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了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在未来会出现65%的工作是我们在现在这个时候,完全没有看到或者是听说过的工作。第2个说法是在未来的13年里,会有8亿人的工作,将会由人工智能来代替完成。
按照现在人工智能的发展速度来看,这两种情况将会成为越来越现实的一种情况。那同时意味着我们现在的教育模式,来自于工业时代的产物,尤其是沿用120多年前,在欧美国家所使用的班级授课制的教育模式。按照学科的比例来划分,把一定数量的同学放在一个教室里,在规定的学期内完成一定的授课内容的这种教育模式,将会极大的不适应即将到来的这个人工智能时代。
未来的孩子,到底应该掌握一些什么样的技能能够帮助他们,不被这些人工智能所淘汰。或者是能够让他们确定的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当中能够有一个自己不可替代的一个位置。
那就意味着他们必须具备一些人工智能所没有具备的能力。这些能力包含什么?合作、沟通能力,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跨学科融合的能力,丰富的感受力,耐力,在各种困难的环境下百折不挠、坚持到底的能力,还有与他人相连接的能力,同理心,能够站在别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能力,还有创造力,创意的去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都可以称作是软实力,或者是胜任力。这是未来孩子们在走向成人之后,参与社会生活当中,无法被取代,也不可被替代的一些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养成是需要他们在走进社会生活之前,就开始打下牢固基础的一些能力。
那这些能力的养成必须需要我们学校和家庭两方面,共同深度参与到孩子的个人成长和体验之中,并且设计出一系列的,能够让孩子养成这些能力的,项目也好,课程也好,活动也好。然后能够让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深度体验和参与才能够完成的教育。
这样的教育完全不同于我们绝大部分人所体验过的分学科教学,标准化测试,完全固定的课堂的组织模式。而这曾经是我们所有人都非常熟悉的常规的教学化过程。但是我们也同样能够体验到在这样的教学过程里,我们很难深度的,有感情的,或者是全面的去参与到这个过程中来。
具体的表现就是,我们这些普遍被学校课堂培养过的人,在走进社会生活当中,明显感受到这些学过的知识的遗忘率是非常高的并且很难和实际工作产生连接。而真正需要我们在工作和家庭生活当中所需要具备的技能,往往不是通过这么多年在学校的训练之下所形成的。
如果说按照以往的教育模式,批量生产出来的这些大学生也好,或者是职业教育下走出来的学生也好,他们在进入社会之后,通过重新的学习历练和打造,在适应社会生活的节奏和竞争已经很吃力了。那么,对于我们未来的这些孩子们,他们要面对的这个时代,这个人工智能的时代,在按照这样的一个步伐和节奏,在学校接受完教育。走向社会再去磨练,再去学习提高,那他们适应未来的人工智能的时代显然就已经来不及了。
这意味着,我们在用自己有限的经验和想象力,努力培养出来的一批孩子,是无法适应明天的这个社会的。
那么到底适应未来社会的孩子,今天在学校这个课堂里,学到什么样的东西,或者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学到东西,才能够真正帮助他们,快速的适应未来这个社会生活的节奏和方式而不用担心被那些人工智能所替代呢?
在我最新看的这部纪录片,极有可能成功里面,我看到了一个非常好的学校教育的示范来帮助我们,寻找到一种全新的方式和途径,来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孩子的一个范本。
而这个学校High tech high就是高科技高中,在这样的一个学校里所有的学生的教学没有固定的课本,也没有固定的模式。老师的雇用和聘请也是一年为单位,然后老师的教学内容完全是根据自己的理念和想法来设计的。学校也没有统一的要求和规定。但即便如此,老师却有着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他们知道工作中真正需要人具备的能力是什么。学校唯一的要求是在期末的时候要举办一个大型的面向全体家长的期末汇报展览。
展览的形式多种多样,内容是需要学生们深度参与,互相配合,讨论合作,然后,作出的一个具体的内容来向家长展示。那这个要求极大的激发了学生们学习的动力以及投入的深度和广度,因为他们需要在家长面前展示出最好的自己的状态。
我们会看到孩子们在整个的这个学习的过程当中,为了在期末的时候能够向家长交出一个最好的答卷,他们会在课堂的项目讨论过程中非常的投入非常的深入,他们会在很早的时候就考虑自己也想要在哪个方面拿出成果,该去学习什么样的知识来充实自己在这个方面的认知,同时,还要和他们的小组成员每天大量的深度的不断推倒重来的一些探讨。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还有他们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都会得到不断的螺旋式的提升。那这种学习不同于一般的课堂考试答卷的形式学完就会忘记,这样的学习会让孩子们感觉非常的刻骨铭心,可以说,不管是在未来的三年五年还是未来的学校家庭生活里,他们都会将在这个课堂上所学到的这样的软技能发挥的淋漓尽致。
那在这个课堂里老师的作用,也与我们现在的课堂完全不同。现在的课堂里老师是起到的是非常主导的作用。老师来进行设计,进行课堂的提问,孩子们要根据老师的指令来进行他们的学习过程,老师的主导作用是非常明显的非常的权威,孩子们他们无论是在课堂的反应,还是在考试当中的回答,都是要按照老师的要求来进行的。而在这个学校的高中,老师完全只是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他会给孩子提供一个方向,比如说我们这学期要学一些历史方面的课程,那老师会启发孩子们在期末展示的过程中,所要达到的一个效果是什么样的。孩子们对这个结果有了一个预判的情况下,他们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就要不断的去重新组织自己学习的这样的一个内容,涉及到什么内容他们就要去学习什么内容,这样学科之间的分界也不会很清晰。如果涉及到政治,历史,涉及到一些复杂的资料的收集,他们就会去学习相关的内容,来充实自己这一块的认知,然后把他们学到的所有的东西,都要通过绘制,比如说编制一些历史年表啊,会画一些当时人们的穿着和行为等等,把他们学到的这种东西表现出来。所有的学习都是为了一个目的来服务的,有了这样一个清晰的目的,孩子们的学习动机,学习意愿都会最大程度的被开发出来。
