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开了两个多小时的班级任课教师会议,当大家都在谈论着哪个学生哪门功课较好、哪门功课薄弱;作为教师的我们该如何去帮助哪些学生巩固或提升成绩,以及在即将到来的家长会当中如何提醒家长一起参与学生的督促和管理,更好地为学生提升学习成绩以助力,诸如此类。我只是静默地听着,不想讲也觉得没什么可以讲,还常常走神,兀自想着众人所谈论的那些的话题的意义所在。当猛然回过神的刹那又会被自己吓一跳,不是一直标榜自己关心学生、“以生为本”吗?怎么会对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即将到来的家长会如此“漠不关心”呢?旋即又陷入新一轮的神游中,周而复始。
大部分人认为理所当然并甘之如饴的“成绩高于一切”这一“指导方针”让我觉得厌烦和可怕,从而无法对此津津乐道。可悲催的是,我也在教育体制这个“转呼啦圈”游戏里,提着、转着“呼啦圈”,是没法跳出呼啦圈的。即便内心一直在排斥和抗拒这个让我讨厌的“游戏”,但我仍然每天硬着头皮去上课,不敷衍、不折不扣地按照考试要求进行教学,并且装作很陶醉、很严肃的样子;即便我知道成绩只是衡量孩子的很微不足道的标准之一,但我仍然要去“逼迫”孩子们掌握知识、考好成绩,并告诉他们成绩影响着他们的前途;即便我知道跟他们讲道理成效微乎其微,我还是要郑重其事地对他们进行“宣教”才觉得算是“功德圆满”;我觉得自己浪费了自身和孩子很多宝贵的光阴,但仍然坚持每天去“自杀”和“谋杀”,没法作出实质性地调整。
发现自己突然开始厌倦起眼下的工作状态,正如有人说的那样,自己的工作附带整个的人生就如一张“说明书”,一辈子可以看到头、望到边,每一步都标示得清清楚楚、毫无悬念。也明白了原来四平八稳的代价就是了无新意和自觉“面目可憎”。掰着指头算算,今年已经是参加工作的第七个年头了。不禁纳闷,难道一个人对工作也会经历“七年之痒”的危机与考验吗?我不知道这个现象是必然规律所致还是部分人的独特体验,反正此刻的我对自己的工作充满了倦怠和惶惑,没有了刚入职时的激情无限,也找不到手头工作于人于己有多少价值和意义。
这种消极心态,大概便是“七年之痒”的典型症状吧。其他人不知道如何自我调节来实现自愈。我曾意欲逃离。可逃往何处呢?辞职吧,无异于缺乏理智的天方夜谭,我已经成家,已是孩子他妈,除了上课兜售点相关专业知识外,没有当前市场所需的任何一技之长,谁会要我?很惭愧,孩子与家庭又成了我对自己无能的“挡箭牌”。
可灵魂的不安分又让我不愿意继续这样“吃喝等死”下去,只得在年华老去的时候空自叹惋。顿悟般地突然想要寻求自我改变,于是我尝试着在对自己而言属于“激进”的辞职和“死水”般的蹉跎岁月中找到一个理性的折中方法——于自我提升中寻找当下的快乐!
