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论脉式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陈无择

总论脉式

《经》云∶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乃可诊有过之脉。或有作为,当停宁食顷,俟定乃诊,师亦如之。

释曰∶停宁俟定,即不拘于平旦。况仓卒病生,岂待平旦,学人知之。(此诚言也)

《经》云∶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可以参决死生之分。

释曰∶切脉动静者,以脉之潮会,必归于寸口。三部诊之,左关前一分为人迎(此为非也,内经有言三部九候、上额两侧附近有人迎,手腕关前一寸为寸口,关下一尺为尺中,足踝附近有趺阳,诊脉有浮、中、沉,此为三部九候也。),以候六淫,为外所因;右关前一分为气口,以候七情,为内所因;推其所自,用背经常,为不内外因。三因虽分,犹乃未备,是以前哲类分二十四字,所谓七表八里九道。七表者,浮芤滑实弦紧洪;八里者,微沉缓涩迟伏濡弱;九道者,细数动虚促结代革散。虽名状不同,证候差别,皆以人迎、气口一分而推之,与三部相应而说证。故《脉赞》曰∶关前一分,人命之主,左为人迎,右为气口,神门决断,两在关后。而汉论亦曰∶人迎紧盛伤于寒。以此推明,若人迎浮盛则伤风,虚弱沉细为暑湿,皆外所因;喜则散,怒则激,忧涩思结,悲紧恐沉惊动,皆内所因。看与何部相应,即知何经何脏受病,方乃不失病机也。其如诊按表里,名义情状,姑如后说。但《经》所述,谓脉者血之腑也,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文藻虽雅,义理难寻,动静之辞,有博有约。博则二十四字,不滥丝毫;约则浮沉迟数,总括纲纪。故知浮为风为虚,沉为湿为实,迟为寒为冷,数为热为燥。风湿寒热属于外,虚实冷燥属于内,内外既分,三因颖别,学人宜详览,不可惮烦也。

《经》中所谓视精明者,盖五脏精明聚于目,精全则目明,神定则视审,审视不了,则精明败矣;直视上视,眩瞑 瞑,皆可兼脉而论病状也。

所谓察五色者,乃气之华也,赤欲如帛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白璧之泽,不欲如垩;青欲如苍玉之泽,不欲如蓝;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黑欲如漆重泽,不欲如炭。五色精败,寿不久矣。

所谓观五脏有余不足者,候之五声。五声者,脏之音,中之守也。中盛则气胜,中衰则气弱。故声如从室中言者,是气之涩也;言微终日乃复言者,是气之夺也,谵妄不避善恶,神明之乱也;郑声言意不相续,阴阳失守也。故曰得守者生,失守者死。

所谓六腑强弱,以候形之盛衰。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夺矣;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坏矣;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膝者筋之腑,屈伸不能,筋将惫矣;骨者髓之府也,行则振掉,骨将惫矣。仓廪不藏者,肠胃不固也;水泉不止者,膀胱不藏也。得强者生,失强者死。此等证状,医者要门,在脉难明,惟证易辨。是故圣智备论垂教,学人宜兼明之,不可忽也。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如果需要原文档(因文体限制,部分表格无法呈现)请联系QQ1769090563 本文由中医仲景协会整理收集 《内经选...
    陶墨阅读 34,848评论 0 33
  • 【原文】 黄帝问曰:诊法何如?岐伯对曰: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
    天格团阅读 233评论 0 1
  • 今天感恩节哎,感谢一直在我身边的亲朋好友。感恩相遇!感恩不离不弃。 中午开了第一次的党会,身份的转变要...
    迷月闪星情阅读 10,620评论 0 11
  • 彩排完,天已黑
    刘凯书法阅读 4,331评论 1 3
  • 表情是什么,我认为表情就是表现出来的情绪。表情可以传达很多信息。高兴了当然就笑了,难过就哭了。两者是相互影响密不可...
    Persistenc_6aea阅读 126,220评论 2 7