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承认看这本书的动机有点古怪,是因为为《花与童》作序的人是冯唐,而对于冯唐,则是因为我刚刚读过他写的那本纪念母亲的书《作为花我从来没败过》,这是一本开始让我正面评价冯唐诗作的书。
对于林曦,我知之甚少。
我对于她的了解仅限于,画家,长得漂亮。
我就这样打开这本书,也终于明白,为什么她会被称为才女。
不是因为画技的“术”,而是因为她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也就是“道。”
有道无术,术上可求,有术无道,则止于术,她担得起才女这两个字。
01关于喜爱自己
我不知道你们的生活环境是什么样子,在我的生存环境里,我是不被允许喜欢自己的。
小时候打扮漂亮,会被训斥不把心思放在学习上,长大后打扮漂亮,会被训斥没有当妈的样子。
小时候说自己读过的书不算少,会被嘲讽没见过世面,长大后说自己读过不少书,则会被嘲讽为越是缺啥越是显摆啥。
小时候遇到争执会被强迫自己反思自己的行为,长大后遇到争议会被强迫自己反思自己的三观。
总之,你需要爱宇宙苍穹、爱三千婆娑、爱芸芸众生,唯独不能爱的就是自己。
否则,就是自恋,就是自负,就是自大。
没人告诉我,最该爱的就是自己。
林曦说:“一个不够喜欢自己、不够享受此刻的人是不会了解快乐的。”
她深谙喜欢爱自己的重要性,同时,也知道如何取悦自己。
她说:“喜欢对你有益的人和事,去把八成的时间你能分配给他们。”
这句话对于我来说,简直算的上醍醐灌顶。
我们每天,浪费在负能量的人、事、甚至新闻上的时间太多。
前段时间关注一个事情,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已婚已育的妈妈在雪地里跳舞,旁边年幼的孩子一把抱住妈妈的腿,美好而纠结的画面,再搭配上有点让人想多了的文案,好了,评论瞬间两边倒,一边是可怜如此优秀的“天鹅”妈妈因为生娃变成了娘家的“大鹅”,并深度思考结婚生子给女人带来什么,另一边倒是难得客观,他们站出来指责对方阵营,很严肃的问:“这个孩子有什么错,这个妈妈她可以怨恨天,怨恨地,怨恨男人,怨恨自己,甚至怨恨欲望,唯独不能怨恨这个孩子,因为是她选择把这个孩子带到这个世上。”
吵的不可开交,把这个妈妈的账号一度吵成网红。
但是有一个评论,我特别喜欢,她说:“你收获了一个孩子,而其他人发泄了自己的怨恨,你甚至从我这里吸收了我的能量并变现去供养了那些所谓折断你翅膀的人,而留给我的只有负能量以及对婚育的恐惧焦虑,所以我要屏蔽掉这些推送。”
不得不说,这个评论真的是太亮了。
我想这和林曦想表达的内容一样,主打一个不内耗,主打一个不浪费自己的时间。
我们要过好自己的日子,你自己的日子都过不好,你又能拯救谁呢?
02 关于自知
我专门去网上搜了一下林曦的简介。
7岁开始学书法与绘画,十二岁起前往法国,印度,尼泊尔,泰国,新加坡等地举办书画展览,并出版诗书画集。
网上关于她的传闻什么样子的都有,但是这些文章都指向一个词:“个性”,但是林曦本人好像不是太喜欢这个词,她在书上是这样说的:
“我”要小一点,不要上来就想到个性,个性的另一个名字,叫做局限。
我想,这是我在工作之外,第一次听到有人如此负面的评价“个性”这两个字。
我感觉林曦活的能算的上是清醒,她的清醒来自于对自己的自知之明。
对于兴趣这个话题,林曦说:“除了你感兴趣的,你也需要了解你不感兴趣的。前者帮你挖掘深度,后者给你广度”;
对于闲暇时间这个话题,林曦说:“当我们发现自己沉迷于聊天和闲谈的时候,或是炫耀自己的时候,要警醒,同样的时间,你应该选择去阅读或是把想说的话写下来,跟自己聊天,做自己最好的朋友”;
关于孤独,林曦说:“坚持写作和阅读,学会和自己独处谈心,而不是找人聊天。”
网上说,她是才女,也有人说她背后有高人,也许这世上原本就没什么神话,所谓神话,不过是常人的思维所不易理解的平常事。上有三十三层天,下有九十九重地,中间三千微尘,是为人间,不要指望一个人可以理解另一个人,有的人终其一生,都做不到有自知之明,结果有些事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有些事明知需为而不为,自知尚且做不得,又枉谈别人懂你?
03 学会在因上用心,果上随缘
这本书为什么叫做《花与童》?
因为林曦希望你用“童”的眼光去看一朵“花”,即不要去想太多,盯着自己要做的事,全力以赴的去做,这是她所理解的硬核与强大。
她在书中讲了一个故事,竹子有多少节,取决于竹笋有多少瓣,所以,你应该把注意力盯在“因”上,而不是你无法把握的“果”,这才是真正的尽人事听天命。
与其他已经几乎成仙的画家不同,林曦反而有一种积极的“入世”哲学。
在生活上,强调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早起,争取在不被打扰的情况下完成一天最重要的事。
在工作上,强调要善于列清单和安排事件的优先次序,并及时完成。
在处事上,强调未雨绸缪,强调问题都要在还没舒展开来的时候解决。
然后,不要忘记抬起头看天上的云,与周围那些绿意盎然的青苔,你需要做个享受人生的凡人,而不是一个渡劫的神仙。
《花与童》勇敢地肯定了脆弱性的价值、歌颂了柔软的力量,甚至她用复活节彩蛋的故事告诉我们,没用的东西只要做到打磨到极致,也会有极致的价值,这恰恰是抵御这个疯狂世界最重要的精神抗体,就是说,有用无用皆是在我。
当你学会像花一样扎根当下,如孩童一般保持好奇,你就获得了一种无法被外部动荡剥夺的内在平静。
无坚不摧,无欲则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