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玲的搞笑傻兮兮的,一点灵气都没有;
这样的人拍片还有40亿票房,流量真可怕;
人比人气死人,这让那些拍了一辈子的老戏骨们情何以堪。
人红是非多。
今年的春节档,随着《唐人街探案3》的折戟沉沙,《你好,李焕英》成了最大的“票房黑马”,但随着影片票房与口碑的双双“逆袭”,贾玲却迎来了如潮般的恶评:
有人说她“借亡母捞金”,大肆炒作情感,换取钞票——
贾玲用这种感情大肆宣传,轮番炒作,换取钞票;
电影票涨价,整个片子连特效都没有,为什么这样的电影会这么火?
有人质疑“一个小品演员”,怎么能拍出好电影——
这部电影就是东拼西凑的一部小品,闹剧百出;
说得再热闹我也不看,我不信一个小品演员会飞升为导演拍出啥好片;
白送我都不去看,不觉得搞笑也不觉得悲伤;
《李焕英》就是一个加长版的小品,在电视上看就行了。我们需要鼓励,支持那些真正在拍电影的导演,支持那些真正的电影-比如《刺杀小说家》。
更有甚者,直接质问——
都拍这种煽情片,以后谁还拍大片?
除了这样的恶评,还有娱乐圈中很多“主流人士”表达了自己的不满,比如,“著名导演”刘信达。
他以前最响亮的头衔是“著名作家”,娱乐圈中,但凡有风吹草动,都逃不过这位“著名人士”的法眼。
最近,针对贾玲的电影作品《你好,李焕英》大火,53岁的“著名导演”刘信达就对贾玲提出了“警告”——
大家知道,《你好,李焕英》是贾玲拍给自己已故母亲的纪念,很早之前,贾玲在舞台上演出过同名小品,那一个作品,成了网友心中贾玲的“封神之作”,还有网友留言:
这个小品笑中带泪,我愿意看一千遍,但却不愿意让贾玲再演一遍,因为太痛了。
但是,在“著名导演”刘信达眼中,他认为“李焕英”的故事可以提一提,但不能反复挂在嘴边,有炒作之嫌,毕竟这个世界上比贾玲遗憾的人多了去了,他们连发声的渠道都没有。
刘信达直接发文表示:
“不要过度矫情!贾玲说她的快乐永远缺了一角,难道她不知道,这世间还有很多人更悲惨,他们甚至永远没有快乐呢。
至少她是大明星了,至少全国人民都知道她的悲欢离合了,刘信达希望她,见好就收,不要过度矫情!”
说起刘信达,他是娱乐圈中“名嘴”宋祖德的亲兄弟,兄弟两人深谙娱乐圈中“蹭热度”的窍门。
在他的发文中,经常根据热点点名“批评”各位艺人,比如曾经严厉斥责郭德纲教子无方,比如不久刚发文点评了吴秀波。
他的发文,除了“蹭热度”,还会不失时机地寻找到能引起共鸣的点,比如这一次,除了“警告”贾玲要“见好就收”,他还提到了有关部门应该严查艺人的高收入,让大众有知情权:
“中国亿元资产家庭已有13万户!13万户亿元资产家庭,艺人占比多少?
看到中国亿元资产家庭13万户,刘信达第一时间想起了娱乐圈的艺人们。
刘信达想问问,这13万户中,艺人占比是多少呢,90后00后的年轻艺人又占比多少呢?
刘信达希望娱乐圈,率先实施艺人财产公布制度,每年公布一次,让广大网民知情和监督!”
这样的言论,多少有一些“为民请命”的慷慨激昂,但这其实不过是他一贯的伎俩,拉高踩低,谁热蹭谁。
现在的贾玲,感觉像极了郭德纲在相声中讲到的段子:
文艺作品,本来就应该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但不知道为什么,一些“主流的专业人士”一定要搞的莫测高深,似乎只要是大家看不懂,那样的电影就成了好作品。
但是,无论那些所谓的“著名导演”怎么说,电影是给人看的,只要观众愿意买票入场,那就是对电影的支持。
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有时候,金钱却是很好的表态方式。
当年,郭德纲的相声被斥为“三俗”,常为“主流相声界”所不容,但后来呢,德云社演出的门票,常常是眨眼售空。
有时候,面对别人的成功,我们很难保持平和的心态,因为他人的成功会对比出我们的不努力。
现在的贾玲就是这样。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无论如何,我们就是支持贾玲,毕竟是她,在这个春节档,带给了我们太多的感动和欢乐。
今日问题:对于《你好,李焕英》口碑急转直下,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