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多年稳定跟学生合作,只要把自己的命运交给学生(允许学生的事情影响到自己的生命),用不了三年,纪律问题自然就消失。但如果我有目的,比如是教学的目的,或者我想让学生变得与我理想之中的他们一样,我就无法把自己的命运全部交给学生,而学生在无意识之中也会感到我的不真实,所以他们就不会接受我。好想我的目的战争我与学生的之间,把我们隔开。反而,如果我没有了目的,而百分百地信任学生,他们就会感到我的真实。这就是问什么有目的的教育起不到作用。学生只能接受我们整个人,不可能只接受我们想给他们听的话。——卢安克
由此引申到生活中的各个关系,似乎是同样的道理,比如,运用在和爱人的沟通中,如果我们是带有目的地沟通,他的灵魂一定会感受到了我的目的性,而让彼此的公平坦诚打折扣,如果彼此没有完全的敞开,足够的坦诚,又谈何沟通,又谈何沟通效果?
比如,运用在和孩子的关系中,只要我把自己的命运交给孩子(特指允许孩子的事情影响到自己的生命),用不了多久,孩子在我们眼中的问题自然消失。但是我们如果有目的地打造我们的孩子,比如让他积极主动地写作业,或者想把他打造成我们理想中的样子,我们就是愚蠢地高估了自己的生命而低估了孩子自己的生命,孩子的灵魂自然也会对我们的低估行为而愤愤不平,他们怎么可能还愿意去按我们的指令目的去做,当然,在父母面前,孩子是弱者,在强压下他们的身体唯唯诺诺地照做了,那么,他们的心,他们的灵魂一定在朝向另一个方向,这样的事件越多,我们从小让孩子锻炼身心分离的机会越多,而孩子天生身心灵是合一的,我们是多么地残酷呢?!如果我们放下我们的目的,放下我们的期待,百分百地去信任孩子,去体验彼此生命的真实,让爱的管道畅通无阻,一切问题还是问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