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制片人的下跪,我才知道了《百鸟朝凤》,习惯性的去豆瓣电影看评分。8.2分?这算是一个相当高的分数,可仔细一看下面的评论,两极分化实在是有些明显。纠结之余,还是决定自己去影院看看。
将近两个小时的电影,观影过程算不得享受。死亡,没落,悲愤,凄凉......这些情感透过银幕传递出来,观众席安静极了。片中,焦三爷坚守百鸟朝凤只能吹给德高望重之人,这首曲子在一代徒弟中也只能传给一人,这是唢呐匠的规矩,几百年就是这样传承下来的。影片最后,焦三爷走远,灯光亮起,我心中升起一个疑问:我们需要这样的坚持吗?
豆瓣里对《百鸟朝凤》剧情简介里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影片表现了在社会变革、民心浮躁的年代里,新老两代唢呐艺人为了信念的坚守所产生的真挚的师徒情、父子情、兄弟情。”这句话把唢呐的没落归于社会浮躁,可是我看到的却是在时代更迭之时唢呐匠的固执死板才造成了片中没落的结尾。
首先,百鸟朝凤这只曲子只能在德高望重的人的葬礼上才能吹响,若德行有亏,给再多钱唢呐匠也不会吹。这条规矩,直接导致了片中一个镇子的人,十几年间只听到过一次百鸟朝凤。更多人,连百鸟朝凤是什么都不清楚。如果民众都没有机会听到唢呐的美妙,为何还要强迫大家为其喝彩。
再者,百鸟朝凤这只曲子也只能传给一个人。片中,年事已高的焦三爷从徒弟中选择了人品好定力高的少年游天鸣。师徒两人年龄相差四、五十岁,也就是在四五十年间里,一个镇子也只能有一个人会吹该曲子。会的人少不说,这样的传承也需要一个理想的状态。如果师父还未来得及传授就出了什么意外,恐怕这个镇子从此再也不会有人听到百鸟朝凤了。
一代代唢呐匠人传承着界内的规矩,坚守着这些传统,并以此为最高荣耀,即便这些规矩并不是那么有利于唢呐艺术的发展壮大。这让我想到了大清朝的闭关锁国。我们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无需同外国互通有无。于是,我们关起国门,自给自足,自娱自乐。最终结果怎样,历史早已给出答案,同时也指明了方向。可是,直到影片的结尾,我也只看到了坚守的悲壮和对时代的指责,未见对内的反思,更谈不上自内的改变。
除此之外,影片中天鸣最开始被逼学习唢呐是为了圆父亲的梦想,坚持学唢呐的理由是为了父亲的面子为了光宗耀祖,父亲也有权通过打骂孩子的方式逼师傅收徒。这些都是天鸣学有所成的前提,我们也要坚持吗?如果现在,孩子可以自我选择道路,家暴可以报警,难道我们也要去责备世风变了?
感慨一句世风日下,人心浮躁,这真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想当初,80后90后在被随便贴上某类标签的同时,被鄙视被感慨,人们觉得这群孩子太浮躁没担当。今天,这群人已经二三十岁,成为了主要生产力,这个社会也并没有被毁掉,这个时代一如既往向前发展。
时代更迭必然伴随着新事物的出现,旧事物的消失。在这个过程中,我想,最重要的不是一味固守旧物讽刺当下,而是自我反思,随时代进步。
不是所有的坚持都值得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