不能称为“小伙子”了。这是耶稣死去的年龄。在这个年纪,我正式站在文学的起跑线上——虽然已不再年轻。
【赏析】
作者叙述了自己参加一次超级马拉松比赛的经历,但作者关注的并不是比赛本身,而是这次比赛带给自己的独特的人生感悟。细细品味文章,富有人生哲理的语句点缀其中,如同绿草地上的鲜花,既赏心悦目,又沁人心脾。我们的人生何尝不是一场马拉松?每个人想一想:在这场马拉松中,我们应该如何去跑?
1.下面这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在这期间,我坚持每年都参加一次马拉松比赛,不过100千米长的“超级马拉松”只跑过一次。那次经历真是终生难忘。
2.“我不是人!我是一架机器。我没有感觉。我只会前进!”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3.文章为什么具体写那次马拉松比赛?
七、香椿
张晓风
①香椿芽刚冒上来的时候,是暗红色,仿佛可以看见一股地液喷上来,把每片嫩叶都充了血。
②每次回屏东娘家,我总要摘一大抱香椿芽回来,孩子们都不在家,老爸老妈坐对四棵前后院的香椿,当然是来不及吃的。
③记忆里妈妈不种什么树,七个孩子已经够排成一列树栽子了,她总是说“都发了人了,就发不了树啦!”可是现在,大家都走了,爸妈倒是弄了前前后后满庭的花,满庭的树。
④我踮起脚来,摘那最高的尖芽。
⑤为什么,椿树是传统文学里被看作一种象征父亲的树。对我而言,椿树是父亲,椿树也是母亲,而我是站在树下摘树芽的小孩。那样坦然地摘着,那样心安理得地摘,仿佛做一棵香椿树就该给出这些嫩芽似的。
⑥不知年复一年我摘取,年复一年,那棵树给予。
⑦我的手指已习惯于接触那柔软潮湿的初生叶子的感觉,那种攀摘令人惊讶浩叹,那不胜柔弱的嫩芽上竟仍把得出大地的脉动,所有的树都是大地单向而流的血管,而香椿芽,是大地最细致的微血管。
⑧我把主干拉弯,那树忍着,我把枝干扯低,那树忍着,我把树芽采下,那树默无一语。我撇下树回头走了,那树的伤痕上也自己努力结了疤,并且再长新芽,以供我下次攀摘。
⑨我把树芽带回台北,放在冰箱里,不时取出几枝,切碎,和蛋,炒得喷香的放在餐桌上,我的丈夫和孩子争着嚷着炒得太少了。
⑩我把香椿挟进嘴里,急急地品味那奇异的芳烈的气味,世界仿佛一刹时凝止下来,浮士德的魔鬼给予的种种尘世欢乐之后仍然迟迟说不出口的那句话,我觉得我是能说的。
⑪“太完美了,让时间在这一瞬间停止吧!”
⑫不纯是为了那树芽的美味,而是为了那背后种种因缘,岛上最南端的小城,城里的老宅,老宅的故园,园中的树,象征父亲也象征母亲的树。
⑬万物与人原来可以如此亲和的。吃,原来也可以像宗教一般庄严肃穆的。
(选自《意林》,未来出版社2010版)
【赏析】
《香椿》一文按照“种香椿,摘香椿,吃香椿”的顺序结构全文,字里行间都渗透着对香椿的奉献精神和旺盛生命力的赞美。全文借物喻人,香椿树的奉献既充满了父爱的宽厚,也充满了母爱的仁慈。作者借写香椿赞美了无私奉献的父母,让人动容。
1.作者描写景物语言细致,请赏析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香椿芽刚冒上来的时候,是暗红色,仿佛可以看见一股地液喷上来,把每片嫩叶都充了血。
2.第⑤段作者写到“对我而言,椿树是父亲,椿树也是母亲”,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第⑧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4.结合全文主旨,联系自己的切身体验,谈谈你阅读本文的感受或启示。
八、宁静的野鸭湖
段建华杨文宇
走进野鸭湖,首先感觉到的是无比的宁静。太阳亮得耀眼,空气清新仿佛直达天穹,令人觉得这种宁静是一种奢侈的享受,于是愉快和怅惘同时俱来。
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突然发现,当自己获得越来越多的金钱和闲暇的时候,也同样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噪音和污浊的空气。我们已无法像祖先们那样去尽情地享受春天的阳光、百花盛开的树林、飘过天边的云彩和摇曳着谷穗的田野这种壮丽的生命形式。这些心旷神怡的事早已消失,我们的生命被水泥和钢铁压迫成一个狭小的空间,我们缺乏到只能用金钱去购买一瓶纯净水和一片被歪曲的自然。这种被污染、被贬损的生存环境,是无法与生命的职责相协调的。于是,人们开始渴望重返保存着纯粹生命形式的大地。人们迫不及待地在花费了无数的精力和呼喊了无数的口号来掠夺和改造自然之后,又花费更多的精力和呼喊更多的口号来保护和恢复自然。
五年前,一位步入上海不久的文化人走进这片位于昆明市东北双龙乡境内、面积为2.3平方千米的人烟稀少的地方时,便意识到这里的开发将面临一种窘迫的境地。
这里的地势山峦起伏,沟壑纵横,中部为原天生坝水库,整个区域林木覆盖率达80%。每到春夏之交,遍山杜鹃、山茶及各种野花盛开,的确是一块荒莽而迷人之地。但是,即使在这人烟稀少之地,人类的妄自尊大也留下了种种痕迹。面积180亩的天生坝水库由于源头工厂的污水大量排入,水体受到严重污染,湖中杂草丛生,浮萍盖湖,虻虫成片,臭气熏天。
这位开发者和他的同伴们开始了思考。当我们的心灵站在比较正确的一边时,一种本能的对生命的尊重就在于我们的内心。人们总是满怀欣悦地盼望加入伟大的生之交响曲,但对其他生命形式的倾轧却让他们只听到噪音,只看到污浊。近的有滇池、抚仙湖、洱海,远的如太湖、洞庭湖,这些壮丽的生命都在数十年间被人类的愚昧和狂妄弄得奄奄一息。
开发者们便把环境的治理和保护放在首位,一切建议均不破坏原来的自然状态。开发者们为湖区源头的骨粉厂建造了综合性水处理设备,在湖区积极打捞浮萍和杂草,放入鱼苗进行生态治理。对于树木植被采取了分片管理,各种旅游休闲项目根据其性质、规模大小选择合适区域设置,采取专人管理,做好护林防火保障工作。
几年来,湖区水质已经改善,浮萍野草已不见踪影,虻虫已成为益鸟虫鱼的口中之餐。环湖数千米石板小径可以让人体会到青山绿水的宁静境界。湖面上时有野鸭起落。于是,原来的天生坝水库也就顺乎情理地被称为野鸭湖。
今天的野鸭湖走出了人与自然对立的怪圈,给人们这样一种启示:在世界的万物中,本来没有任何东西被特别保护的,包括人自身。因此生活是同一的,每一个活动都从另一个活动中得到力量。当人类在无休止地掠夺、歪曲、改造自然的同时,自然也在加倍地报复我们这种微薄而空虚的骄傲。人类早就应该敞开胸怀,去接纳无数的生命和这些生命给我们带来的温情和美。
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现代人的一种渴望,一个深藏的梦。当人类终于醒悟到应该放弃支配自然的权力时,就能够重返大地。
宁静的野鸭湖就是这样的一个梦,一种渴望。
【赏析】
文章一方面用优美的文字来赞美野鸭湖的美丽景色,一方面表达了人类如何与环境和谐相处的忧思。当人类在无休止地掠夺、歪曲、改造自然的同时,自然也在加倍地报复我们这种微薄而空虚的骄傲。其实,保护环境与经济开发并不矛盾,人类与自然是可以和谐相处的。野鸭湖的今夕变迁难道不能给我们以启示吗?
1.那位文化人在五年前初到野鸭湖时,“意识到这里的开发将面临一种窘迫的境地”,这指的是后文中出现的哪些情况呢?
2.文末说“宁静的野鸭湖就是这样的一个梦,一种渴望”。从全文的表述看,怎样才能实现这样的“梦”和“渴望”?
