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陈丹青的《退步集》就像是快速的浏览了作者大半生的生活和经历,与其说是读书,倒不如说在看一部电影,一部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电影,没有任何娇柔做作、没有任何商业元素、也没有各种花里胡哨的外衣。主人公作为电影的主角,没有任何负担的本色出演,不用担心票房的高低,电影里他还是那个真实的他。
照例、在正式读《退步集》之前简单的了解了一下它的作者——陈丹青。
陈丹青,1953年生于上海,1970年至1978年辗转赣南与苏北农村插队落户,其间自习绘画。1978年以同等学历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班,1980年毕业留校,1982年赴纽约定居,自由职业画家。2000年回国,现定居北京。早年作《西藏组画》,近十年作并置系列及书籍景物系列。业余写作,2000年出版文集《纽约琐记》,2002年出版《陈丹青音乐笔记》,2003年出版杂文集《多余的素材》。
其实、百度词条中看到这段介绍陈丹青的文字,我还是很激动的,他是出生在上海的,我从小对上海有着特别的情怀、可能是受电视剧《情深深雨濛濛》的影响比较深吧,我特别喜欢以前的上海,喜欢它的十字街头,散发着古朴的味道。另外,陈丹青是1953年出生的,对我来说又是一个契机,我很喜欢旧东西,人也是,喜欢老一代的作家,可能是因为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他们所经历的一些东西,所以总是充满着好奇。再看了其他的简介,觉得对这个人对这本书想要了解的程度增加了不少,总觉得他是一个个性鲜明、干什么事都有自己想法并且面对别人的质疑总能给出答案和理由的人,在这一点上,我很佩服这类人,也一直在朝着这个目标去努力去靠近。
初步了解《退步集》的时候,我想很多人和我一样都有一个困惑,为什么这本书要叫《退步集》呢?唯一能确定的是,这里的退步定不是我们平常人口中所说的退步,于陈丹青老师而言于这本书而言,所谓“退步”,语涉双关,可理解为对百年中国人文艺术领域种种“进步观”的省思和追询。说到这里,对于作者的文笔文风我很是喜欢,一种出奇又不让人觉得枯燥无味的随意和洒脱。作者的文字观察敏锐,细节刻画尤其生动。书评人黄集伟说:“陈丹青虽是个画家,但很多散文家写不出他一样的文字。在这点上,我个人觉得虽然他是个画家,对于很多散文家写不出他这样的文字来说,很大程度上都于其本人的生活阅历和感悟而息息相关。有些人,生来就不平凡,不是说他会有多另类,而是他的出现必然会为这个世界带来一些不一样的东西,而这些人也一定会是某个领域的代表,理所应当会带给大家很多不同的启发。另外,读者们虽不是他本人,但这个海龟派笔下文化与语境的‘隔膜’与‘无助’,乃至‘欲拒还迎’的心态每个人都不难感同身受。”
对于我个人而言,读任何一本书都有一个特点,喜欢把自己喜欢的话语,或者觉得对自己有用的东西誊写到笔记本上,我知道它们总有那么一个时刻会派上用场。在这篇书评里,我想和大家分享出自陈丹青老师的两句话。其一是“人只要是坐下写文章,即便写的是天上的月亮,地上的蒿草,其实都在‘谈自己。”看到这句话的时候自己特别有感触,因为我本身就是一个喜欢写作的人,尤其喜欢写属于自己的文字,有时候可能看到很简单的一幕都觉得应该用文字记录下来,我总觉得一个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又想起初三最后一个月,紧张复习的那段时间我特别疯狂又痴迷的对写东西爱不释手,每天晚上都要拿出来自己的笔记本,一纸行云流水的文字整齐的排列在白纸上后才舍得放下笔记本再去写厚厚的复习册。后来,等自己再大一些了又翻出来那些文字,才发现自己写的都是回忆,才发现写的每一个东西每一件事和故事里的每一个主角都是自己的写照。这一点,和陈丹青老师的想法是契合的,总觉得要是自己和陈老师若是一个时代的人,那一定会是忘年交吧,和知己把酒言欢,互诉衷肠这是我很向往的一个生活状态。
在这里要分享的第二句我心目中的箴言是“人于自己的面目,其实是看不清的,白纸黑字留下来,这才好比照镜子”。可能大多数都会经历这样的场景、觉得自己找不到自己,每天都很忙碌,却不知道意义何在。于是,在这个科技发达的时代很多人都会选择做黑夜的独行者,总是在深夜徘徊在朋友圈和空间动态,用看似冰冷的文字书写自己的心情。其实,文字没有错,我们的心情总是起伏跌宕也没有错,可能这就是生活,你无法避免的一些别人眼里的娇柔做作。就像我们看不清自己,却总能看清朋友。有时候你特别了解一个人,不否认你和他有相像之处,你看清他的善良也好,自私也罢,可能有一天那也是别人眼中的你,在某些时刻它也就是我们的真实写照。
这本书叫《退步集》,对我而言它是我经历中的一本《进步集》,我看到了很多其他书里没有的东西,也学到了很多从来没有过的东西。感念·成长、我们总应该去接受去感谢每一份成长,那都在以后将是自己的经验,看了《退步集》,听了秦勇的《一起长大》,生活又充满了正能量。你会受到很多委屈,也会遇到背叛的爱情,这就是生活,它并不容易。世界太大他们看不到你,这时只能靠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