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工作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报道企业的信息,其中最常听到的有这样的说法,“内耗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
那什么是内耗?
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机器或其他装置本身所消耗的没有对外做功的能量。引申意为:比喻团体内部,因不协调、闹矛盾而无谓地消耗精力、物力等。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因为内耗严重而倒闭的例子。企业如此,你知道吗?作为个体存在的人也存在内耗,有一个词叫“内耗性人格”。
所谓内耗型人格,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心理学概念。如今很多人很容易陷入焦虑、压抑、不安等消极的情绪,情绪失衡会造成内心能量的的消耗,久而久之出现了这个专用名词。
内耗性人格一般有下边这些表现:
对于件事特别敏感,哪怕有一点风吹草动,就会激引起情绪上的波动。
久而久之,会对自己越来越不自信,甚至对生活产生了虚无的感受。
有时,上班忙了一天感觉过的很慢,又感觉什么事都没做。
上班的时候,一会儿忙这事,一会忙那事,总是不断在未完成的事情里来回消耗巨大的对精力。
一段时间想跑步,一段时间想写作,结果一段时间下来,什么都没做好。
非常在意别人的看法,因为别人的一句话或者一个动作就胡思乱想、猜疑半天。
过度追求完美,不断自我否定,觉得比起别人自己啥都不行,什么都做不好。
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没有目标,感觉什么都想做,却又不想开始。
经常信心满满地制订了许多的计划,觉得自己要人生开始改变了,最后却把时间浪费在大量无谓的事情上。
很多时候明明什么都没做,却感觉已经累得不行。
做得不好,又会在事后不断地反思和谴责自己,觉得自己很失败。
因为害怕失败,很多事情不到最后一刻不去做。最终,陷入拖延-自责-拖延的怪圈。
看到过这样一句话“内耗其实才是人性最大的弱点。”过多的内耗对一个人的成长影响是非常的大的,甚至会成为成长路上很大的阻碍。
那么如何降低内耗,甚至摆脱内耗?
哈佛心理学者刘轩在《停止你的精神内耗》一书中给出了15字箴言:“不拖延、不等待、不逃避,先完成,再完美”。
青年作家梁爽在作品《糟糕,今天的内耗又超标》中提到,最近两年,她的生活达到了内耗巅峰,对现状的不满,促使梁爽改变。
书中提到这几点,对于降低内耗,很有帮助。
1、 停止内耗第一步,走出他人的评价和看法
网上曾有网友说过,不要把自己不当一回事,但也别把自己太当一会事。大家都很忙,没人再意你今天穿了一件别致的衣服,剪了个头发。
同事没给你打招呼,可能是真的每注意到你。
就像叔本华说的那样:“人性有一个最特别的弱点,就是在意别人如何看待自己。”
2、别为打翻的牛奶哭泣,就是高效的降耗方法
刚给自己倒满一杯牛奶,一口没喝,手一滑杯子落地,牛奶打翻,满地凌乱。
你一定会懊恼,怪自己为什么不拿紧杯子,或是把杯子放在固定的地方。
别懊悔了,赶紧清理一下最要紧。
生活工作,哪能都那样如意。
金无赤足,人无完人,哪有十全十美的事。
人都有说错话,办错事的时候,不要老是在那懊悔埋怨。赶紧的,能改就改,能补救就补救。天下事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无憾于人生。
作家吕白在其作品《21天逆袭人生》中说拒绝内耗,你的人生不该如此。
一、积极主动的人会放大“影响圈”,缩小“关注圈”。
“关注圈”就是你经常毫无目的刷手机刷到的娱乐八卦、微博、朋友圈、短视频等,对此你是被动选择。
“影响圈”就是你能通过自己的能力改变的事情,比如下班后学习一项技能,看书、写作、锻炼,这些你是主动选择,主动看见,通过做这些事可以提升自己的能力和影响力。
我们要多说“我可以”,关注“影响圈”,看到我们的机会和能力,改变我们能改变的,先行动起来,先完成再完善,为自己赋能。通过能力的提升,你对这个世界的影响力也会扩大。
二、分清自己与他人的界限,降低对他人的期待。
别人如何看待我们,如何评价我们那是别人的事,喜不喜欢我们,这些我们无法左右。但我们能控制自己,可以改变自己的想法,不一定需要别人的赞美,可以自己认可自己,肯定自己,我们有自己的选择,做好自己就行。
三、正确认识自己,放下外界的成见。
许多有自卑心理的人总认为自己什么都做不好,什么都不如别人。其实作为普通人的我们,不一定要多么完美,但也没有自己想象中的那么差。我们有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追求和目标,我们不必活在别人的看法里,我们有自己的生活。认定目标踏踏实实,一步一步地走,你就就甩开大多数的同龄人了。
任何时候,我们都是自己精神内耗的制造者,也是唯一的终结者。当你克服了内心的障碍,你会见到别样的风景,领略到不一样的人生。
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如此,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