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两汉演义
4.建安时代的风流人物
后人评说建安风骨的代表为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曹植,江湖上传说最多的是其《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我以为其七步成诗过程有争议!一是此说法最早见诸于200年后《世说新语》(笔记小说,或类似于今天港报的花边新闻),可信度不高。二是曹丕作为皇帝,其胸怀和处事方式,不可能逼其弟当场七步成诗。但因曹植曾作《野田黄雀行》,与《七步诗》风格极为类似,所以《七步诗》我仍以为曹植所作。后世评曹植代表作《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文章风格确实很好,但要说代表建安风骨,反倒是其《送应氏》二首可以入围!
无论如何,曹植都应被我们记住-“诗歌史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人…推动了文人五言诗的发展!”
从现今流传的曹丕的诗赋来看,曹丕的诗赋成就不高,他也无法代表建安风骨,但他另有《典论•论文》传世,后世以为其开文学批评之先河。
建安风骨的代表,曹操才是扛把子!曹操的政治成就毋庸置疑,但其文学成就亦很高:《度关山》中有“天地间,人为贵”,这在那个时代是很难能可贵的-文如其人,我相信他是这样想也是这样做的。而《步出夏门行》中的“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个中的豪迈、进取,今天依然令我热血澎湃。
曹操曾有《薤露行》及《蒿里行》,对此两首诗我不作赘述,但他们可谓是曹操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建安风骨,还有另一位风流人物-蔡琰(即蔡文姬),世传其精通音律,曾有《胡笳十八拍》(后人对此有争议),但其《悲愤诗》之一,确实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
撇开曹丕为自己的团队打广告不说,前文提过的王粲《七哀诗》及陈琳《饮马长城窟行》,其实也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
今天,再读建安风骨,看到更多的是:面对种种不公正的社会现象,敢于仗义直言,为民请命!以为,此文人气节或是真建安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