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放学去接女儿,远远的就看见她在等我的老地方抠鼻子,我笑眯眯地、小声地说“ 咦, 大姑娘家的,在公共场合就若无其事地抠鼻子,多么丑陋啊!要是真的非常的痒捏两下就行了!”女儿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然后就上车了。
在路上的时候,我又看见她在歪着头抠,我有点火大,但我忍着没有爆发,只是把声音提高了说:“你怎么还抠呢?你看你那鼻孔都抠大了,马上就可以和猪八戒一比了!“我就是觉得里面有东西,我就是觉得痒。”女儿小声的嘟囔着。 我说:“你就是痒也要忍着呀!你老这么抠的话,变成鼻炎了你知道有多严重吗?女儿不抠了,沉默着。
到家以后,我们都坐在沙发上看电视上,因为那天是周五,是一周一次的看电视日。女儿面朝南坐着单人沙发,我面朝东正对着电视坐,女儿的一举一动我看得清清楚楚,她一边漫不经心的瞟着电视,一边歪着头使劲地往里抠鼻子,我观察她一分钟多,她一直在那抠啊、抠。而且她居然都没有发现我在看她。这时,我的火终于按捺不住了,我咆哮道:“跟你说多少遍了,不让靠你抠,你为什么还在抠,指甲被你咬完了!没事干了是吧!(我一直不明白她为什么那么喜欢咬指甲,家里有指甲剪她不用,手指头被她咬的光秃秃的,想想都身上发麻。)现在有又该抠鼻子!”女儿看见我发怒,不但不害怕,反而像受了很大的委屈,实在承受不住的样子。大声辩解到:“我就是感觉里面有东西呀,我就要把它抠出来呀!我怕睡觉时会吸进肚了里。”
看她可怜的样子的确像另有隐情,这时我的元认知能力跳出来说:“也许事情并不是你想象的那个样子,冷静下来,耐心的查明原因吧!”这时我突然想到以前女儿有的时候让我给她挖耳朵的例子,我要是不给她挖,她肯定会自己偷偷地挖,所以每次我总是装模作样地挖了两下就说:“好了,没了。”有时,我也会故意说:“嗯,还的确不少呢!”这时灵光乍现,我想了一个故伎重演的好办法。我拿了一个手电筒过来,本来我是想装模作样照一下,然后告诉她什么都没有,好让她定心。谁知不照不知道,一照吓一跳。顿时我打了一个激灵,愧疚让我浑身发冷,我对自己说:“你还好意思对孩子的大呼小叫,你是什么妈妈呀!太粗心大意了!对孩子太漠不关心。”原来女儿一直使劲的往里抠,但问题并不在里面,而在鼻翼。 也许是因为她自己抠的,也许是因为感冒上火她的鼻翼发炎了,看来已经有好几天了,下面通红,上面有一层黄色的脓,因为要结疤, 所以才会痒。我拿来芦荟胶给她涂上。说:“ 不管多痒,都不要抠,因为正在结疤,现在涂一次,睡觉前再涂一次,明天早上就该好了。我只能这样安慰她来阻止他继续抠鼻子。”然后我抱着女儿对她说:“妈妈错了,妈妈都不去弄明白就批评你,我不是一个称职的妈妈!原谅我吧!我再也不会犯这样的错误了!”
我真的要感谢我的元认知能力, 如果不是他跳出来阻止我,我女儿就要挨一顿揍,那女儿的脆弱的心灵会遭受多大的痛苦啊!我也会为自己的不理智而悔恨不已。希望有更多的妈妈看到我的文章并以此为戒。 时刻提醒自己你看到的并不一定就是事实。
正如〈超越感觉、批判性思考指南的作者所说, 个性的本质就是警惕。 以下四个指导原则帮助你达到的一点:
⒈把你对任何人、议题或情势的第一反应看作是常识性的。无论它多么吸引人,在你未考察它之前都不要接受它。
⒉判断你为什么会做出这种反应。如果可能,确定是什么特定的经验影响你做出这样的选择。
⒊考虑你有可能对这个人、议题或情势做出的其他可能的反应。
⒋询问你自己是否还有其他比你第一反应更恰当的反应。
为了确保你将真正成为不仅仅宣称是一个个体,将这些指导原则从头到尾贯穿于你的日常生活。
我感觉作者让我们做的这四条其实就是在日常的生活中不断地调动我们的元认知能力去正确思考、面对问题做出正确的选择,而不是让情绪控制我们。这样我们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