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日本籍的母亲,讲述了她和6年级儿子在日本学艺附小为期一年的国际生生活。书里详细介绍了日本小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可以作为研究日本小学教育的素材,或是有意送孩子去日本留学前了解日本教育的渠道。
在阅读本书时“感动”一词时常萦绕脑海,令我感动的点并不是什么宏大的场面、伟大的事迹,而是渗透于日本教育点滴之中的人文关怀以及日本以人为本的教育学生观。
一、 把每一项在校活动都视为教育资源
令人映像深刻的是在日本中午小学生是不回家的,期间只有一个小时的吃饭时间,饭毕后开始下午的学习,直至下午三点半放学。而中饭的目的并不仅限于填饱肚子而已,更多的是一种养成教育的渗透。日本午饭的配餐工作没有专职人员负责,每天都有不同的学生负责、每个人的餐量是限定的,如果没有吃饱只能等到最后有剩余时学生才可以采用猜拳的方式拥有,此外,日本学校的餐食十分注重营养的搭配,不允许学生挑食,所有学生都有等到最后一位同学餐毕才可以离开,处处体现着“集体主义教育”思想。对于有食物过敏的学生在开学之初要向学校汇报,为了配合家庭餐的营养学校会在新生入学发放的《菊子手册》中详细说明学校配餐的种类。
二、 注重给予学生精神层面的滋养
日本学校一学年共有三个学期,每学期会组织与当季相一致的校外活动。比如游泳训练,但是这种游泳训练其目的并不在于给学生的游泳技能评分、更多关注的是锻炼学生的意志力。在出发参加培训之前,学校会对学生的游泳技能进行测试,然后按照技能高低将学生分成不同等级,(红帽到白帽,游泳技能一次递增)规定去到海边后不同“帽子”学生的学习内容以及活动范围,但这样的分类只是暂时的,红帽同学在结束学习后经过测验可以进阶到白帽行列。在练习期间老师会不断鼓励学生突破自我。
三、 不局限于当下的培养目标
另一个使我感动的内容是,学艺附小的校训,并不是争当第一而是all out(全力以赴),比起只有一个的“第一名”学校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鼓励学生和昨天的自己竞争,鼓励学生在任何事情上都要全力以赴。再比如,在学艺附小的校歌里没有“第一”却一直在强调社会交往的重要性,甚至出现了“交100个朋友”这样的目标。
四、 平等的师生关系
在新生入学时,每一位学生都会领到一个日记本,不同于中国的周记,日本小学要求学生每天坚持写日记,同时要求教师第二天要对学生的日记内容进行及时的反馈。书中每一节后都附有作者儿子当天的日记以及老师的评语,与其说是评语不如说是老师的互动或是反馈更为恰当,对于孩子在日记中的困惑老师会及时解答并加以鼓励,谈到师生都感兴趣的话题时可以借助日记进行互动。这样无形中增加了师生间的互动频率同时也增进了师生的感情。在孩子的日记里常会看到对于教师的不满,同时也能看到教师对学生表达歉意,真正做到了民主平等。
其实本书中还有很多的教育细节令人感动,比如注重仪式感、注重学生正式群体力量的借用等等,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细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