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有个学生妈妈跟我联系,大意是,最近刚刚生了二胎,经历老大比较叛逆,作业拖拉,希望我能帮忙多“看紧”老大。
之前孩子的爸爸也找过我,但没提有二胎的事,说孩子叛逆,作业拖拉,当时的用词是让我“多给孩子找些麻烦”,让她打起精神来。当时,我就感觉。这样的思维方式肯定会引起亲子矛盾,我试图引导家长在亲子关系上多些思考和改变。家长依旧强调是要我“严”。中途有一些相互的认知不同,于是不了了之。
事后,我跟孩子聊天,跟她说了做作业速度要加快,做完了可以轻松做自己喜欢的事。她表示会努力,事情也就告一段落了。
再次提起,又知道了其中的缘由,我找了另外一个方向。
第二天,我找来孩子,没有提爸爸妈妈讲的,她做得不好的地方。而是跟她聊起了她的妹妹,问她妹妹可爱吗?她有没有抱过妹妹,接着顺势告诉她,现在当姐姐了,要给妹妹做个好榜样。还跟她说,昨天妈妈给老师打了电话,因为生了妹妹了,能够陪她的时间变少了,妈妈问老师,要怎么办?我告诉她,老师给妈妈出了主意,现在妈妈刚生完宝宝,身体虚弱,主要照顾妹妹。让爸爸来帮她,在学习上,有什么不懂的可以告诉爸爸,爸爸负责想办法和她一起解决。还跟她说,昨天商量出来的第一个帮助她的方案是,回到家后,可以先玩十五分钟,然后开始做作业,做了三十分钟后,休息十五分钟,再做三十分钟作业。我问她这样的方法可以吗?她说,可以。也告诉她如果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需要老师帮忙的,也可以来找老师。孩子点点头,开心地答应了。
跟孩子聊完后,我再给孩子的妈妈留言。告诉她我和孩子谈话的内容。同时也跟她讲了,要让孩子不起逆反心理,得让她觉得,家长是她坚强的后盾,不管遇到什么事情,爸爸妈妈会和她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指责她,要求她。当孩子没有归属感,安全感的时候,她就会长出“刺”来,“自我保护”。我们需要做的是孩子的盟友,协助她一起解决困难。而不是做一个判官。 这个孩子在学习上,是有些困难的,加上本来她平时就有畏难的情绪,如果只是一味地“施压”,而没有给予关怀和帮助,孩子只会更加叛逆,不服从管教。我希望家长能够配合我给孩子讲的善意的谎言,把它落实下来,变成真的。
孩子的妈妈后来回复了,表示了感谢,也觉得之前做得不好,表示会改进。
希望这次调解真的有效,孩子的爸爸妈妈能够转变思想,改变做法,有真正的效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