而在我们现有的这个课堂的学习当中,我们会发现孩子并不是很清楚自己的学习目的何在。虽然老师会在每个学期之初呢,设计出来大致的一个教学目标,然后教学步骤,并且分解到每堂课的课堂上去,但是孩子们往往对这些目标的感觉是很抽象的,他们不能够,把自己的情感,自己的注意力,自己的动机深深的贯彻到每一次课程的学习体验当中,所以孩子们也很难在考试之后三个月以上的时间里,还能够对过往的学习有一个非常清晰和透彻的体会。
但是在这个high tech high高中的课堂上,这样的问题是完全不存在的,也就是说所有的孩子们都非常清楚,自己要在展示过程中展示出自己的哪一个部分。然后,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当中,他们要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和路径来达成他们最终展示的效果,并且他们要去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是查资料,还是问老师,还是和同学们去商量,来达成他们想要学到的那个东西的结果。这给我的感觉就是说学习真正的发生在每个孩子的身上,他们从心底里长出一种愿望,就是我要去学,我要学会,我要通过什么方式来学会,他们全程是有心智的一个参与过程的。所以,我们会发现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之后,改变真真切切的发生在了每个同学的身上。
那我们会知道开学初非常害羞的萨曼萨,非常不善于与人沟通和交流,在经过了整个的项目的锻炼,也就是他必须要成为一个导演,然后指导他的小组同学们更好的去表现出一个戏剧的呈现。她就必须不断的对每一个同学发出指令,然后,去鼓励每一个同学在表演中展现出自己最好的那个部分,所以就在这个过程里,他的这个害羞胆怯不善与人沟通的性格完完全全得到了锻炼和改善。等她期末表演汇报结束之后,所有的老师和同学都发现萨曼莎的表达已经变得更加的自信和有力量了。
即使,在最后的这个展示成果当中,有一位同学,他没有很好的完成自己这个模块儿的齿轮运作的展示。但是,老师依然没有给他任何的批评和否定,只不过会启发他去发现在整个项目完成的过程中,他到底是在哪个地方没有在很好的进行下去,然后,再和他一起努力的在接下来的4周时间里重新完善了自己这个设计的环节,最终我们发现他还是完成了它的这个模块部分的任务,那种成就感那种克服困难的快乐可以说是没有任何人能够给到他的。但是我们可以发现在整个的这个学习过程中他收获和得到了。
通过这样的一个纪录片,我们能够看到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那教育必须是真实的发生、生长,或者是存在在孩子们的一个整个的学习背景当中的。它绝对不是说作为老师或者是家长对孩子的一种美好的期待和期望,或者是非常主观的对于孩子的一些引导和表达,而是要让孩子在生活中切实的去体验这个学习的过程,体验曾经想象不到的事情是如何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这么一个过程。
在一刻talks演讲当中,有一个讲者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她是北京耀中国际学校的校长,也是教育专家徐涛女士,她提到了一个概念,成功的失败和失败的成功,所谓成功的失败,就是我们传统教育培养出来的优秀的,或者是说成功的孩子们在走向社会生活和工作的过程中,会发现很难适应,实际上是一种失败的培养。而传统意义上在学校生活当中失败了的这些孩子们,他们没有获得很好的学习成绩和家长及学校的认可,但他们走向社会生活当中,反倒是容易获得一些真正意义上的成功。这说明了真正的教育比我们所要想象的复杂的多,它应该是一个很复杂的,有关于人的培养,生长、进化的这样一个系统的过程。
它没有办法用单一的标准来衡量,甚至不能够在当下产生一个立竿见影的效果,可能会需要我们用未来的十年,2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来检验当下的教育的真实效果。
刚刚获得最近的雨果奖的科幻小说作家郝景芳,她毕业于清华大学的物理系,同时也兼修经济学博士,她曾经在一次讲座当中提到如何才能够拥有一个不被折叠的人生,她在这个讲座当中特别提到,如果说想要适应未来的人工智能时代的生活,我们的孩子实际上需要具备的能力也是不能够用唯一标准来衡量的,包括独立思考的能力,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综合考虑系统考虑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他人交流,交往的这样的能力。
也就是说未来的生活中那些单一的,重复的,精密的,复杂的,计算的,这样的能力可以说越来越多的会被人工智能来取代,而真正的人性的能力,比如说情感上的沟通体验,感受,感知,连接,交流这样的软性的属于人特有的这样的能力,可以说是无法被冷冰冰的机器所取代的。那我们如何能够在现在的教育当中更好的去培育,培养,或者是开发孩子们身上这样的能力,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点。虽然,不能够用我们现在的恒定的教育标准来衡量,但是,却是孩子们未来社会生活当中真正需要具备的。
那这就需要我们的家长和学校的教育工作者们,能够在日常的教育教学生活当中,尽可能多的给孩子创造出这样的一种氛围,一种环境或者是一些具体的项目,能够让孩子们深度的参与到学习过程当中,启发他们独立的思考思维,为他们搭建互相沟通,交流解决问题的平台。然后,也能够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某种锻炼,某种磨练,某种提升,让他们的身和心都能够获得一种不同以往的感受感知和体验,这样的话实际上就是在帮助我们的孩子准备好更好的适应未来的一种难以预测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