3.作者认为,“在世界的万物中,本来没有任何东西被特别保护的,包括人自身”。请你写
出一个例子并做简要分析,作为这一观点的佐证。
九、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周国平
①我们活在世上,不免要承担各种责任,小至对家庭、亲戚、朋友,对自己的职务,大至对国家和社会。这些责任多半是应该承担的。不过我们不要忘记,除此之外,我们还有一项根本的责任,便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②每个人在世上都只有活一次的机会,没有任何人能够代替他重新活一次。如果这惟一的一次人生虚度了,也没有任何人能够真正安慰他。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对自己的人生怎么能不产生强烈的责任心呢?在某种意义上,人世间各种其他的责任都是可以分担或转让的,惟有对自己的人生的责任,每个人都只能完全由自己来承担,一丝一毫依靠不了别人。
③不止于此,我还要说,对自己的人生的责任心是其余一切责任心的根源。一个人惟有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建立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生活信念,他才可能由之出发,自觉地选择和承担起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正如歌德所说:“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因为这种爱,所以尽责本身就成了生命意义的一种实现,就能从中获得心灵的满足。相反,我不能想像,一个不爱人生的人怎么会爱他人和爱事业,一个在人生中随波逐流的人怎么会坚定地负起生活中的责任。实际情况往往是,这样的人把尽责不是看作从外面加给他的负担而勉强承受,便是看作纯粹的付出而索求回报。
④一个不知对自己的人生负有什么责任的人,他甚至无法弄清他在世界上的责任是什么。有一位小姐向托尔斯泰请教,为了尽到对人类的责任,她应该做些什么。托尔斯泰听了非常反感,因此想到:人们为之受苦的巨大灾难就在于没有自己的信念,却偏要做出按照某种信念生活的样子。当然,这样的信念只能是空洞的。这是一种情况。更常见的情况是,许多人对责任的关系确实是完全被动的,他们之所以把一些做法视为自己的责任,不是出于自觉的选择,而是由于习惯、时尚、舆论等原因。譬如说,有的人把偶然却又长期从事的某一职业当作了自己的责任,从不尝试去拥有真正适合自己本性的事业。有的人看见别人发财和挥霍,便觉得自己也有责任拼命挣钱花钱。有的人十分看重别人尤其上司对自己的评价,谨小慎微地为这种评价而活着。由于他们不曾认真地想过自己的人生使命究竟是什么,在责任问题上也就必然是盲目的了。
⑤所以,我们活在世上,必须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一个人认清了他在这世界上要做的事情,并且在认真地做着这些事情,他就会获得一种内在的平静和充实。他知道自己的责任之所在,因而关于责任的种种虚假观念都不能使他动摇了。我还相信,如果一个人能对自己的人生负责,那么,在包括婚姻和家庭在内的一切社会关系上,他对自己的行为都会有一种负责的态度。如果一个社会是由这样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的成员组成的,这个社会就必定是高质量的有效率的社会。
【赏析】
本文运用散文的形式来探索人生的哲学意义。受到习惯、时尚、舆论等方面的影响,很多人对自己的人生责任并没有清醒的认识,不知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作者针对这一现状,分析了责任心缺失的原因及责任心对人生、对社会的意义。平易的语言中包含着深刻的哲理。细细地品味这篇文章,相信我们会受到很大的教益。
1.作者要通过本文表达一种什么观点?
2.第③段画线句使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你能再写一条有关“责任”的名言吗?
3.如何理解第⑤段中画线的句子。
4.阅读下面链接材料,结合文章谈谈你的认识。
【链接材料】我国9000万网民中82%为青少年,其中未成年网民就有1650万。而这1650万未成年人中的14.8%,也就是说有近245万未成年人不仅爱上网,而且着迷上瘾,难以自拔。
十、生命之芯
李雪峰
庭院的上空是一架纵纵横横的葡萄藤。初春时节,昏睡的葡萄藤醒了,它们先是睁开一粒粒紫红色看似惺忪的叶芽。不久,叶子便很快毛茸茸地伸展开了。它们很快就把庭院里的阳光剪得支离破碎斑斑驳驳,不到半月,院子的上空就一片摇曳的苍翠,连一片金黄阳光也漏不下来。清风徐徐地一摇,几片碎碎的阳光偶尔从叶缝间掉落下来,但那是稍纵即逝的,像梦的碎片一样。
我是十分喜爱这些张扬的葡萄叶子的。清晨推窗一望,绿叶田田,满眼碧绿的饱满苍翠,让人感觉到了新一天的爽朗和清新。
暮秋时节,满藤的叶子都已枯黄了,飒飒秋风一吹,便不断有三三两两的叶子从藤架上飘飘扬扬地掉落下来,落在庭院里、墙角和台阶上,像一只只再也不能飞的蝴蝶。
这时,素爱清爽的妻子便不得不时时清扫那些落叶。但那落叶总像扫不尽似的,往往清晨刚刚扫过,但中午或傍晚时就又落了厚厚一层,有时一天扫了五遍,但还总是扫不净,仿佛你一转身它就又落下了。
妻子也想了许多的办法,费尽了周折,院子里却落叶依旧,这让妻子又气恼又无奈。这情景往往一直要到落雪时才能结束。
去年的中秋,满架的葡萄又变紫了,剪摘葡萄时,妻子不是挑紫透的先摘,把那些没有熟透的葡萄串子留着,而是一次全早早摘了,不论有没有熟透。摘得一串不留。妻子说,葡萄摘尽了,叶子落得就快,就不用像往年那样总是扫叶子了。
果如妻子所说的那样,葡萄摘下后三四天,满架的叶子一下子就黄了,然后开始汹涌地凋落,一夜的工夫,庭院里就落了厚厚的一层。那些叶子显得十分憔悴,有的叶脉还青着,只是叶缘黄卷了一些,但却早早地凋落了。
不到半月,葡萄藤上的叶子竟全落尽了,只剩下那些灰黑的老藤和那些褐色的新条在庭院上空寂寂地缱绻着。偶尔飞来三两只鸟雀,怔怔地栖落在上面,然后啁啾几声就怏怏地飞走了。
难道作物也有它们自己的灵魂吗?它们在泥土和风雨中生长,它们萌芽,抽叶,开花,全都是为了自己的果实。果实是它们生命的灯芯,一旦果实夭折了,它们的生命也就夭折了;一旦果实夭折了,它们的岁月也就黯淡了,无论这世界还有多么美好,无论岁月还有多么漫长,但它们却已走到了自己生命的秋天里。
果实或许就是作物们的梦想,或许就是作物们生命的纯粹使命,或许就是作物们的灵魂,过早丢失了自己的果实,作物们生命的秋天就提前来临了。
坐在静静的葡萄架下,仰望着那一簇一簇摇曳的绿叶,我对一切都充满了敬意,无论是生命的,还是被我们视为非生命的,无论是一粒青青的葡萄,还是我们脚下的一粒泥土……
一切都是有着自己的梦想和灵魂的。
【赏析】
这篇文章语言细腻,生动地描写出葡萄叶生长茂盛,而剪掉所有的葡萄后叶子却早早凋谢的情景,引发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文章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生命的价值所在,表达了作者对生命使命的崇敬。作物是为果实而生的,它们的萌芽,抽叶,开花,全都是为了自己的果实;果实一旦夭折,作物的生命也就黯淡了,提前进入生命的秋天。因此我们应该明白自己生命的真正目的,生命是为什么而存在。我们更应该像以果实为灵魂的葡萄叶那样,把握住美好年华,为实现人生价值而不懈努力,人生才有意义。
1.文章标题“生命之芯”具体指的是什么?有何寓意?
2.文章从葡萄叶旺盛生长写到葡萄叶子过早落尽,作者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暮秋时节,满藤的叶子都已枯黄了,飒飒秋风一吹,便不断有三三两两的叶子从藤架上飘飘扬扬地掉落下来,落在庭院里、墙角和台阶上,像一只只再也不能飞的蝴蝶。
十一、大山与小溪的对话
——“生与死”的遐想
从维熙
巍峨是大山的肖像,威严是大山的华装。大山常以巍峨和威严,显示它至高无上的存在和生命的永恒。
跳跃是山溪的形影,嬉闹喧哗是溪水的性格。她唱着歌儿从大山脚下流淌而过,大山觉得她有点玩世不恭。
大山说:“你不能安静点吗?”
小溪说:“那我的生命就结束了。”
大山不以为然:“你姐姐湖也是水,她庄淑贤雅,像个大家闺秀,你怎么总是疯疯癫癫地乱蹦乱跳?”
小溪回答:“她是被你锁在山环里一泓漂亮的死水,永远流不出山峦的闺帏。我不喜欢做姐姐的叠影。”
“湖里有片片白帆。”大山说,“还有游人的彩艇。”
“可是姐姐快乐吗?”溪水询问大山说,“我怎么总听不见她的歌声?”
“她日子比你过得安闲多了。”大山以洪亮的声音回答,“多少游人流连忘返,多少照相机为她的倩影拍照。”
溪水在乱石中跳蹦着,咯咯地对着大山笑了:“她自由吗?她能像我这么无拘无束地撒欢吗?她知道山外世界的色彩吗?她……”
大山怏怏不快地打断了小溪流的话:“你要的是哪家的自由?你疯疯癫癫地要流淌到哪儿去?你诞生在大山脚下,就该有山的遗传基因。我站在这儿一动不动,与天上的日月星辰为伍,已然有几千年了。我看见只有咱们这座大山的后代,最安分守己,最克己让人;最文明古老,最恪守山规。”
小溪依然笑着,一束束浪花向大山提出质询:“你是挺高的,高得可以和天穹媲美。可是你看见月亮上有飞船着陆过吗?您看见过您头顶上的‘太空行人’吗?”
大山仿佛得了聋耳症,反问脚下的小溪说:“你说什么,你说什么——月亮上只有捣药的兔儿爷和嫦娥,什么时候有过‘飞船’落脚?几千年来,除了太阳、月亮、星星和云彩出现在我的头冠之上,再没有别的东西比我高了,哪儿有过什么‘太空行人’?”
