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皇甫曾:从长安到吴越,乱世里的清吟者

皇甫曾,字孝常,出生在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他和哥哥皇甫冉文名声望不相上下,当时文人圈将他们比作晋代张协和张载兄弟。

高仲武的《中兴间气集》有兄弟二人的评价,高仲武评价皇甫冉:“巧于文字,发调新奇,远出情外。”,认为这哥们语言精巧,意境新颖,情感表达超出一般人。而评价皇甫曾:“体制清洁,华不胜文。”指出他的风格清新,文质协调。总的来说就是各有千秋。

实际上皇甫冉在名气上,比皇甫曾要大一些,但要说谁的作品更好,就难分绝对的高下。他们之间的差别其实更多是诗歌风格不同带来的艺术审美的不同,毕竟皇甫冉以“巧”见长,皇甫曾则以“清”取胜。

皇甫曾在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进士及第,当时王维任职吏部郎中,有举荐人才的职责,而皇甫曾的哥哥皇甫冉又和王维是老相识。虽然此时皇甫冉还是一介布衣,但是在长安文坛还是颇有名气。毕竟十几岁时就已经受到张九龄的赏识,张九龄称他“清颖秀拔,有江徐之风”,甚至是亲切的称皇甫冉为“小友”。有了张九龄的背书,皇甫冉在当时文坛前辈大家眼中也是个香饽饽。

因为哥哥皇甫冉的关系,他还未考公上岸,就已经参加过哥哥和王维的聚会,王维山水田园诗歌风格非常符合他的审美,他和王维一起探讨过这个题材的诗歌,王维的山水田园诗风已然成熟。皇甫曾还只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小子,在王维身上学到不少东西,因此他常以王维门人自居。

他在等待铨选过程中,肯定也是走了一些关系,不过应该是没有什么成效。那时候,能考公上岸,谁在长安城里面没有点关系呢?参加各种宴会,干谒诗写了不少也投了,也无甚成效。以他和王维的关系,也少不了向朝廷举荐他,但王维给他引荐估计也是要排队,除非是皇帝直接下诏说要提前录取,才有可能直接跨越排队的过程。

因此在考中进士之后,他唯一要做的就是排队等着组织安排任职。看着前面在排队的人越来越少,心情越发的热切起来,就和我们平常去看医生,看着等待区的叫号显示屏,前面的名字一个一个的消失。自己则从找不到名字一跃到了显示屏里面,心情别提有多舒畅,自己的名字从下往上一格一格的移动。眼看着就要排到他了。安史之乱强势登场,突如其来的一场动乱,直接将显示屏斩成两截。

他还没有在仕途站稳脚跟,或者说就没有真正的入职,就这么被迫逃离长安。他避祸于吴越(现在江苏,浙江一带)。因为受到战乱的影响,他有渴望摆脱世俗纷扰,向往宁静闲适生活的想法,故而创作《山下泉》:

漾漾带山光,澄澄倒林影。那知石上喧,却忆山中静。

对山下泉的描写,传达了赞美自然和向往宁静的渴望,这与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灵动笔触一脉相承。

后来肃宗灵武登基后返回长安主持工作,那些散落在各地避祸的官员开始陆续返回各自岗位。新皇登基,该贬的贬,该升的升,以前在排队的也重新考核一番。皇甫曾就在这个时候重新回到长安,被选入低级官员,估计是校书郎一类。这也算是专业对口,典籍校勘一般人没这个本事做。他在这个职位上干了一段不短的时间。成天都对着书,大眼瞪小眼,总会有厌倦。多希望能跳出这个岗位,看看其他岗位的风景。他给老师写了首诗《奉寄中书王舍人》:

腰金载笔谒承明,至道安禅得此生,西掖几年纶綍贵,东山遥夜薜萝情。

风传刻漏星河曙,月上梧桐雨露清圣主好文谁为荐,闭门空赋子虚成。

希望老师王维能给他运作一下,换个工作岗位,主要是这个岗位的成果实在是无人问津,而且没有人引荐,这辈子估计就终老在此了。

此时王维基本处于半仕半隐的状态,对官场是在是没有太大追求,还不如在辋川找几个朋友喝喝酒,聊聊天来的自在。对于学生的请求他还是给予了一些帮助,毕竟在中枢长时间人脉有不少。

经过王维的一番运作,皇甫曾换了个工作岗位,其实也就是换个环境,在不同岗位历练一下,为后面的升迁做好铺垫,真正算得上是他仕途高光时刻,是在代宗广德年间(公元763年之后),受到拔擢,成为殿中侍御史。和他之前的岗位连跳了几级,皇甫曾开心的上任了。这个职位相当于现在的纪检监察专员。主要是围绕皇帝身边的监察和服务保障。在朝会、祭祀、宴会等重大活动时,专门负责礼仪规范,纠正官员在朝堂上的站姿不端正,喧哗等。同时也负责考勤,看参与的官员是否按时到场,穿着是否符合规范,对违规的官员可以当场弹劾,或者事后追究责任。相当于现在的纪检监察专员。

