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曾国藩大传》感悟

        读林乾、迟云飞著《曾国藩大传》得知曾国藩祖父曾玉屏号星冈,在曾氏家族中是个很有影响的人物。无论早年求学交友,还是以后几十年仕宦生涯,在曾国藩身上似乎的可以印证隔代遗传的基因密码。其长子曾麟书,曾国藩的父亲。祖上积德,良好的家风会一代代传承下去的,受益的子孙后代。

      中国古代有“经师”“人师”之别,经师是指通过传授思想理论观点影响人的人,人师是指通过身体力行而影响人的人。祖父可为人师,对他的影响有三个,第1个做事有恒,第2个是坚毅品格,第三是初定家规。曾玉屏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后辈人:世间一般人,消灾求佛往往祈于神灵,这是不可取的,即使能够降福保佑自己的,莫过于自己的祖先,所以他特别重视祭祀,这些对后来的曾国藩有很大的影响。曾玉屏还有一句座右铭式的话,“晓得下河,须晓得上岸”,讲的是做人处事要把握分寸,留条后路。这些后来都成为曾国藩做人的格言。要培养好的后代,首先自己要好起来了,以身作则,以圣贤为榜样。

      对一个人成长影响最大的三个因素中排在第一的是家庭,其次是环境,第三是教育。在封建时代要想改变个人或家庭的命运,只有华山一条路,那就是学而优则仕,而农家子弟生活都难以为继,整日能端着书本,一本一本读下去是需要良好家庭条件的,最基本的是衣食无忧。由学到优再到仕是一条异常漫长的路,往往需要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的努力。

      一个人的成功乃至一个家族的兴衰不是偶然的,而家风的影响和作用十分重要。人无法选择家庭,但家庭又实实在在的影响着人。

      曾国藩的祖父对他的父亲要求极严,奈何父亲资质不高,考了十几次都没中,到43岁的时候才中了秀才。后以开私塾为生,曾国藩5岁随父亲学习儒家文化。

      人的成长中交友至为重要,曾国藩的两个至交一个是刘蓉,一个是郭嵩焘。他与两位好朋友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互相鼓励,而刘、郭在曾国藩日后的事业中,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刘蓉也是湘乡人,比曾国藩小5岁,和曾同一年中举人,他们初次相识,一见如故,除了性情相投,对学问有相当的基础。后刘蓉升任陕西巡抚。不久被革职回乡。郭后来升广东巡抚,做过驻英大使。好的朋友相互增长。

        1836年曾国藩再次落榜后离开京城,在江南拜访了湖南籍睢宁知县易作梅,并借了100两银子在金陵购买一套《廿三史》。回到老家,从清晨起床,一直读书到夜半,整整一年足不出户。第2年考中进士。功夫不负有心人。

      湖南人将走出湖南,有更大出息的人称为“出湖”。研究者发现尽管湖南人有倔强、坚韧等品格,但往往出了湖南才逐步消减因封闭贫穷而派生的狭隘、偏执的负面性格,进而拥有广阔的胸襟,有更大的出息,也就突破了湖南文化的地域限制,曾国藩的经历做了很好的验证。所以说人要走出来,走出地域的局限,才能看到更广阔的天地,知道自己的不足。

        曾国藩用他28年的人生改写了曾氏家族六百年没出一个进士的历史,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古时候只有读书这一条改变命运的道路。

        曾国藩一直坚持写日记,他从道光19年,1839年正月初一开始写日记,直到道光25年1845年2月29日止,每日都写,从未间断。直到病逝前一天即同治11年1872年二月初三日,15年间日记从未间断。中间有13年没有日记留下来,是因为日记里有大量为清朝所忌讳的内容,为免去麻烦将其销毁。这为后来研究晚清历史,研究曾国藩提供丰富历史资料。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