“你的确是太老了。”小溪歌声里出现了几分忧伤,“只知采昔日天地日月之精华,不知汲吮今日宇宙天穹之甘露,这样下去,您的灵魂会枯萎的,直到没了大山的魂魄!”
大山愤怒了,向小溪狂吼道:“站住——你给我停下奔跑的脚步。”
小溪被大山的施威吓哭了。每束跃起的浪花,都是她晶莹的泪雨。是的,她生于斯长于斯,山表里不断奔涌而出的泉水,是生养她的母体;沟壑里挡路的嶙峋怪石,又赋予她一往无前的勇气。但是像远祖大山那么僵直,一动不动地站立,与其说他活着,还不如说他已死去。因而,她泪花飞溅地向大山告别说:“不,我没有姐姐的安分,我向往山外的江,山外的河——我要和流淌着的大江、大河并网挽臂,在流动中燃烧自己,发热、发电、发光!”
大山急了,向小溪发出最后告诫:“你知道吗,大江大河最后的归宿是大海,那你就完全没了大山家族 ‘山不可移’的本性了!”
“只有流动的东西,生命才能永恒。”小溪的泪雨,化作摇撼山岳的涛声,“再见吧——我的远祖——”
【赏析】
“只有流动的东西,生命才能永恒。”这是文章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文章以个性鲜明的对话描写,把大山的巍峨威严、安分守己、恪守山规,与小溪的嬉闹喧哗、不受拘束、活力四射刻画得栩栩如生,并形成鲜明对比。在这两个对比鲜明的形象中,我们感受到了两种人生观的碰撞:是满足于现状、不思进取,还是向往未来、勇于求索?小溪以它富有生机与活力的语言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活着就要追求有意义的生活,要勇于进取,勇于开拓,让生命焕发出绚丽的光彩。
1.用自己的话概括文中“大山”与“小溪”的性格特点和象征意义。
2.本文的副标题是“‘生与死’的遐想”,从“生与死”的角度看,作者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态度?
3.在大山与小溪的对话中,还提到了小溪的“姐姐”——山中的湖,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本文通篇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请分析评价这样表现有什么好处。
十二、人生如下棋
林夕
父亲喜欢下棋。那一年,我回家度假,父亲教我下棋。
我们俩摆好棋,父亲让我先走三步,可不到三分钟,三下五除二,我的兵将损失大半,棋盘上空荡荡的,只剩下老帅、仕和一车两卒在()。我还不肯罢休,可是已无(),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父亲“将军”——我输了。
我不服气,摆棋再下。几次交锋,基本上都是不到10分钟我就败下阵来。我不禁有些泄气。父亲看着我说:“你初学棋,输是正常的。但是你要知道输在什么地方。否则,你就是再下上10年,也还是输。”
“我知道,输在棋艺上,我技术上不如你,没有经验。”
“这只是次要因素,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什么?”我奇怪地问。
“最重要的是你的心态不对。你不珍惜你的棋子。”
“怎么不珍惜呀?我每走一步,都想半天。”我不服气地说。
“那是后来。开始你是这样吗?我给你计算过,你三分之二的棋子是在前三分之一的时间内失去的。这期间你走棋不假思索,拿起来就走,失了也不觉得可惜。因为你觉得棋子很多,失一两个不算什么。”
我看看父亲,不好意思地低下头。“后三分之二的时间,你又犯了相反的错误:对棋子过于珍惜。每走一步,都(),患得患失,一个棋子也不想失,结果一个一个都失去了。”
说到这儿,父亲停下来,把棋子重新在棋盘上摆好,抬起头,看着我,问:“这是一盘待下的棋,我问你,下棋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我想也没想,脱口而出:“赢啊!”
“那是目的。”父亲不满地看了我一眼,“下棋的最基本原则是得失,有得必有失,有失才有得。每走一步,你心里都要非常清楚:为了赢得什么,你愿意失去什么。这样才能赢。可惜,大部分人都像你这样,开始不考虑得失,等到失得多了,又过于考虑得失,所以才屡下屡败啊!其实不仅是下棋,人生也是如此呀!”
我看看父亲,又看着眼前的棋,()。人生不就是一盘待下的棋吗?所不同的是:有的人,棋刚刚摆好,还没开场;有的人,棋已经下了一半,得失参半;而有的人,棋已经接近尾声,尘埃落定!
人生如下棋,不管多么精彩的棋,其中总有遗憾。
人生也不如下棋,下棋最大的好处是:如果你下错了,还可以接着下。
【赏析】
“人生如下棋”,多好的比喻!经验、技艺、心态哪个更重要?弃子、保子如何取舍?这本身就是一个严肃的人生话题。下棋固然需要高超的棋艺、丰富的经验,但更重要的是要有一个正确的心态,要懂得怎样正确权衡得与失。聪明的父亲在与“我”的下棋过程中,给“我”上了一节“人生”课,告诉“我”在人生历程中每走一步,都要非常清楚为了赢得什么,自己愿意失去什么。如果盲目冒进,患得患失,就会败下阵来。这对我们也是很好的启示。
1.将下列成语填入文中的括号里。(只填序号)
A.恍然大悟 B.孤军作战 C.回天之力 D.思前想后
2.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我”和“父亲”下棋,“我”认为输在,而“父亲”认为“我”输在。下棋最重要的是,其次是,下棋的目的是,下棋的基本原则是。
3.用“”画出“父亲”说“我”不珍惜棋子的语句。
4.你能将下面两句话隐含的意思写出来吗?
“人生也如下棋”,这是因为。
“人生也不如下棋”,这是因为。
十三、人生的境界
冯友兰
我在《新原人》一书中曾说,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他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如此构成各人的人生境界,这是我的说法。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与其他任何个人的都不完全相同。若是不管这些个人的差异,我们可以把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从最低的说起,它们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他做他所做的事,然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自然境界。
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他所做的事,其后果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己的。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功利境界。
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或如儒家所说,他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他所做的各种事都有道德的意义。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我所说的道德境界。
最后,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他正在做他所做的事。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天地境界。
这四种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自然境界最低,往上是功利境界,再往上是道德境界,最后是天地境界。它们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自然境界,几乎不需要觉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较多的觉解;天地境界则需要最多的觉解。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
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任务是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特别是达到天地境界。天地境界又可以叫做哲学境界,因为只有通过哲学,获得对宇宙的某些了解,才能达到天地境界。但是道德境界,也是哲学的产物。道德认为,并不单纯是遵循道德律的行为;有道德的人也不单纯是养成某些道德习惯的人。他行动和生活,都必须觉解其中的道德原理,哲学的任务正是给予他这种觉解。
生活于道德境界的人是贤人,生活于天地境界的人是圣人。哲学教人以怎样成为圣人的方法。我在第一章中指出,成为圣人就是达到人作为人的最高成就。这是哲学的崇高任务。
中国哲学总是倾向于强调,为了成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他不可能表演奇迹,也不需要表演奇迹。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觉解,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有不同的意义。换句话说,他是在觉悟状态做他所做的事,别人是在无明状态做他们所做的事。禅宗有人说,觉字乃万妙之源。由觉产生的意义,构成了他的最高的人生境界。
所以中国的圣人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中国的哲学也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随着未来的科学进步,我相信,宗教及其教条和迷信,必将让位于科学;可是人的对于超越人世的渴望,必将由未来的哲学来满足。未来的哲学很可能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在这方面,中国哲学可能有所贡献。
(有删节)
【赏析】
冯友兰先生认为,人类做事的意义本是客观存在的,有功利的意义,有道德的意义,有天地的意义。人生的意义各不相同,人生的境界也就各不相同,由低级到高级,可以划分为四个等级: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前两种境界是自然的产物,后两种境界是精神的创造。冯先生的这种提法,是有着现实指导意义的。他让我们知道人活着还是有上下庸雅之分的。我们大多数的人都是生活中的凡人,成不了圣人,但我们可以活出一个真实的自我,活出自己的“境界”,这样,我们就会活得洒脱、活得幸福。
1.下列对“人生境界”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人生境界是人们所做的各种事对他自己所具有的各种意义的合成整体。
