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无故,玉不离身。
孔子曰:君子比德于玉。在中华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中,玉石似乎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之一,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君子如玉”中的“玉”说的到底是什么?
1
在新旧石器时代,石头作为一种生存工具,标志着原始人类的开化和文明的发展。逐渐地,人类的工具开始形式和类别多样化,陶瓷、金属在生活劳作中普及开来,而最开始的石器,则演变成一种参与到人类生活中的图腾和符号,寄托其对祖先的敬仰和对幸福生活的向阳追求。
玉石由此开始了东方文化之旅,成为人们以物言志的载体之一。
2
古人认为玉有“五德”。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孔子言:“君子比德于玉”。君王无德,不可陪葬玉器。
玉石以其独有的特质――温润、纹理、声色、硬度等,代表着儒家思想中所推崇的“仁”、“义”、“智”、“勇”、“洁”。而在清代以前所说的“玉”,主要指的是新疆的和田软玉。
随着大清帝国的崛起,周边的小国纷纷开始向大清皇帝进贡以求安宁和平或庇护,这时,缅甸国进贡的一种珍稀宝石获得了清王朝妃嫔们的青睐――这种宝石与和田玉的特性极其相似,却更加五彩斑斓,色泽温润,由于颜色和翡翠鸟一样多彩,便被称为“翡翠”――这便是现在我们所说的硬玉。
清朝慈禧尤爱翡翠,甚至在当时掀起了人人皆以佩戴翡翠为荣。这个时候,佩玉已经不再只象征君子有“德”,更成为了一种贵族身份的象征,女子佩玉,也增添了不少典雅魅力。
3
玉石作为文化载体之一,它被制成挂件、手串、吊坠、玉佩等给人佩戴,同时,也有很多吉祥寓意的题材被雕刻成玉雕摆件,作为镇宅之宝,驱邪招财。
玉雕经典的题材有佛公、观音、如意、花鸟鱼虫、山水田园等,主要用以寓意吉祥,或托物言志。
当然还有我们经常说的“金玉良缘”,金和玉的结合古来有之,一般用来象征着美满幸福的婚姻。
4
玉石来自时光之美。它是一种珍稀矿石,在地底下埋藏了亿万年光阴,一朝得见天颜,自然被人们趋之若鹜。
只是矿石属于不可再生资源,玉石的过度开采也意味着它的愈加珍贵和稀少。于是,各种各样的替代品也开始争相亮相。
南红被称为“赤玉”,以四川凉山和云南保山最为出名,而其中,保山南红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珍贵存在;
“南阳玉”也被称为“独山玉”,主要产于河南南阳独山,是一种重要的玉雕材料;
“青海玉”也被称为“昆仑玉”,产自昆仑山一带,经常被不法商人作为和田软玉的替代品;
还有俄罗斯碧玉、“玉化”的玉髓、砗磲、方解石玉等等……他们的整体价值均不如翡翠和和田玉,但也开始逐渐增值,作为替代品被用来销售流通。
5
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其实也算是东西方文化的一种差异。
玉石和钻石其实象征的是东西方文化的典型差异。我们中国人信奉“中庸之道”,似乎注重感性思维,所以玉石的切工雕琢讲究圆润周到,而西方人讲究罗辑思维,因此钻石的切工讲究“八心八箭”才为完美。
6
再往深里想,钻石被切割成无数个小粒,只能凸显出玉石的更为温润有泽,是不是也无形中彰显了我们的“强国色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