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看过几本关于写作技巧的书,当时看着不错,但时间一长,就随着消失的记忆一样石沉大海。
但这次有点不同。
我先写了一部蹩脚的小说,如果算是小说的话,现在正在收尾中。写这部小说的过程,让我深感到自己小说创作的无力。很多场景很多触发我都不知道怎样描写和推进,只是凭着感觉和热情一路写下去。但只有付出就不会白费。写了小说之后,再去看这本书,简直可以用爱不释卷来形容了。
写得太好了,对我来说。
这可能像学游永的人,下了水后,再回头看教技巧的视频,更会深有感触,下次再游,进步也大,教学相长就是说得如此吧。
这本书反复强调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点,就是写小说要用展示,而不要用叙述。你可能要问,什么是展示呢?评判是不是展示也很简单,就是看看写出的文字能不能用镜头展现出来,或者说,你在写的时候就应该想象是在用摄像机镜头看着一切,这样才能写出展示的效果。叙述的文字总让读者想产生跳跃,让读者从故事中抽离出来,为读者的阅读制造障碍。所以,除非万不得已,任何叙述的文字都不允许出现。
我立即反省了刚写的那部还算小说的小说:满篇都是叙述的文字,也就是说,所有的语言都没有镜头感,像一锅白开水。我也终于明白为什么我只写了两万多字的原因。比如我写一个人爱慕虚荣,仅写了一句话或一个事例,而没有从多个方面、从角度描述,更没有从细节体现,本可以展示一万字的地方,我勉强写了一千字。
原来,写小说是有技巧可寻的,所谓的灵感、天分就是锦上添花的花,没有锦哪来的花?一直认为,那些写小说的人,坐在那,故事情节就会如潮水般涌来,他坐享其成录入即可。原来在下笔如泉涌之前,写作者们做了大量工作,这些细细碎碎的工作,最后都被密密地织成一张网,读者看到的就是一本精彩的小说。
书中还介绍了三幕剧的结构,原来以为三幕剧的结构就是开始、中间、结尾,作者给了另一个解释:介绍、核心、升华,每一幕剧的结束也给了明确的定义,比照这个观点,写作者应该能很好组织结构,第一幕剧结束时,作品里的主要人物要全数出场,这也是一个判断标准;第二幕剧是作品的核心所在,应占有重要篇幅;到了高潮和结束时就算第三幕剧了。按照这个划分,写作者在构建小说和在谋篇布局时,对故事的走向和发展都应有了一个大致的安排,哪些人在什么时候出场,哪些情节需要在哪个部分推进,需要做到心中有数。
在真正写作前作者建议先写一篇类似小撰的作品,以这个小撰作为基础,再去展开写一部小说,到时会容易得多。我现在采取的方法是,写到哪算哪,对情节的发展与人物的展开都是写一点算一点,根本没有事先做好规划。所以写出来的东西随性较多,故事情节的发展也缺少节奏感和紧凑感。
如果写小说,这部书是一个好的教材,前提是必须去写,才能发现教材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