B.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与其他任何个人的完全不相同。
C.如果忽略个人差异,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可以由低到高划分为四个等级。
D.做相同的事,人们的人生境界可能不同;做不同的事,人们的人生境界可能相同。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处在自然境界的人,是自然的产物,他们只是凭着本能做事,且做的事对他们没有任何意义,如小孩和原始人。
B.处在功利境界的人,他们做事的准则便是利己主义,是人很容易就能成为的人,但他们并不必然是不道德的人。
C.处在道德境界的人,他们眼界开阔,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是值得我们尊敬的人。
D.处在天地境界的人,为宇宙的利益做各种事,他们在社会上很少见,如各国的宇航员,研究宇宙天体的高端科学家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任务是提升人们的觉解能力,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成为人应该成为的人。
B.为了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人们不一定非要做轰轰烈烈的大事,只需要高度觉解自己做的平常小事即可。
C.禅宗有人说,觉字乃万妙之源,冯友兰也认为,在人生过程中,觉解的有无与程度的高低决定着你的人生是否有意义,你的价值的大小。
D.中国的哲学是既入世而出世的,所以中国的圣人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将来中国哲学可能对世界做出重要贡献。
十四、我的世界观(节选)
爱因斯坦
我们这些总有一死的人的命运是多么奇特呀!我们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只作一个短暂的逗留;目的何在,却无所知,尽管有时自以为对此若有所感。但是,不必深思,只要从日常生活就可以明白: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首先是为那样一些人,他们的喜悦和健康关系着我们自己的全部幸福;然后是为我们为许多我们所不认识的人,他们的命运通过同情的纽带同我们密切结合在一起。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别人(包括活着的人和死去的人)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分量来报偿我所领受了的和至今还领受着的东西。我强烈地向往着俭朴的生活,并且时常为发觉自己占有了同胞过多的劳动而难以忍受。
我完全不相信人类会有那种在哲学意义上的自由。每一个人的行动,不仅受着外界的强迫,而且还要适应内心的必然,叔本华说:“人能够做他想做的,但不能要他所想要的。”这句话从我青年时代起,就对我是一个非常真实的启示:在我自己和别人面临困难的时候,它总是使我得到安慰,并且永远是宽容的源泉。这种体会可以宽大为怀地减轻那种容易使人气馁的责任感,也可以防止我过于严肃地对待自己和别人;它导致一种特别给幽默以应有地位的人生观。
要追究一个人自己或一切生物行为的意义和目的,从客观的观点来看,我总觉得是愚蠢可笑的。可是每一个人都有一定的理想,这种理想决定着他的努力和判断方向,就在这种意义上,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作是生活的目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德、美和真。要是没有志同道合者之间的亲切感情,要不是全神贯注于客观世界——那个在艺术和科学工作领域里永远达不到的对象,那么在我看来,生活会是空虚的。人们所努力追求的庸俗目标——财产、虚荣、奢侈的生活——我总觉得都是可鄙的。
【赏析】
爱因斯坦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的科学成就是举世瞩目的,这些成就的取得恰恰来自于他崇高的世界观——“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不相信人类会有那种在哲学意义上的自由”“追求的理想是真善美”。本文语言质朴、含义丰富,深入浅出地讲述了自己的世界观,给我们以启迪,给我们以震撼。
1.对“宽大为怀地减轻那种容易使人气馁的责任感”在文中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坦然改变决定自己努力和判断方向的德、美、真的理想。
B.主动放弃脱离实际或超越个人能力的难以实现的目标。
C.适当消减因为不能达到目标而消沉懈怠的心理负担。
D.毅然摒除贪图个人享乐、追求名利虚荣的俗念。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因为别人的喜悦和健康关系着我们的全部幸福,我们的精神、物质生活都依靠别人的劳动。
B.生活中必须学会宽容,过于严肃地对待自己和别人是错误的,应树立给幽默以应有地位的人生观。
C.每一个人都有一定的理想,崇高的理想能给人新的勇气去愉快的正视生活,照亮人们前进的道路。
D.鄙弃“猪栏”理想,重视志同道合者之间的亲切感情,潜心于自己的研究,生活才不会空虚。
3.文中加点的三个“它”,指代的内容分别是什么?
4.作者说“我完全不相信人类会有那种在哲学意义上的自由”,你认为他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这句话在行文上有什么作用?
十五、锦鸡、兔子、猴子、象吃果图
吴秋林
在很古很古的时候,有一只锦鸡,一只兔子,一只猴子和一只象,他们结拜为把兄弟。
锦鸡因为能飞,有一次飞上了三十三重天,衔来了一颗果树种子。这种子是万年生长,一年四季都结果子的。
它们当中兔子最有心机,它知道这种子的贵重,就首先动手把种子种在地上。猴子知道这树会结果,就天天替它上粪。大象也想吃果子,就天天用长鼻子从河里汲水来浇灌。
由于大家的照料,树一天天地长大了,很快就结果了。
锦鸡从树尖飞过,看见果子成熟了,心想:“我带来的种子结果了,我的功劳真不小啊!现在该我享受了。于是,它天天飞上树,在树上慢慢地啄食着果子。
猴子是可以上树的,它想吃就爬上树,不想吃时就爬下来。
象的个子很大,就用它的长鼻子卷着树枝吃果子。
这中间最吃亏的是兔子。它爬不上树,只有在树下扑打纵跳,望着香气扑鼻的果子,翘尾巴,舐嘴唇。
树,一天天长得更高了,连有长鼻子的象也吃不到果子了。于是,它们开始了争吵。
象和兔子一齐向锦鸡和猴子嚷着:
“这太不公平,树长高了,只有你们两个吃得到,要知道我们也曾种过它,浇过水呀!”
兔子更不满意地说:“是的,真太不公平,我一直吃不到一个果子,只吃了几片落下来的树叶。”
但是锦鸡和猴子只顾自己吃,不理它们。它们无法。就去找了一个聪明的人来替它们评理。聪明人说:“你们四个先不要争。天底下原来没有这种果树,你们先说说这树是哪里来的?是怎样生长的?你们告诉了我,我就可以替你们想出调解的法子了。”
于是,它们都各自说了自己种树的经历……
聪明人说:“照这样看来,你们每人都对这树出过力,每人都该吃到这果子。”它们觉得这话很有道理,于是就一起商量。终于商量出一个办法,规定大家吃果子时要一道吃,让象站下边,象背上站猴子,猴背上站兔子,兔背上站锦鸡,然后由锦鸡摘下果子交给兔子,兔子交给猴子,猴子交给象,果子摘好了,大家一起吃。吃了果子,吃叶子也是一样。
自从想出这个吃果子的办法后,它们就不再争吵了,而且,使树长得更好,果子也结得更多了。
【赏析】
共同付出劳动,就应该共同得到回报。锦鸡、兔子、猴子和象都对这树出过力,每人都该吃到这果子,关键是怎样达到这个效果。很简单的一个寓言故事,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它告诉了我们团结和尊重他人劳动的意义,它告诉我们做什么事情仅靠个人的努力是不够的,它还告诉我们如何与他人和谐相处……
1.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锦鸡的自私?请举两句加以分析。
2.读了这则寓言故事,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3.你是怎样理解最后一段话的含义的?
十六、峭壁上那棵酸枣树
张庆和
是为摆脱那饥寒交迫的日子,你才无可奈何地跳下那悬崖?是为免遭那场被俘的耻辱,精疲力竭之后你才义无反顾地投落这峭壁?
历史感怀着你,岁月铭记着你。
那一天,你确真跳下来了,像俯冲捕猎的那只雄鹰,像划破静寂的那颗流星。
然而,你并没有死,一道峭壁缝救助了你,一捧贫瘠的泥土养育了你。生根,发芽,长叶……从此,你就在这里安家落户。日日夜夜,年年岁岁,终于顽强地活下来了,长大起来了,一直长成了一簇令人刮目的风景。
这便是故乡那座大山的悬崖峭壁间一棵摇曳在我记忆里30年之久的酸枣树。
一棵在夹缝中生存,在磨难中挣扎,在逆境中巍峨的酸枣树。
那是一棵怎样的树啊!
它高不足尺,阔不盈杯;干细枝弱,叶疏花迟。云缠它,雾迷它;雨抽它,风摧它;霜欺雪压,雷电轰顶。大自然中的所有强者,几乎都在歧视它,虐待它。仿佛只有立刻把它从这世界上除掉才肯罢休。然而,酸枣树并没有被征服,它不低头,不让步,于数不尽的反击和怒号中,练就了一身铮铮铁骨,凝聚了一腔朗朗硬气。
一次次,它在风雨中抗争呐喊;一回回,它把云雾撕扯成碎片;它用威严逼迫霜雪乖乖地逃遁;它以刚硬驱逐雷电远避他方……
它像大山的一名哨兵,时时坚守着自己的岗位;它像一位忠诚的使者,及时报告着八方的信息;它是一面飘扬的旗帜,召唤着,引导着,冲锋着,战斗着,率领着大山里所有的草草木木们,从一个春夏秋冬奔向又一个春夏秋冬……
它明知道自己成不了栋梁高树,却还是努力地生长着;它明知道自己不可能荫庇四邻,却还是努力地茂盛着。山前的桃树,山后的梨树,一个个娇生惯养地让人伺候、抚慰,动辄就使性子甩脸子给点颜色瞧瞧。贪图热闹的杨树柳树们,一个个占据了水肥土美的好地方,便忘乎所以地搔首弄姿,轻飘飘只知炫耀自己。而酸枣树,却默默地兀立着,不鄙己其位卑,不薄己其弱小,不惧己其孤独。与春天紧紧握手,与日月亲切交谈。天光地色,尽纳尽吮。从不需要谁的特别关照与爱抚,完全依靠了自己的力量,长成了那堵峭壁上的生命,让人领略那簇动人的风采。它真诚而没有嫉妒,它淳朴而从不贪婪;招手向路人致意问候,俯首向胜利者庆贺祝福,似乎是它的本能。
那是我亲眼看见的,那一年秋天,于不知不觉中,它竟结出一粒小小的酸枣。是的,只有一粒,而且小得几乎为人们所不见。
那酸枣是春光秋色日月星辰的馈赠,是一片浓缩的丹霞云霓。亮亮的,红红的,像玛瑙,像珍珠,像一团燃烧的火焰,像那万仞峭壁的灵魂。
见到它果实的那一刻,当初我还陡地生出一个奇怪的想法:小酸枣,或许正是那棵酸枣树苦修苦熬数十年而得到的一颗心吧!有了心它便会有梦,便会更加热烈地去拥抱世界了吧!
