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5经概要
离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之五恶,对佛法僧不生疑惑,对苦集灭道四圣谛如实知见,即能不堕恶道,得须陀洹果。
2.见法证初果的条件
①五恐怖怨对休息,即行持五戒
a.即离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罪,怨对者因缘恐怖休息。
b.心中有四不坏净的坚固建立,身形展现必定是正语、正业、正命。佛法僧戒正见建立的人,是不会违犯五戒十善的。
c.闻慧后自然产生→戒的行持,持戒后自然会→生定→自然会引发真慧。 所以,绝不是戒仅是戒,定仅是定,法的内容涵盖了戒定慧,三位一体。
d.五戒是一切世间出世间诸善法戒之根本。
②对佛法僧不生疑惑
a.三事决定,不生疑惑:三事即佛法僧。
b.如果真的对佛法僧离疑惑,自然而然就会有出家的倾向了。出家是为了更好地迈向解脱,熄灭贪嗔痴,出家出的是烦恼家、贪欲家、五盖家,出三界之家。
c.在因地上建立佛法僧戒,然后如实地去体会落实,必定产生这个果,叫解脱,叫证果。
③ 对四圣谛如实知见
a.如实而知,知什么?既要知苦,知苦集起来的原因,知苦灭了的状态,知苦灭的方法。
b.如实知见要结合自己的身心,对佛法僧戒有确切的认知,对五欲之乐所产生的过患有真切的认知,对五盖能让我们继续无明轮回 有确切的认知。
确实知道人间是苦的,轮回是大苦的,有欲必定今后有烦恼, 有爱必定今后有痛心。
c.对事相认识不清,对人性认识不透,集起的各种条件汇聚成了苦果。
d.四圣谛与十二因缘相互含摄。缘起的流转 说明了苦集二谛,缘起的止息诠释了灭道二谛,集谛的内容正是十二因缘。
3.树立正见 心中有主
① 要自依法依,要自己心中有法,心中正见建立 ,然后随法行和落实。结果是你自己会很清楚,面对的是什么样的果报。
② 树立正见,心中有主。知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知种下解脱的因,今后必得解脱的果。
4.戒与解脱
① 持戒能令恐怖休息。持戒本身能导向禅定,有助于解脱。但它不能直接解脱于欲界 ,并不像禅定、智慧那样直接具有心解脱、慧解脱的功效。
② 修行的路上,所有的修持都要围绕着解脱而谈,包括了戒,涵盖了定,凡事与解脱 无关的都是戒禁取。
③ 戒的解脱称为别解脱,是有别于心解脱与慧解、八解脱的另一种解脱。
5.犯五戒十善的两种情况
①对法没有建立。
此有故彼有还不是很清晰,佛法僧三事决定还没有决定,决定了肯定不会犯戒。
② 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已经是洒脱了。
课后思考:
1.如何理解如实知见?
①首先要知道缘起法、知道无常无我,知道确实世间是苦、轮回是苦。自我的初步觉知加闻慧而知,都是途径。
②知道后还需要结合自己的身心,把所闻之法落实到生活的每个当下,在切实的行动里去运用和体证佛法。通过这样持续不断地精进修行,最终彻底地了知和见到宇宙和人生如实真相。
2.守五戒与解脱的关系。
①解脱就是从五蕴身心中出来,从烦恼苦迫中出离,不被五欲染着,心不随境转,这是需要忍耐力和忍辱力的,而五戒的行持,正是这种力量的培养和体现,所以,守五戒一定是有助解脱的。
②此有故彼有,故845经中讲“持戒能令恐怖休息”,恐怖休息了,定就产生了。所以师父説:持戒本身能导向禅定,有助于解脱。但它不能直接解脱于欲界 ,并不像禅定、智慧那样直接具有心解脱、慧解脱的功效。
③戒的解脱称为别解脱,是有别于心解脱与慧解、八解脱的另一种解脱。
3. 结合身心如何认识“酒”戒。
酒是五戒之一,但不是根本戒,是遮戒。刚学时,不太理解“遮”戒是什么意思,现在来理解,可能这里的“遮”与五盖中的“盖”意思应该是类似的,即饮酒会让人意识昏沉从而遮盖住你本有的佛性。
我基本不喝酒,但年节或聚会上,偶尔会喝一点点红酒。心情好时喝完酒,话会突然变得很密,那么想来口业就无法避免了,心情不好时,大概只想着“一醉解千愁”,昏沉混沌之时,修行就根本谈不到了。
记得师父说,在最艰难痛苦的时候,才是反省修行的最好时机(大意),所以,酒对修行人无论如何,都是件坏事。
那么对于贪杯醉饮之人,饮酒的过患还要远超于此,除去无法好好修行之外,可能还会另造出许多恶业,乃至伤及己命他命的都屡屡可见。
虽说药酒可饮,但其他修行之人,无论少饮多饮,还是不饮为妙。
感恩佛陀,感恩师父,感恩大人,感恩兮姐及各位师兄!
清微 201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