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职业规划的一些思考(一)

职业规划是一个很大的命题,也是各公众号,UP主,大V最喜欢发表意见的地方。

他们的说辞大体类似,比如把职业当成一个项目,把人生当成开一个公司,然后做计划,PDCA循环,专注于一个知识领域,成为专家blabla

但,随着经济的下行,越来越多的现象在打这些“规划专家”的脸,比如,教培行业的人做了完善的计划,设定了可交付的结果与时点,结果行业被一张A4纸干掉,自己也被裁了。在房地产行业认真工作,努力成为专家的小李,在交了钱付首付买了自己公司的楼后,发现房子烂尾了,买理财的钱也取不出来了。

这些问题并不是“职业规划”能解决的,但又对“职业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我对此,有一些思考,写于此处。

在正式进入职场前,我算一个半职业的桥牌选手。桥牌是一个团队纸牌游戏,要打大的比赛必须四个人组队去跟人PK。这种团队游戏都有一个很大的通病——你可以做好自己,但你无法控制队友的水平。

在我本科的时候,在山东大学校队打了一年,实在受不了母校那破旧的体系,与冥顽不化的思想,我自己单飞出来,跟四川的朋友们组队打全国赛。在本科毕业考上硕士后,去跟中山大学的朋友们组队,总算拿了人生中第一个冠军——广东省学生赛团体冠军。后面又因为中大名义教练的一些SB操作,再加上当时太年轻被一些人PUA的不轻,一怒之下跑到深圳,开始跟深圳的朋友们玩牌。后面成功夺得深圳市网络赛的冠军,以及和新搭档拿到了广东省B组双人赛冠军。

基于这些经验,在我进入职场后,就一直有一个命题萦绕在我心头。怎么将桥牌上的成功路径复制到职场上?在职业上,完全不需要做到国家排行前几那么高的水平。只要能到省前几,就有足够的好处,可以让自己的人生过的很舒服了。

桥牌的经验在大部分情况下,跟职场还是相通的。比如努力学习,设置比赛计划,设置学习路径,制定可交付结果与里程碑节点。这些对于提高桥牌水平都是有用的。

但,提高桥牌水平与获得比赛冠军还差了十万八千里。所以,我能明确感受到一些“职业规划”大V言论中的漏洞,那就是——成为专家离实现“职业规划”目的,还差了十万八千里。

在桥牌中,想拿到冠军还需要找队伍,找搭档,甚至还需要找经费。然后由于比赛中有一定的运气成分,所以能拿到多好的成绩是不可控的。

那么如何能增加获得成绩的可能性?怎么处理好各种突发情况?

今天太晚了 ,我准备有空再写,嘿嘿。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