转眼远离故乡30年,我再没有见到过那棵酸枣树。不过我想,眼下这世界风光正好,它生长得一定会很茁壮,很茂盛,一定是干粗枝旺,叶郁果丰。长成了一个典型的男子汉形象,再也没有谁歧视它,再也没有谁敢欺辱它了。并且有很多小鸟常去它那里做客,和它一起歌唱。那歌声清雅悠扬,荡漾山谷。
【赏析】
一滴水折射出整个太阳的光辉,一粒沙反映出整个世界。虽然只是一颗小小的生命,却昭示着生命的启迪。出身贫贱、微寒,环境恶劣、险峻,但不能阻止生命昂扬的斗志。风吹日晒,雨打霜侵,只能使生命的筋骨更加坚韧,使生命的意志更加坚强。与其说他在与自然抗争,不如说是在与命运抗争,风雨的砥砺造就了一颗不屈的灵魂。没有擎天的理想,是因为自己有自知之明;没有骄人的战果,是因为自己有固守的信念:那就是生命的延续。那是一首清幽的山歌,传唱千古,那是一首音韵和谐的诗,流传千古。
1.选文前10个自然段从哪两个方面写了酸枣树生存条件的恶劣?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2.从第十一自然段中找出具体体现“不鄙己其位卑,不薄己其弱小”的语句,用横线在原文上标出。
3.文中“像俯冲捕猎的那只雄鹰”,“长成了一簇令人刮目的风景”,“像那万仞峭壁的灵魂”,其中的“雄鹰”“风景”“灵魂”分别指什么?
4.在作者笔下,酸枣树具有什么精神品质?
十七、高原,我的中国色
乔良
他站在一架冲沟纵横、褶皱斑驳的山梁上。
天可真低。他想,一抬手准能碰到老天爷的脑门儿。
残阳把他周身涂成一色金黄。他伸出手臂,出神地欣赏着自己的皮肤。金黄的晖光从手臂上滑落下去,掉在高原上。一样的颜色。他想,我的肤色和高原一样。
豪迈的西风从长空飒然而至。他的衣襟和裤脚同时低唱起喑哑而粗犷的古歌。刹那间,他获得了人与天地自然、与遥远的初民时代那种无缝无隙的交合。是一种虚空又充实、疏朗又密集、渺小又雄大的感觉。
他不禁微微一笑。
然而,只那一笑,那难以言喻的快感消退了。渐渐塞满胸壑的,是无边的落寞,莫名的苍凉。竟然没有一只飞鸟,竟然没有一丛绿草。只有我,他想。我和高原。于是他又想,这落寞、这苍凉不仅仅属于我,还属于遗落在高原上的千年长史。
一千年。
畏惧盗寇的商贾们抛离了驼队踩出的丝绸古道。面对异族的武夫们丢弃了千里烽燧和兵刃甲胄。一路凄惶,簇拥着玉辇华盖,偏安向丰盈又富庶的南方。
南方,绿油油、软绵绵、滑腻腻的南方。没有强烈的紫外线辐射,没有弥漫天际的黄沙烟尘,没有冰,没有雪,没有能冻断狗尾巴的酷寒,有秀山丽水、丝竹管弦,有妖冶的蛾眉、婀娜的柳腰,有令人销魂的熏风、细雨……那叫人柔肠寸断的杏花春雨呵,竟把炎黄子民们孔武剽悍的魂魄和膂力一并溶化!而历史,却在某个迷惘的黄昏,被埋进深深的黄土。
有多厚的黄土,就有多厚的奥秘的高原,每一只彩陶罐、每柄青铜剑都会讲一个先民的故事给你听的。高原沉默了。陪伴它的,是一钩千年不沉的孤月。
唉,南方,南方。
他忽然想起了西方。当黄皮肤的汉子们由于贫血而变得面色苍白时,麦哲伦高傲的船队刚刚在这颗星球上画完一圈弧线。野心勃勃的哥伦布,正携着西班牙国王致中国皇帝的国书,横渡大西洋,惊喜地打量着近在咫尺的新大陆。真是一群好汉子。有了他们,西方才后来居上。他感到胸口有一团东西被揪得发疼。
他看到斯文·赫定、斯坦因、华尔纳们,正把成捆的经卷盗出敦煌,正把昭陵的宝马凿下石壁,而恭立一旁的黄种汉子,手里只有一杆能把自己打倒在地的烟枪!
他想喊。
他想站到最高的那架山梁上去,对着苍茫的穹隆嘶喊:
难道华夏民族所有的武士,都走进了始皇陵兵马俑的行列?
没有风。没有声息。高原沉默着。
一块没有精壮和血性汉子的土地是悲哀的。
他想起了他那些戴着立体声耳机、抱着六弦琴横穿斑马线的兄弟们。他们全都身条瘦长,脸色煞白,像一根根垂在瓜架上的丝瓜。他们要去参加这一年中的第367次家庭舞会吧?他们的迪斯科跳得真好,他们忧郁的歌声真动人。但,他们只从银幕上见过高原和黄土。他们不知道紫外线直射进皮肤和毛孔时的滋味,更不知道那黄土堆成的高原上埋着的古中国。
可那才是中国,那才叫中国。在病榻上呻吟了八百年,又被人凌辱了二百年的,不是真正的中国。真正的中国是闪着丝绸之光、敦煌之光,修筑起长城,开凿出运河,创造了道教,融合了佛教,同化了一支支异族入侵者的中国。
真正的中国是一条好汉。
这裸着青筋、露着傲骨的高原也是一条好汉。
他真想把那些成天只会怨天尤人的小白脸们都带到这里来,染他一身一脸的国色——黄帝、黄河、黄土高原的本色。让他们亲近一下泥土的淳朴和漠风的豪气。
他想,要使这片贫瘠的、失血过多的土地复苏过来,需要的是更强劲的肌肉,更坚硬的骨骼,更热的黄河一般湍急的血流;需要比麦哲伦和哥伦布们还勇健的如守护皇陵的武士俑那样的壮汉。
他想,我也该是这样的汉子。
他想,有了这样的男子汉,高原,这金子似的高原便不会死去。因为轩辕柏在这里扎着一根粗大的、深邃的根茎。
【赏析】
古老的中国,有过灿烂和辉煌,也有过屈辱和衰败,作为当今的国人,要以史为鉴,不忘国耻,奋发有为,强大我们的祖国。正如巴甫洛夫所说:“我无论做什么,始终在想着,只要我的精力允许我的话,我就要首先为我的祖国服务。”这样,祖国的昌盛,就指日可待了。列宁也说过:“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今天的我们,要固守我们的本色,立足本土,弘扬民族精神,让祖国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强林。
1.下列对于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开头将“他”的肤色、阳光的金色与高原的颜色融为一体,写出了天人合一的阔大境界,表达了“他”作为一个黄皮肤的中国人的骄傲,为下文进一步抒情做了铺垫。
B.“没有一只飞鸟”“没有一丛绿草”的描写,具有双重含义,实写高原的荒凉景色,虚写“他”的寂寞心情,形象地表现出了中国古老文明无人问津的悲哀。
C.作者讽刺当代城市青年“身条瘦长,脸色煞白,像一根根垂在瓜架上的丝瓜”,充满对“怨天尤人的小白脸”的鄙视,因为他们不具有武士应有的强壮和血性。
D.作者以“在病榻呻吟了八百年,又被人凌辱了二百年”形象地表现了近千年中国的衰败和懦弱;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唐朝以前中国繁盛和浓厚的文化气息,这才是作者心中真正的中国。
E.文章借“他”站在山梁上的遐想,将中国的历史与现实勾在一起,增强了纵深感,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壮美河山和深厚文化的热爱,具有很强的抒情性。
2.作者说高原是中国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3.作者在文中提到“南方”的用意是什么?