这么一个专门挑人毛病的工作,在执法过程当中得罪了不少同僚,后来被人捉住机会,诬告他在执法过程中收受贿赂,亦或是内部政治局势复杂的情况下站队错误,被贬为舒州司马(安徽省安庆市)。在这位置上做了一年多,就辞官回到丹阳老家过着闲云野鹤的日子。

突然从工作状态中释放出来,刚开始的时候还觉得挺好。他和王维不同,没有王维那种定力,时间长就厌倦了。

公元774年,他南下湖州,路过宜兴拜访遭吴仲孺诬陷,离开淮西鄂岳转运留后职位的刘长卿。此时刘长卿在宜兴建了栋别墅,正好趁着过渡期过几天休闲日子。他们在别墅里喝酒,聊天,写诗,颇有些惬意,皇甫曾写了《过刘员外长卿别墅》:

谢客开山后,郊扉积水通。江湖千里别,衰老一尊同。

返照寒川满,平田暮雪空。沧洲自有趣,不复哭途穷。

两颗孤独寂寞的心,此时也只能写写诗,从日常生活中找点乐子,从隐居生活当中寻找快乐。皇甫曾希望刘长卿不要因为一时的困境而悲伤。殊不知他自己也是没啥两样。

刘长卿则写了《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相访》:

荒村带返照,落叶乱纷纷。古路无行客,寒山独见君。

野桥经雨断,涧水向田分。不为怜同病,何人到白云。

荒芜,凄凉寂寞的晚景中,那一个从落日余晖中走来的身影,从衰败的景色里破开已到缝隙,让他的心头荡漾,涌起了无限的喜悦。用喜这种审美态度,将两人的同病相怜的心理表现得极有诗意。

皇甫曾在刘长卿的碧涧别墅,蹭了一段日子,刘长卿即将要赴任睦州司马,他写了《寄刘员外长卿》:

南忆新安郡,千山带夕阳。断猿知夜久,秋草助江长。

疏发应成素,青松独耐霜。爱才称汉主,题柱待回乡。

寄谁谁谁,应该是两个人相隔挺远,看着月亮,想到远方的故人,有感而发,遥有此寄。皇甫曾和刘长卿面对面就这么写了。他知道,一别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相见。即便给朋友写诗,他也不一定能收到。于是就在两人离别前就写给了刘长卿。其中暗含了暂时遭遇贬谪,但他的才华终将被赏识,何妨坚守,等待归乡之日,在伤感中暗含希望。

辞别刘长期之后,皇甫曾洒脱的漫游,在湖州和颜真卿,皎然,陆羽等交往甚密,当时颜真卿在湖州任刺史,广邀文人学者编纂《韵海镜源》。陆羽则在编书闲暇写他的《茶经》,常常到山里去考察茶叶。

皇甫曾常去陆羽的别墅喝茶,纯纯的按照职场人士的作息,早上就跑到陆羽家蹭茶,茶圣家的茶,其他地方喝不到。恰好陆羽装备齐全背着藤蔓编织成的筐出门,两人一阵攀谈,陆羽进山辞别皇甫曾进山考察。皇甫曾站在屋前,看着陆羽远去的背影,不由的一阵艳羡,创作了《送陆鸿渐山人采茶回》:

千峰待逋客,香茗复丛生。采摘知深处,烟霞羡独行。

幽期山寺远,野饭石泉清寂寂燃灯夜,相思一磬声。

他羡慕陆羽的隐士生活,采茶于山间,远离尘嚣。唐代文人向往和追求的隐逸生活,代表着向山林的渗透,就如陆羽这样经常往山里跑,带着将茶文化也从闹市向山林的蔓延。

皇甫曾在江南漫游几年,后来又接受朝廷的征辟,任阳翟令(现在河南许昌禹州市)。从青年苦读只为金榜题名,到后来有些隐逸的思想,然后付诸行动,最后又回归了公务员的怀抱。

或许他的这一生并没有太多的起起伏伏。他对待仕途的态度,仿佛就像一盏茶,先是浓茶,多冲泡几次,茶味淡了。可还不能说他不是茶。

他留给世人《皇甫曾集》,让后来人从他的诗文当中看到他的处事态度。也能一窥当时的人文风气。



参考资料:

1、《唐才子传》皇甫曾传

2、《皇甫曾诗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PIXIU/小品文 古来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人生又有八雅:琴棋书画,诗酒花茶。可见,茶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
    pixiu小品文阅读 9,876评论 6 9
  • 陆羽,名疾,字鸿渐,又字季疵,唐代复州竟陵人。唐代茶学家、茶文化奠基人。 他一生嗜茶,精于茶道,工于诗词,因为著述...
    萤火张阅读 3,021评论 0 1
  • 张九龄(六七八至七四〇),一名博物,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官至尚书右丞相。守正嫉邪,敢言直谏,为开元贤...
    剌剌秧阅读 793评论 0 2
  • 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入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金陵城下来。这首不羡歌是陆羽所留存下来的一首歌...
    问道求真阅读 4,520评论 0 6
  • 巫峡见巴东,迢迢出半空。 云藏神女馆,雨到楚王宫。 朝暮泉声落,寒暄树色同。 清猿不可听,偏在九秋中。 题巫峡千余...
    问道求真阅读 4,012评论 0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