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央视纪录片《极地》有感
文\董莺歌
喜欢看记录片,尤其喜欢看那些记录偏远地区普通人生活的片子,可以欣赏另一种风景,可以了解另一种生活。记录片《极地》正是这样一部作品。
《极地》记录的是生活在青藏高原极地地区的普通人的故事。20多人的日常生活、喜怒哀乐,追求与信仰,构成了这部片子的主要内容。
极地,极偏远、极苦寒、极贫瘠之地,却也是极唯美、极纯净、极自由之地。生活艰难,命运残酷,然而观众感受到的却不是痛苦和眼泪,抱怨与叹息,而是他们灵魂的舒展,他们的快乐和自由,他们对生活的满足和感恩。这不能不让人惊讶和动容。
最让我感动的是片中记录的白马曲珍、次仁曲珍和曲美卓嘎三个老太太。夏季来临的时候,三个老人总是相约去100里以外的山上采一种叫普尔姆的植物,加工后做成面膜涂在脸上来美容防晒。她们把这种自制的面膜涂在自己布满沟壑的脸上,也热情地涂在路过的陌生人的脸上。采普尔姆时,几个老人在山上唱着、跳着,互相称对方为小公主;她们坐在山坡,喝着酥油茶,为自己的美丽干杯。除了岁月在她们脸上留下的道道沟壑,使她们的体态蹒跚之外,眼中的她们就像三个还没长大的孩子。看到这么快乐自足的老人,谁能想到她们一个是孤儿、一个丈夫早逝,一个家庭贫寒呢?大自然把最贫瘠和最美丽同时给了这片土地,在三个老人身上,我们看不到生活的残酷,而只有生命的自由和美好。
快乐从来不来自生活本身,而来自每个人面对生活的态度。
除了乐观,生活在几千米海拔高原地带的人们,用属于他们的独特方式表达着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恩。
次仁旺春带领着村民去盐湖采盐,会虔诚地感谢湖神慷慨地赐予,他们取盐只取满足自己生活需要的那部分,没有一丝贪婪的欲望。做藏刀的工匠西洛进山去采铁时会叮咛同伴行动小心,不要惊动山神,他们会把偶然的冰雹看成是山神的警告而忐忑不安。取铁矿,他也只取做那把刀所需要的。进山找铁石异常艰辛,但是一路上他从没有一句抱怨,而是反复感念着大山慷慨地赐予。
锁匠江安20 年前在佛前发誓不再打铁。在他看来,铁大都是用来制造兵器与刀具的,他不打铁,就是不想间接杀生。村民仓库的旧锁要换了,他们请求江安为仓库重新打钥匙,江安为了坚守誓言,保留原来的铁钥匙,然后照着钥匙换了木锁。那木锁简单质朴,犹如锁匠江安。看到这里,不由想起木心在《从前慢》里面的诗句:
从前的锁也好看
钥匙精美有样子
你锁了
他便懂了
看似简单的木锁,其制作起来却并非易事。如今,村子里只有江安一人还掌握着这门传统的技艺。这样的故事不是个例。在偏远的青藏高原,古老的传统手艺也同样经受着现代文明的冲击和侵袭,有的已经渐渐走向衰落和消亡。在衰落和消亡的路上,却还有那么几个人在执着地坚守着,寂寞而悲壮。
藏戏团团长次旺多吉,带着他的几个成员辗转牧场演出,没有收入,报酬就是牧民随意给的酥油、啤酒等物品,核算起来连雇车的费用都不够,但是他却没想过要放弃。他相信,表演越多,来年的雨水就会越丰厚。壁画绘制者、唐卡传承人平措扎西,因为绘制壁画,常年要和弟子过着如僧侣般单调寂寞的生活。他告诉弟子:画画的路是一条修行的路,要在热爱中寻求幸福。羌塘自然保护区的保护人多吉次巴,常年生活在广漠的荒原,每天的工作就是骑着摩托车在保护区巡查,工作重复而又单调,陪伴他的只有老婆、四个孩子还有无尽的荒漠,但多吉次巴却坦然接受了这一切。恪尽职守的他能准确说出这片区域的牛羊数量,甚至哪头更温顺,哪头更暴躁,他都一清二楚。对他来说,这份工作更像是一种使命。上天选择了他去捍卫这片大地,那么他就要履行这项庄严而神圣的职责。对生活,他无怨无悔,甚至心怀感激。
还有说婚人占堆,谐钦舞者赤来伦珠,面具制作者拉索扎西,他们掌握的古老技艺在渐渐走向衰亡,而他们却还在一天天坚守着,孤独而执着地守护着这片古老而神秘土地!
这部片子呈现出很多生活的艰辛,但却更多给人以温暖和力量;它显现出自然和命运的残酷,却让人多了对生命的敬畏和对生活的感恩。
极地在青藏高原,但它也可以是生活中的每一片土地,只要心中充满对生活的热爱和感恩,哪里都可以是那片圣洁乐土。
借用纪录片结束字幕的话来结尾吧:感谢西藏,让我看到了你的美!极地,人心离天堂最近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