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装】?

假设,某一天年老的你生病了,需要动手术,有两个外科医生,

一位呢看起来衣冠整洁,形象亲和更像是一位外科医生;

另一位呢,看起来一点也不像是外科医生,衣服皱巴巴的,腰围也很粗,准确的说,更像是一位屠夫。

你会选哪位医生给你动手术呢?

没错,我的直觉也告诉我应该选第一位。因为我们生来就有以貌取人的倾向,觉得看起来更像医生的技术更好,而不会觉得看来像屠夫的医生技术更好。

可事实上,正因为第二位看起来更像屠夫,那么如果他能继续当一位医生的话,那说明他的技术更可靠:因为一个人看起来不像从事某一行业的,却在这一行干了很久,这说明他需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困难,大部分的困难来自于病人以貌取人的天然倾向所带给他的不信任感。他一定是用他卓越的医术成功扭转了别人对自己不利的第一印象,否则,他早就被淘汰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时间和现实帮我们过滤掉了那些能力不足的人,而时间和现实并不在乎长相。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很在乎自己的第一印象,因为我们都希望给他人带来一个好的形象;

在工作中,我们至少穿个工作服,让自己的形象与自己的职业相匹配;

如果是健身教练,一般都会给人一种健硕的感觉;

如果是从事艺术类的职业,如设计师、画家,总想在外形上给人带来一点艺术气息......

今天肖峰大哥说,自己的职业是设计师,所以刚开始工作时,喜欢留了一头的长头发,现在想想只是为了符合自己职业的形象,并没有多大的意义;现在工作年数更长了,但已经没有留长发的习惯了,因为已经不需要外在形象来证明自己的职业了。



在《非对称风险》这本书里,还例举了好几个例子:

如会发光的不一定是金子;真正的文学不一定是那些看来更像文学的作品(过份修辞的文学);绿色木材不是把木材涂上绿色油漆的木材,而是没有干的木材。


正因为我们都倾向于外貌协会,销售们也会利用人的这种心理倾向,在包装上花大功夫,

看看每年的月饼包装就知道了,光几个月饼可能并不贵,贵就贵在包装上。

看看某宝上,各种漂亮的模特图片,你可能有了马上下单的冲动,但你可能忘了服饰买来是你自己穿的,并不能依据图片上的模特,你只能把这图片作为参考,但不能把自己想象成模特。你是你,模特是模特,服饰是服饰本身。

我自己曾经的经历是:看到线上他人的营销文案,就抑制不住得想去购买课程,但有些买来就从来没有学习过。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包装呢?



【 装饰本身并没有错,但你只能把装饰当成点缀,不能将其奉为主旨。】

外貌只能做点缀,我们并不能把外貌当成自己我们主要的追求目标。

这如同,男女双方吸引彼此的开始可能是源自于外貌形象,但维持两个人走得更远的,甚至走过一辈子的,肯定不是因为外貌。

这如同,一个企业能够走得更远,光靠企业形象的包装而没有核心竞争力是走不远的。

想要打造个人品牌,光靠打造光鲜的个人人设,而没有长期有价值的内容是走不远的。


包装是外在形式,内在竞争力才是核心,当我们把注意力专注于提升自己的能力上,那么时间和现实将带领我们去到更远的长期主义镜像世界,而不是困于永恒的当下。我们都为未来而活,而未来取决于现在的行动,每天定投重要不紧急的事情,每天进步一点点。


【健身房应该看起来不像健身房,健身也不应该看起来像健身。大部分肌肉力量的增长源于每级锻炼,最后阶段的竭尽全力。】

这个我太有体会了,自己已经有5年没去健身房了,但自己一直在健身,也就是说,你想健身的话,哪里都可以是健身房;如果你做不到持续健身,那么办一张健身卡的意义也不大。

健身,不局限某一次两次的锻炼,而是需要长期持续,最终的改变不会因为你去了一次健身房,脱变可能来源于你第100次,甚至第1000次的健身经历,但你却不能忽略前999次的积累。如同,你吃了7个包子吃饱了,但你不能决定直接从第7个开始吃。


包装形式当然会影响我们的外貌形象,但个人成长的积累才是最重要的。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