十八、七根火柴
王愿坚
天亮的时候,雨停了。
草地的气候就是怪,明明是月朗星稀的好天气,忽然一阵冷风吹来,浓云像从平地上冒出来的,霎时把天遮得严严的。接着,暴雨夹杂着栗子般大的冰雹,不分点地倾泻下来。
卢进勇从树丛里探出头来,四下里望了望。整个草地都沉浸在一片迷蒙的雨雾里,看不见人影,听不到人声;被暴雨冲洗过的荒草,像用梳子梳理过似的,光滑地躺倒在烂泥里,连路也给遮没了。天,还是阴沉沉的,偶尔还有几颗冰雹洒落下来,打在那浑浊的绿色水面上,溅起一撮撮浪花。他苦恼地叹了口气。因为小腿伤口发炎,他掉队了。两天来,他日夜赶路,原想在今天赶上大队的,却又碰上了这倒霉的暴雨,耽误了半个晚上。
他咒骂着这鬼天气,从树丛里钻出来,长长地伸了个懒腰。一阵凉风吹得他冷不丁地连打了几个寒颤。他这才发现衣服完全湿透了。
“要是有堆火烤,该多好啊!”他使劲绞着衣服,望着那顺着裤脚流下的水滴想道。他也知道这是妄想——不但是现在,就在他掉队的前一天,他们连里已经因为没有引火的东西而只好吃生干粮了。他下意识地把手插进裤袋里,意外地,手指触到了一点黏黏的东西。他心里一喜,连忙蹲下身,把裤袋翻过来。果然,在裤袋底部黏着一小撮青稞面粉;面粉被雨水一泡,成了稀糊了。他小心地把这些稀糊刮下来,居然有鸡蛋那么大的一团。他吝惜地捏着这块面团,心里不由得暗自庆幸:“幸亏昨天早晨没有发现它!”
已经一昼夜没有吃东西了,这会看见了可吃的东西,更觉得饿得难以忍受。为了不致一口吞下去,他把面团捏成了长条。正要把它送到嘴边,突然听见一声低低的叫声:
“同志——”
这声音那么微弱、低沉,就像从地底下发出来的。他略略愣了一下,便一瘸一拐地向着那声音走去。
卢进勇蹒跚地跨过两道水沟,来到一棵小树底下,才看清楚那个打招呼的人。他倚着树根半躺在那里,身子底下贮满了一汪浑浊的污水,看来他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有挪动了。他的脸色更是怕人,被雨打湿了的头发粘贴在前额上,雨水沿着头发、脸颊滴滴地流着。眼眶深深地塌陷下去,眼睛努力地闭着,只有腭下的喉结在一上一下地抖动,干裂的嘴唇一张一翕地发出低低的声音:“同志——同志——”
听见卢进勇的脚步声,那个同志吃力地张开眼睛,挣扎了一下,似乎想坐起来,但没有动得了。
卢进勇看着这情景,眼睛里像揉进了什么,一阵酸涩。在掉队的两天里,他这已经是第三次看见战友倒下来了。“一定是饿坏了!”他想,连忙抢上一步,搂住那个同志的肩膀,把那点青稞面递到那同志的嘴边说:“同志。快吃点吧!”
那同志抬起失神的眼睛,呆滞地望了卢进勇一眼。吃力地举起手推开他的胳膊,嘴唇翕动了好几下,齿缝里挤出了几个字:“不,没……没用了。”
卢进勇一时不知怎么好。他望着那张被寒风冷雨冻得乌青的脸,和那脸上挂着的雨滴,痛苦地想:“要是有一堆火,有一杯热水,也许他能活下去!”他抬起头,望望那雾蒙蒙的远处,随即拉住那同志的手腕说:“走,我扶你走吧!”
那同志闭着眼睛摇了摇头,没有回答,看来是在积攒着浑身的力量。好大一会,他忽然睁开了眼,右手指着自己的左腋窝,急急地说:“这……这里!”
卢进勇惶惑地把手插进那湿漉漉的衣服。他觉得那同志的胸口和衣服一样冰冷了,在左腋窝里,他摸出了一个硬硬的纸包,递到那个同志的手里。
那同志一只手抖抖索索地打开了纸包,那是一个党证,揭开党证,里面并排摆着一小堆火柴,干燥的火柴。红红的火柴头聚集在一起,正压在那朱红的印章的中心,像一簇火焰在跳。
“同志,你看着……”①那同志向卢进勇招招手,等他凑近了,便伸开一个僵直的手指,小心翼翼地一根根拨弄着火柴,口里小声数着:“一,二,三,四……”②
一共只有七根火柴,他却数了很长时间。数完了,又向卢进勇望了一眼,意思好像说:“看明白了?”
“是,看明白了!”卢进勇高兴地点点头,心想:“这下子可好办了!”他仿佛看见了一个通红的火堆,他正抱着这个同志偎依在火旁……③
就在这一瞬间,他发现那个同志的脸色好像舒展开来,眼睛里那死灰般的颜色忽然不见了,爆发着一种喜悦的光。那同志合拢了夹着火柴的党证,双手捧起,像擎着一只贮满水的碗一样。小心地放到卢进勇的手里,紧紧地把它连手握在一起,两眼直直地盯着卢进勇的脸。
“记住,这,这是,大家的!”他蓦地抽回手去,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用尽所有的力气举起手来,直指着正北方向:“好……好同志……你……你把它带给……”
话就在这里停住了。卢进勇觉得自己的臂弯猛然沉了下去!他的眼睛模糊了。远处的树、近处的草、那湿漉漉的衣服、那双紧闭的眼睛……一切都像整个草地一样,雾蒙蒙的;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它高高地擎着,像一只路标,笔直地指向长征部队前进的方向……
这以后的路,卢进勇走得特别快。天黑的时候,他追上了后卫部队。
在无边的暗夜里,一簇簇的篝火烧起来了。在风雨、在烂泥里跌滚了几天的战士们,围着这熊熊的野火谈笑着,湿透的衣服上冒着一层雾气,洋瓷碗里的野菜“嗞——嗞”地响着……
卢进勇悄悄走到后卫连指导员的身边。映着那闪闪跳动的火光,他用颤抖的手指打开了那个党证,把其余的六根火柴一根根递到指导员的手里,同时,以一种异样的声调在数着:
“一,二,三,四……”
【赏析】
无名战士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把自己精心保存的七根火柴郑重地托付给战友。火柴虽小,作者却赋予它深刻的意义,表现了红军战士对党的事业的无比忠诚。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文中对无名战士眼睛的描写有很多处,极其巧妙地刻画了无名战士这一英雄形象。茅盾先生曾高度评价《七根火柴》这篇小说:“全篇人物鲜明,故事的发展很紧凑。……正是无名战士这一形象使得这篇作品发生感人的力量。”
1.文章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自段的自然环境描写突出了茫茫草地的什么特点?烘托了卢进勇怎样的内心活动?
2.文中的①②③处省略号的作用分别是:
①。
②。
③。
3.无名战士牺牲时,作者写卢进勇“眼睛模糊了”,远近的景物都看不清楚了,“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它高高地擎着”。既说“模糊”又说“清晰”这不矛盾吗?为什么?
4.“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它高高地擎着,像一只路标,笔直地指向长征部队前进的方向……”这句话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含义?
十九、生死攸关的烛光
佚名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法国第厄普市有一位家庭妇女,人称伯瑙德夫人。她的丈夫被德军俘虏了,留下两个幼小的儿女:十二岁的雅克和十岁的杰奎琳。为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这母子三人都参加了当时的秘密情报工作,投身到为祖国解放的光荣斗争行列。
每周的星期四晚上,一位法国农民装扮的人便送来一个小小的金属管,里面装着地下工作人员搜集到的绝密情报。伯瑙德夫人的任务就是保证把它安全藏好,直至盟军派人前来取走。为了把情报藏好,伯瑙德夫人想了许多办法,她先是把金属管藏在一把椅子的横档中,以后又把它放在盛着剩汤的铁锅内。尽管他们安全地躲过了好几次德军的突然搜查,但伯瑙德夫人始终感到放心不下。最后,她终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办法——把装着情报的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外面小心地用蜡封好,然后把蜡烛插在一个金属烛台上。由于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几次严密的搜查。
一天晚上,屋里闯进了三个德国军官,其中一个是本地区情报部的官员。他们坐下后,一个少校军官从口袋中掏出一张揉皱的纸就着黯淡的灯光吃力地阅读起来。这时,那位情报部的中尉顺手拿过藏有情报的蜡烛,点燃后放到长官面前。情况是危急的。伯瑙德夫人知道,蜡烛点燃到铁管处就会自动熄灭,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将告结束。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儿女,急忙从厨房中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
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但是,轻松的心情没有持续多久,那位中尉又把冒着青烟的烛芯重新点燃,“晚上这么黑,多点支小蜡烛也好嘛。”他说。烛光摇曳着,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为这房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伯瑙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都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一旦这个情报中转站暴露,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这时候,小儿子雅克慢慢地站起来,“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说着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去,房子顿时暗下来了。中尉快步赶上前,厉声喝着:“你不用灯就不行吗?”一伸手把烛台夺回。
孩子是懂事的,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但在斗争的最后阶段,自己必须在场。他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待最后的时刻。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突然,小女儿杰奎琳娇声地对德国人说道:“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少校瞧了瞧这位可爱的小姑娘,一把拉她到身边,用亲切的声音说:“当然可以。我家也有一个你这样年纪的小女儿。来,我给你讲讲我的路易莎好吗?”杰奎琳仰起小脸,高兴地说:“那太好了!不过……,司令官先生,今晚我的头很痛,我想睡觉了,下次您再给我讲好吗?”“当然可以,小姑娘。”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阶梯时,蜡烛熄灭了。
【赏析】
伯瑙德及儿女为了保护那藏有绝密情报的蜡烛,三人冷静地周旋于三个德寇之间,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他们的机智勇敢,最终使情况转危为安。而十二岁的雅克和十岁的杰奎琳,小小年纪,已经心系祖国,愿为祖国解放而斗争的高尚品格,永远留在我们心中。文章善于进行心理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杰奎琳的机智勇敢,母亲的镇定自若,临危不惧,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1.“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厄运”在文中具体是指: ① ________ ② _________
2.“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 把这反问句改为陈述句是:__________________联系上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用反问句而不用陈述句。
3.“伯瑙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这句话分别运用了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伯瑙德夫人此时既又的复杂心理。其中比喻句写出了德军的。
4.用简洁的话概括那天晚上母子三人为了保护秘密情报所采取的行动(每条横线限填4个字的短语)。
伯诺瑙德夫人:,;小儿子雅克,;女儿杰奎琳,。
5.母子三人保护秘密情报所采取的行动表现出她们、、___________的优秀品质。(每条横线各填两个字)
二十、有书赶快读
邓拓
我有许多书,没有好好读;有的刚读完还记得清楚,过些日子又忘了;偶然要用,还要临时翻阅,自己常常觉得可笑。
这种情形别人不了解,总以为我有什么读书的秘诀,不肯告人。其实我的确什么秘诀也没有。把真相坦白地告诉读者,还有一些人仍然不相信。几个学校的青年同学来信约我去讲读书的经验,我很惭愧不能答应他们的请求。昨天到书店门市部走走,遇见几位同学,不客气地拉住我,说要“聊一聊”。我们终于就目前读书的问题聊了一阵子。
看来他们都在找书读,而以找不到自己需要的书籍为苦。我们的话题就从这里展开了。
有书的人不一定读书,没有书的人却到处找书读,这是多么不合理的现象!然而,这又是很自然的现象。因为没有书的人如果不向别人借书,不到图书馆借书,也不来书店门市部看书,那就简直毫无办法;而有书的人,总觉得书已经属于自己所有,随时都可以读,满不在乎,反倒不急于读书或者不想读书了。这种现象不是人人都能遇见的吗?
