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写、写、写,写得出名角“大老板”吗?---读《聂鑫森短篇小说鉴赏》有感

图片发自简书App

聂鑫森在上世纪60年代写诗歌成名,且产量非常之多。

他的朋友曾经写过一个段子,甲和乙在聊天,甲对乙说:聂鑫森的诗歌到处都是,随便翻开一本文学杂志都可以找到他的诗作。

乙不信,随即背来一大堆文学杂志,果然每一本杂志上面都能找到聂鑫森的作品,唯一有一本没出现他的诗歌,却在下期预告中有他的名字。

诗歌成名之后,聂鑫森便开始写小说,尤其擅长短篇。

他出生于湖南湘潭,与我相隔非常之近,很惭愧,之前居然不知道他。

聂鑫森文学功底深厚,三岁开始背唐诗,五岁学习诗词韵律,上初中就已经在当地日报发表散文,有幸遇到一位喜欢写诗和文章的语文老师,对他走上文学道路产生了巨大影响。

他的短篇很有旧时古巷韵味,胡同中的老房子、青苔石路、深掩的大门,唱戏的班子、泼墨的画家等等。他描写人物的动作和语言精练而有活力,读之,场景与人似乎活生生站在面前;读完,又深感回味。

他的文章里充满了浓郁的中国国情和近代社会的各种文化知识,让你不经意便进入到传统的文化意境中。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有一篇名为《大老板》的短篇小说,不但被国内《读者》等多种杂志转载,还被翻译成几国的文字发表到国外刊物上。

这篇短文仅几千字,首先说了“老板”这个词的由来,古代官方铸造的铜钱,质纯量足,被称之为“老官板”。

后人便把能主宰某部经济命脉的人称之为老板,尤其在旧时,戏班子中的当家名角,更是被称之为“大老板”。

文中对戏班各位大、小老板们的各种扮相、唱功、戏名都有专业的介绍,对于武生、老生、小生也各有解释。

特别是我知晓多年的压轴戏原来并不是最后出来压轴的,戏里的“压轴”是被排在整场戏的倒数第二位,排最后一场的戏则叫大轴戏,那才是整场演出最精彩的,唱功最好,最受欢迎的“大老板”这时才会粉墨登场。

先不说人物怎样的生动活泼,我便已经普及了旧时戏班唱戏的一些常识,也难怪这篇极短的小说会被翻译成多种文字流传到国外,对想了解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来说,描写社会各阶层的文章确实是个很好的渠道。

图片发自简书App


还有《头上是一片宁静的蓝天》,也是一篇短小说,比《大老板》更短,写两位风筝人卖风筝。

一位风筝人的风筝虽然粗制滥造,但卖价便宜,在大肆叫卖中很快把手中风筝卖完。

另一位风筝人有着祖传下来的手艺,他的风筝虽然做工精细,品质优良,却因价高和卖风筝人的低调安静而无人问津。

出乎意料的是,众人在知道风筝品质后争相购买好风筝,但有着祖传手艺的风筝人当着买风筝人的面把风筝全部放飞,然后当场剪掉手中还牵着一把风筝的丝线。

结局韵味深长,对祖传风筝人最后宁愿把全部风筝放飞也不愿卖钱的做法,恐怕各有各说。但我关注的却是整篇文章中对祖传风筝的描写:

竹骨儿是耐性剖的,用砂纸细细的打磨了几遍,闪着柔润的光;素白的纸糊得很贴展,模样儿有蜻蜓、蝴蝶……翅膀上装了会转动的风笛,顺着风儿一抛,眨眼便化做一个小小的白点,在高远的蓝天上飘闪。

只有当作者了解、研究、观察到了风筝的特性,才能把风筝描写得如此到位和精彩。

那些努力每日专注在练习写、写、写有作家梦想的人,如果不注重学习、吸收和观察社会人文和各类文化知识,顶多只能把文章写通顺,却不会有如聂鑫森文章般深刻的内涵和影响力。

记得木心也曾说过,如果没有历史和哲学的底蕴,作家写出来的文章是没有深度也行不远的。

不光如此,进入自媒体时代的作家更要融入经济学和心理学等知识,李笑来出了一本畅销书后即说,幸亏小时候我有统计学和编程的功底!

当作家不光要写,还要学这么多,希望没吓到你,其实我的本意也就是输出需要输入,只要不停下读书就好。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