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孩子需不需要有“信仰”?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我们的孩子需不需要有“信仰”?可能有些家长会说,扯淡!孩子需要什么“信仰”,“信仰”这玩意虚无缥缈、虚有其表、虚头巴脑,ー点用处都没有!孩子只要读好书、考好试、上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婚姻幸福就行了,别无它求!

有这种想法的家长是将“信仰”树立为“有用”的对立面“无用”,将“信仰”和生活、学习、工作的“现实”看作是两个互不相容的概念,但实际上和事实上,是不是这样的?

首先,我们先要定义“信仰”是什么?

查《百度百科》:信仰指对某种思想或宗教及对某人某物的信奉和敬仰,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信仰带有理智的主观和情感体验色彩。哲学家定义的信仰,一种强烈的信念,通常表现为对缺乏足够证据的、不能说服每一个理性人的事物的固执信任。

可见,信仰的对象的范围很广,可以对人、对物、对非人非物的东西;可以是现实的东西,也可以是想象构造出的东西;可以是物质,也可以是理论、学说、主义等精神的东西。信仰的信众,有个体的,有集体或群体的。信仰的程度有强、不強不弱、弱。信仰的性质,有政治性的、宗教性的、原始迷信性的、哲学理性的。信仰的目的,有功利性的,信仰者为自身取得现实利益的诉求例如功名利禄、身体健康、家人平安等而信;有非理性纯粹的信仰,信仰者不求现世有什么回报,但求来世得到安宁和幸福而信;有理性纯粹的信仰,信仰者通过理性的自觉思考甚至逻辑上的推理演绎而相信,并且甘愿为之而奉献自己的ー切,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达致精神可以不朽。信仰的东西,有只具有偶然性的,也有具有必然性的;有在现实中不可能实现的,也有在现实中可能实现的。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ー个结论,我们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都与“信仰”密切相关,借用ー句我们常说的“你不理财,财来理你”,你不理“信仰”,“信仰”来理你!“信仰”是避无可避的,孩子需要有“信仰”,这不是ー个问题,孩子是ー定会有“信仰”的!

问题是孩子需要有什么样的“信仰”?

当下,中国已经宣布进入了新时代,面对新时代的新变化和新矛盾,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上,中国应该有新思维,在“信仰”问题上,也应该有新思维。我对新时代“信仰”的观点是,要建立一种更为广泛的、更为本质的、更能战无不胜的“信仰”——“真善美”的信仰!并以此“信仰”来作为行为准则,规范和引导人的行为。

“真善美”的信仰更符合当下中国所提倡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人类和平发展的共同价值理念,其话语体系更容易被更为广泛的人所接受,更符合人性,更适合理性的发展,合情合理,其发展趋势具有必然性,著名诗人食指于1968年写的诗《相信未来》以“看透岁月篇章”的穿透力反映了这种历史文明发展的必然性(1)。在现实中,“真善美”的信仰可以在每一个人身上部分地、不同程度地实现出来,可以促进人在其认知、情感、行为领域的发展,“真善美”的信仰不是虚无飘渺的不可能的东西。

现在在人们常说的“三观”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实质就是“真善美”观,观世界的真、观人性的美、观行为的善。落实到实处,就是:求真、沟通、自律!观世界要有批判性思维,要有逻辑之审视;观人性要有同情心,要与他人沟通,要宽容他人,要有良心之审视;观行为要有善的行为准则,要有自律的自觉,要有理性的审视。

爱因斯坦在《信仰自由》ー文中说:“虽然,我在日常生活中是一个典型的独往独来者;但是,归属于一个追求真理、美和正义的看不见的共同体的意识,阻止了孤独感的产生。      人所能体验的最美和最深刻的东西是充满神秘的感情。这是宗教和艺术、科学中所有深刻追求的基础。我认为,体验不到这一切的人,即使不像一个死人,那也像一个盲人。在我们经验之外,隐藏着为我们心灵所不可企及的东西,它的美和崇高只能间接地、通过微弱的反光抵达我们,感受到这些,就是宗教。只是在这意义上,我才是个有宗教感情的人。满怀惊异地预感和寻求这种神秘,谦恭地在心灵上把握存在的庄严结构的黯淡摹本,对我来说,已是足够的了。”

爱因斯坦赋予了人的情感以追求科学、艺术、宗教的基础性地位,我们可以将这种情感理解为好奇心、热情、感恩、美感和崇高感。爱因斯坦在这里所说的就是ー种“真善美”的信仰,就是ー种“真善美”信仰给人的力量,有了这种力量,不一定会让你成为伟人或名人,却可让你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孩子自觉学习的动力有为了得到功名利的,也有是因为对知识的好奇心和兴趣的。后ー种对世界奥秘的好奇心和追问、探索,会对人产生一种奇妙的感觉,康德这段话说得好:“在万籁无声和感官安静的时候,不朽精神的潜在认识能力就会以一种神秘的语言,向我们暗示一些尚未展开的概念,这些概念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康德所说的也是ー种“真善美”信仰的力量。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潘知常在永慕庐发表了题为《信仰之路——关于中国文化的“信仰困局”》的主题演讲:“物质该退场了,爱、美和信仰的时代即将来临”。

他说:“前三十年国家追求GDP、个人追求、财务自由,后三十年中国要重塑文化,建立信仰,个人要寻找诗歌和远方……我们可以拒绝宗教,但不能拒绝宗教精神;我们可以拒绝信教,但不能拒绝信仰;我们可以拒绝神,但不能拒绝神性。”我们可以理解潘教授所说的不能拒绝的东西就是“真善美”!

“信仰”不能直接改变现实世界,但“信仰”可以规范和引导人们的行为,通过人们的行为改造世界。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有责任和义务向学生传导合乎人性、符合理性的“信仰”。作为家长,也要对此有一定的认知和判断,与孩子进行必要的沟通。

“真善美”的信仰是合乎人性、符合理性的,而信仰的力量是强大的,如果我们的孩子有了“真善美”的信仰,有“真善美”力量的加持,那么对他的生活、学习、工作将会非常有用!

康德说:“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越历久弥新,一个是我们头上浩瀚的星空,另一个就是我们心中的道德律。他们向我印证,上帝在我头顶,亦在我心中”。

我们不希望我们的孩子在学习上只是“考试ー族”,在生活上只是会玩游戏的“低头ー族”,我们希望我们的孩子成为仰望星空探索宇宙奥秘,同情他人,自律善行的“信仰ー族”

(1)附:食指的《相信未来》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

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

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

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

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

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

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


不管人们对于我们腐烂的皮肉

那些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

是寄予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

还是给以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


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

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

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

  是的,我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


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

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

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

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1968年北京 )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