大家也许还记得,以前报纸介绍过宋代苏东坡写的《李氏山房藏书记》和清代袁枚写的《黄生借书说》这两篇文章吧。我们要学习古代读书人的勤奋精神,千万不要藏着一大堆书而不加以利用。
我想在这里向大家介绍另一个故事。明代有一部笔记,名为《泽山杂记》,不知作者是谁。这部笔记中叙述了明代洪武年间的一位御史大夫景清的事迹。景清与方孝孺齐名,为反对永乐政变而同时殉难的明代杰出人物。他在青年时代,勤奋读书,过目不忘,为同辈之冠。据载:“景清倜傥尚大节,领乡荐,游国学。时同舍生有秘书,请求而不与。固请,约明旦即还书。生旦往索。曰:吾不知何书,亦未假书于汝。生忿讼于祭酒。清即持所假书,往见,曰:此清灯窗所业书。即诵辄卷。祭酒问生,生不能诵一词。祭酒叱生退。清出,即以书还生,曰:吾以子珍秘太甚,特此相戏耳。”
像景清这样勤学强记的人,实在难得。但是正因为他自己没有秘本,而如饥如渴地想读同舍朋友的秘本,所以他特别努力,只用一夜的工夫,就能背诵全书。反之,他的同舍朋友虽然藏有秘本,却没有读它,所以经不起考问。显然,景清的目的是要警告他的朋友,要朋友注意利用书籍,不要死死地藏书不用,而不是想要强占他朋友的秘本。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得到什么体会呢?我以为,最重要的体会是:有书就要赶快读,不论是自己的书,或是借别人的书。即便有些书籍本头太大,内容很多,无法全读,起码也应该扼要地翻阅一遍,知道它的内容,以免将来要用,临时“抓瞎”。
清代的一位著名学者包世臣,留下一些名言,对我们理解这个问题也很有启发。他曾经写过许多对联,一直流传至今。其中有一副对联,我忘了他写的上联,只记得下联是:“补读平生未见书。”这一句给我的印象特别深。还有一副对联,我也只记得下联,他写道:“闭户遍读家藏书。”这一句同样使我受到很大的鼓励。后面这一句似乎不是包世臣自己的,而是宋代陆放翁的诗句。
古人每到书多的时候,往往也有了相当的地位,正如袁枚说过:“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这不能不引起认真的读书人的警惕,他们时常写下许多座右铭、对联之类以鞭策自己,生怕一天到晚忙忙碌碌,什么书也没有读。以古喻今,那么,我们现在就更要趁着年轻的时候,抓紧机会,赶快读书。
有的青年同学认为,景清能够读到秘本,真“带劲”,我们可惜没有什么秘本可读,这怎么办呢?其实,古人所谓秘本,内容并不稀奇,我们现在的图书馆拥有成千成万的历代秘笈珍本,如果你需要,就可以借来阅读。何况古人所谓秘本,有许多现在都已经大量翻印了,很容易买到手,又有什么稀奇呢?更重要的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革命经典著作,人人都可以读到,这个条件实在太好了,古人又怎么能够比得了我们呢?
最后,我奉劝青年朋友们,你们手上哪怕只有几本政治理论和科学研究的书籍,也要赶快先把它们读得烂熟。因为它们所包括的知识内容,是非常丰富的。这些是最重要的基础知识。只有让自己的基础打好了,将来读其他参考书才能够做到多多益善。如果现在丢开这些基本的书籍不认真苦读,一心想找秘本,只恐望梅止渴,无济于事。一句话,我认为你们现在手上已经有书,希望你们赶快读吧。
【赏析】
邓拓在文章中说:“有书的人不一定读书,没有书的人却到处找书读。”读书的人大概都有这样的一种体会:越是自己买的书,因为是自己的了,读起来方便,不必着急,先搁那儿吧。谁想这么一搁就是一月俩月、一年两年。如果不是专门收藏的话,拥有这部书的意义何在呢?虽然文章中举的例子有点特别,但现实生活中,自己有书而不读的现象实在太多了。我们且戒,且戒。
1.作者引用的《泽山杂记》中的故事运用了______和_______的论证方法,论证了“有书赶快读”的观点。
2.请写出一则关于读书的中外格言警句。
3.“书非借不能读也”是下面哪篇文章的中心论点?( )
A.《李氏山房藏书记》 B.《黄生借书说》
4.无书者借书读,且往往借书读比读自己的书事半功倍,你有这种体会吗?请写出来。
附答案
一、破碎的美丽
1.自然、人生或灵魂(大意正确即可)。
2.示例:作者认为我们可以从“月缺”联想到“月圆”的美丽,从中品味难以诉说的悲欢离合,感受其中永恒的感伤和无限的苍凉,这也是一种美。(点明美的原因,结合具体内容阐述)
3.示例1:我选择第①句。这个句子借助花的美就在于破碎的事例,巧妙地点明中心,语言生动形象,很有感染力。
示例2:我选择第②句。这个句子连用两个反问句,告诉我们要体会生活的美好,对生活心存感激,深化了文章中心。 (结合句子内容和特点阐述)
4.示例1:我永远忘不了梵高在《自画像》中逼视我们心灵的眼神。他是一个不能为世俗理解的画家,是一个用画笔袒露胸襟的天才。他用灿烂的金黄色渲染火一般的激情,用漩涡般流动的天空暗示内心的躁动。他留给自己的是不幸的人生,留给世界的是永恒的美丽。
示例2:雅典奥运会男子单杠决赛中,涅莫夫行云流水般的动作技惊四座。他征服了观众,却征服不了裁判。不公正的得分,引来了全场观众的愤怒。长达八分钟不满的嘘声像爱琴海的波浪淹没了赛场。此时,他重回赛场,面向观众深情地鞠躬,请求观众保持冷静。他的金牌梦破碎了,但他用宽容展现了体育之美,展现了比天空更广阔的心灵。
二、永久的悔
1.一直生活在贫困中;日夜思念,盼望儿子归来。
2.(“懵懵懂懂”)→(“理解不深刻”)→“逐渐理解了”→(“暗下决心”)→立下誓言→(“迎养母亲”)
3.C 4.C
三、我的母亲
1.B
2.作者这样详细叙写,突出了这张椅子不安稳、不便利、不卫生、不清静,体现坐在上面的不舒服;还进一层写出了母亲从“我”小时候到她逝世前数月始终坐在这样一张椅子上,可见她为了操持这个家付出了多大的牺牲。
3.(1)从内容角度(运用反复的修辞方法)主要为了突出母亲对“我”生活上很慈爱,对“我”为人处世、学习上很严厉;也突出母亲在生活的重压下坚强、隐忍,善于交涉。
(2)从结构角度前后呼应,更突出这样的母亲形象在“我”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影像。
4.原文中的语句更妥当。要点:主要围绕母亲承担起了父亲的一切职责,她首先要像一位父亲那样挑起生活的重担,与此同时流露出母亲的慈爱。作者这样表述更多地表达了他对母亲的崇敬之情,深切感受到母亲作为一家之主的艰辛。
5.要点:(1)敬佩母亲那么多年还是一如既往的严肃并慈爱。(2)伤感母亲年华逝去,已衰老了。
四、送报的少年
1.开端:放暑假的时候 发展:七月下旬的一天 高潮与结局:转眼到了八月底
2.今天报上刊登了高考录取分数线!
