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课程:用心理学提升自己
8月份拆读:《人人都能梦的解析》
作者:高铭 ,畅销作品《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
拆读导师:姚梦婷
第3次拆读:
我们是如何忽悠自己的?
主题词:本我 自我 超我
讨论问题:你是否在生活中遇到过“超我”和“本我”打架,最后“自我”成功协调了它们的情况?还是说通常胜利的是“超我”或者“本我”?请举例说明。
我的思考:
在准备回答今天的讨论问题之前,首先我想把自己这几次在学习过程中的一堆小问号摆出来:
—至今没有确凿的论断将“梦”像发烧抽血一样去检验“病毒性还是细菌性”,世界顶级大咖都没有打保票,我们这些连“半瓶子醋”分量都不够的小辈还要谈解析?
—“梦”可以理解为睡眠中的大脑活动,解不解得开对醒来的一切现实又能有什么影响?
—生活里吃喝拉撒那么多事还忙不过来呢,为何还要琢磨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事儿?是不是有些太闲了呢?很多朋友表示“呵呵”,说太深奥。
揣着这些小心思,我还是跟着老师的进度一字一句读了拆解的全文,去翻了书,并且很当回事儿地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记下来——这已经是第三次作业了。
正好,今天的拆解中,前半部分介绍《人人都能梦的解析》这本书的写作背景的内容就给了我答案。本书可以说是建立在弗洛伊德“梦的解析”理论基础之上。作者认为在人类心理层面认知领域内,弗洛伊德和他的“精神分析”理论具有如此重大的划时代意义,却并未得到科学界的正式认可,更多的是争议,而很多人对此也仅仅是“听说过”而已,甚至觉得是胡说八道,这让作者觉得很可惜。
作者就用实际行动,将自己的分析和收获加以转化,把这个理论更加“接地气儿”地推入到大众的视野中——希望大家都可以利用梦境对自己多一些了解。
而我,就是开始跟随作者开始接触释梦的大众读者之一,即使肚子里揣着那么多疑问也能够坚持学习和思考,目的也正是想要借此更好的了解自己。所以读到这里,答案也就有了。
回到今天的讨论,我的生活中如果“超我”“本我”打架,谁赢了?还是双方的冲突被“自我”给“和谐”了?请举一个案例。
回顾一下对这三个概念的理解——
超我:希望自己优秀且努力,即合乎期望和要求。
本我:希望自己轻松快乐,即更多关心自己个人的欲望。
自我:经常在超我和本我之间劝架,从而尽量避免双方的斗争所导致的“纠结”。一旦和解,找到了两全其美的解决方案,这里我个人更倾向于用“和谐”这个词代替“忽悠”。
就拿我带着疑问学习这件事来说,也可以作为一个小案例。
我希望我能多学知识提升自己,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慢慢积累专业知识,一方面帮助自己,也可以将知识分享给更多有需要的朋友,再想得美一点就是能成长为小圈子里的小行家,这是“超我”;
然而课程开始阶段,“本我”开始作祟——我的疑问其实也正是很多对“梦的解析”这个话题并不十分了解的朋友们的疑问,一方面我担心自己听不懂,另一方面也会怕自己写的东西不好让行家见笑,而且一旦开始就需要切实行动去看去想去思考,这势必要耗费精力。为了避免可能导致的质疑和辛苦,我倾向于选择不学不看,如果不开始我的学习历程当然就不会出现“半途而废”的失败经历。
于是“学,还是不学?”就成了二者的冲突所在。
问题的解决,是“自我”的协调。首先明确学习目的,就是在于知识积累和自我认知的提升,而对于将来的各种定位、憧憬,以及担忧顾虑之类的都是附加的想象干扰,没有实际意义,需要排除。这就很简单了——学,写。于是欣欣然开始行动,为之熬夜早起也都劲头十足。
接下来是坚持,默默地会改变一切,这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