我将自己当成一名学生,如饥似渴地在工作外的时间进行自我充电,渴望以学习的姿态来与学生相处,来影响他们,也许只带动了少数甚至仅有一个学生,效果也可能微乎其微,但我愿意试试。
我做的第一个尝试是背单词。下载了“扇贝单词”每天打卡自我监督,每天耗时不过十几分钟,但我却玩得不亦乐乎。不知不觉已经累计打卡100多天,六级单词全部复习完毕,现在“转战”六级听力,发现没有障碍,玩得蛮轻松;这一关过后,接下去还有全英文阅读和尝试会话,我一直在以玩游戏的心态学习与我工作毫不相关的英语。有人诧异、有人不解、有人渐渐效仿。虽然学英语没有给我带来任何实际收益,但我收获了坚持的能力与学习的乐趣,也以微不足道的力量吸引了我周边的一些人加入到这个没有坏处的游戏。
第二个尝试自我改变的方式是阅读。在年初的时候,我为自己制定了一个“52周阅读挑战计划”,列出了详细的阅读书目和具体的完成时间,并登记“输入”与“输出”的完成情况。在这个“一周一书一输出”的自我挑战中,虽然读书不免“囫囵吞枣”,笔记也许“一知半解”,读后感可能“自以为是”,但我一直坚持在做,收获满满。感受到了阅读所带来的宁静力量,发现了书中世界的五彩斑斓,品尝到了读书的甘美滋味。阅读让我的生活变得充实丰盈。
第三个尝试是绘画。从小到大的一个未曾展开的梦就是画画。我相信在这个世界上可以传达内心、传递信息、表达美感的途径是多样的,而绘画就是其中的一种方式。一直羡慕那些会画画有条件画画的人,觉得他们简直就是幸运儿。小时候曾经自己乱涂鸦获过校内的小奖,初中时由于偶然画的水粉画天鹅被老师误以为专业学过要推荐去比赛,但由于没有专业功底的底气被我推脱了;由于家庭经济条件不允许不敢向父母开口去付费学习,只是一直绘画成绩蛮好。而今,仍然念念不忘,在今年也曾拿起过笔去尝试画画,遵从学校画画教师的建议从锻炼线条开始,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我将“帕金森手”练掉了,画圆很像圆,画线就是线,还尝试着画点小线描。哪天,等这阵子繁忙过去,我要系统地学点画,从简笔画和当下盛行的“禅绕画”开始,一则为了不就的将来与儿子共乐,二则为圆梦打基础。
第四是开始尝试写作。源于一个简单的自我承诺,加入了一个“自虐”群,叫“好报”写作小组,挑战每天写一文,500字以上,不限主题,违规三次,第四次直接“被踢”出群,今天已经第25天,除了一次因为宝奶奶不在家、宝爸搞不定、只有我陪伴才肯好好睡而没办法违规了一次,自己总共写了24篇,还有5天便圆满完成自定任务。只是我发现经过这段时间的疯狂,常常熬夜,出差到偏远山村也千方百计码字的苦逼自虐日子后,我已经爱上这项活动,也衷心地希望自己可以一直坚持下去。不为了什么,只是为了坚持,对我而言坚持本身就是意义。至少我忙得没空无聊没空浮躁。
第五个尝试是近期刚刚产生的。打算每隔几天就找一个自己任教的孩子来聊聊,不为了催促他们学习、鼓励他们向上,只是单纯的像朋友一般的听听他们内心真实的声音和想法,并记录下来。我觉得隐藏在成绩这个枯燥的数字背后一定有无数个个性鲜明、生鲜活泼的生命以及他们也许不会重复的生命体验。在内心深处,我隐约地觉得这比成绩更重要。这一想法源于近期被两个真实学生案例所触动:一是我所教隔壁班一女孩,患了“抑郁症”,一直服药且因服药而体型脸型在发生变化,该女孩来自特殊的重组家庭,并且父母不在身边;二是我本学期新接任班级一女孩,我并没有见过其面,她患了某种肠疾,不会消化,大部分情况都不能进食任何东西,只靠某种营养液维持生命,但在这种情况下,该女孩成绩还算出色;本学期由于消瘦得厉害没能返校继续学习,据其班主任说一次去看望她的时候,她一面挂营养液一面还坚持自学。也许每一个生命都承载着外人所不知的辛酸和痛苦,即便他或她还只是一个孩子。行动力较强,想到做到的我今天就找了两个孩子来,挺他们的故事,不点评,只倾听附带偶尔点头微笑。他们的故事,我将逐渐写出来。
在这七年里,我完成了世俗意义上的所谓“人生大事”——工作、结婚、生子。一切都在平和安宁中进行着、波澜不惊,这样一直平淡美好下去,活成一幅柔和的风景画,不扎眼、不刺目,那也很好。只是,我想要的更多,在工作的“七年之痒”后,我不要怠惰潦倒下去,我要证明所谓的意义的存在,用我独特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