3.对比,通过对比,突出了送报少年既有抱负又懂事的特点。
4.这位少年真不简单,原来坚持每天替父亲送报的竟然是被北京大学录取的大学生,这么勤劳又有抱负的少年真是让人敬佩。(只要想像合理即可)
5.以“少年”为题,不仅指的是送报少年;更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做一个像送报少年一样既懂事又有抱负的人。
五、我妈和蒋美丽
1.“蒋美丽”。寄予了她对“我”的隐隐期望,更因为她想被叫做“美丽的妈妈”。
2.就是向她高歌“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从反面展现了母亲对作者的期望,希望作者长大后有新的、不一样的生活。
3.喜欢。平等交往,彼此尊重。不喜欢,过于随便。(意思对即可)
六、人生马拉松
1.“我”常年坚持跑马拉松,但是如此长距离的还没有跑过,引出下文,同时也为下文跑完全程的艰难做铺垫,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描写。交代了“我”后来不断超越他人的秘诀,体现了“我”永不服输的精神。
3.首先是照应题目。其次,作为例证证明人生就像一场马拉松。再次,正是这场马拉松使“我”悟出了人生的道理,引出下文“我”正站在文学的起跑线上,使文章生动具体,又深化了主题。
七、香椿
1.示例:一个“喷”字,有动感,与前面的“冒’字相照应,形象地写出了香椿芽生长速度极快的特点,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嫩香椿芽的喜爱之情。
2.示例:香椿只是给予,从不索取。父母默默奉献,勇于担当,椿树的品格与父母是相同的,所以作者说:“椿树是父亲,椿树也是母亲。”
3.运用了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椿树忍辱负重、无私奉献的品质;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使作者的感情表达更强烈。
4.示例一:香椿的嫩芽被掐了又长,长了又掐,父母如同香椿一样,默默忍受,无私奉献,可怜天下父母心!父爱、母爱是世界上最纯洁、最崇高、最伟大的爱。
示例二:父母为子女的成长默默担当,无私奉献,他们对子女的不断索取无怨无悔,我们要常怀感恩之心,敬畏之情,努力学习,长大后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材,回报父母,回报社会。
示例三:父母对子女的爱是博大无私的,而我们很多时候太不珍惜这种爱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把父母对儿女的奉献看作是应尽的义务,是理所当然的,思想上不上进,学习不努力,辜负了父母的一片好心。
八、宁静的野鸭湖
1.180亩的天生坝水库由于源头工厂的污水大量排入,水体受到严重污染,湖中杂草丛生,浮萍盖湖,虻虫成片,臭气熏天。
2.(1)人类应该放弃支配自然的权力,与自然和谐相处。(2)敞开胸怀,去接纳无数的生命。(3)开发和建设要把环境治理和保护放在首位。(4)制止污染、损害自然环境的行为。
3.提示:可列举古今中外人类因破坏环境、恶待其他生命而引发灾难、遭受惩罚的事例,写出分析。(如人类是世界万物中平等的一员,不应妄自尊大,对其他生命应尊重,与之和谐相处,否则将遭到报复和惩罚)
九、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1.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2.道理论证(引证法也可)。
示例:①我们应该不虚度一生,应该能够说:“我已经做了我能做的事。”(居里夫人)
②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列夫·托尔斯泰)
3.示例:即一个人树立了自己人生的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就不会因迷茫而浮躁,因空虚而无措。
(答案中体现“理想、目标”“奋斗”等字样,语句通顺,表意清晰即可)
4.示例:青少年是人生的初始,它不仅仅是属于自己的,更是属于社会、属于家庭的;青少年要为自己、家庭和社会的将来努力拼搏,而沉迷网络,虚度光阴是对自己人生的一种不负责任。
十、生命之芯
1.具体指作物的果实。寓意:作物的梦想、纯粹的使命、灵魂。
2.由十分喜爱到痛惜不已,到充满敬意。
3.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葡萄落叶比作不能飞的蝴蝶,形象而生动地写出了葡萄落叶的形态,表达了作者对葡萄落叶失去生命的惋惜之情。
十一、大山与小溪的对话
1.大山高大威严,蒙昧无知,盲目自大,看不惯新生的富有活力的事物,它象征了守旧与僵化的力量;小溪活泼好动,乐观开朗,热爱生活,乐于奉献,象征着自由和进取的精神。
2.人类只有积极进取,努力为社会做出贡献,生命才有意义;如果僵化守旧、故步自封,就等于死亡。
3.用“湖”的一成不变与“小溪”的快乐自由形成对比,突出小溪的生命价值。
4.本文通篇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将深刻的人生哲理寄寓于大山与小溪的对话中,构思巧妙,行文活泼,富于趣味性和表现力。
十二、人生如下棋
1.B C D A
2.技术 心态 心态 技术 赢 得失,有得必有失,有失才有得
3.你三分之二的棋子是在前三分之一的时间内失去的。这期间你走棋不假思索,拿起来就走,失了也不觉得可惜。
4.人生处世和下棋对弈一样需要有良好的心态,下棋要想赢棋,人生要想成功都需要经验和技术;人生每走一步都要和下棋一样“想清楚再走,”只有目的明确,懂得舍取拼搏之人才能笑到最后 下棋可以悔棋,可以重新下,但是人生只有一次,走错一步即使后悔也没用,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无法如棋局般重新来过,之前一旦“走错”太多就尘埃落定
十三、人生的境界
1.B(应该是“与其他任何个人的都不完全相同”)
2.B (A项应是“凭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没有任何意义或很少意义”,C项应是“可能了解社会的存在”,D项应是“研究宇宙的人不一定就是有天地境界的人”)
3.D(强加因果,“所以”前后不能构成因果关系)
十四、我的世界观(节选)
1.C
2.B(原文中并没有说“过于严肃地对待自己和别人是错误的”)
3.①叔本华的话;②这种体会;③把安逸和快乐看作是生活的目的。
4.①每一个人的行动,不仅受着外界的强迫,而且还要适应内心的必然。
②在内容上,巧妙地转入到对人生中需要具有宽容、幽默等人生观的论述上;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领起下文的作用。
十五、锦鸡、兔子、猴子、象吃果图
1.“我的功劳真不小啊!现在该我享受了。”“但是锦鸡和猴子只顾自己吃,不理它们。”
体现了锦鸡只想到自己,而不在乎别人的感受的自私心理。
2.团结的重要性,要珍惜劳动果实,人不能太自私。
3.只要能为别人着想,团结友爱,就一定能做好每一件事情。
十六、峭壁上那棵酸枣树
1.酸枣树生长在峭崖壁缝上的一捧贫瘠的泥土;受到风雨、云雾、霜雪、雷电的欺压。
2.它明知道自己成不了栋梁高树,却还是努力地生长着;它明知道自己不可能荫庇四邻,却还是努力地茂盛着。
3.“雄鹰”指酸枣树的种子。 “风景”指故乡峭壁上的酸枣树。 “灵魂”指小酸枣。
4.顽强、刚硬、忠诚、无私,永不妥协地进取精神。
十七、高原,我的中国色
1.AD(B“无人问津”错;C“城市青年”以偏概全;E“对壮美河山……热爱”与文意不符)
2.因为“裸着青筋、露着傲骨”的高原不仅蕴藏着中国古代文明,更象征着中华民族不屈的刚毅性格。
3.南方:表面上是指历史上统治者在外族侵略时软弱无能、偏安南方,以求自保,实际上是指丧失民族尊严,缺乏傲气、傲骨的精神状态,它与北方高原的粗犷、深厚,裸着青筋露着傲骨风貌形成对比。
十八、七根火柴
1.突出了茫茫草地气候变化异常、暴雨时作、遍地潮湿的特点。第二自然段做客观描写,第三自然段通过卢进勇的观察和感受来描写自然环境。烘托了卢进勇苦恼、着急和盼火的内心活动。
2.①说话声音的断断续续 ②列举的省略 ③语意的省略
3.不矛盾。“模糊”是对失去战友的悲痛,“清晰”是对烈士精神的敬仰。
4.比喻;无名战士指明了寻找前方部队的方向,指明了长征前进的方向,也指明了革命胜利的方向。
十九、生死攸关的烛光
1.①蜡烛的秘密被暴露,秘密情报站将告结束 ②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将告结束
2.你可以不用蜡烛。 因为用反问句能表现出德军的粗暴(凶狠、凶恶)
3.夸张 紧张(担忧、惧怕) 憎恨(仇恨) 凶恶。
4.借口搬柴 端走烛台 取出油灯 吹熄蜡烛 推说睡觉 拿走蜡烛
5.机智 勇敢(英勇) 镇定(沉着)
二十、有书赶快读
1.事例论证 正反对比论证。
2.示例:读书破万卷同,下笔如有神。(杜甫)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没有翅膀。(高尔基)
3.B
4.示例:无书者渴望了解书中内容,因而想尽千方百计去借。借来了怕人催着要还,于是抓紧时间读以便及时归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